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上海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 让人才聚集在上海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新华网上海7月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姜微季明)7月初,耐克森(中国)线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塔努焦约走进上海出入境管理局的办事大厅,递交了申办永久居留的申请。上海自7月1日起施行的海外人才新政降低了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证的申办门槛,已经给自己取了中


新华网上海7月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姜微季明)7月初,耐克森(中国)线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塔努焦约走进上海出入境管理局的办事大厅,递交了申办永久居留的申请。上海自7月1日起施行的海外人才新政降低了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证的申办门槛,已经给自己取了中文名& 张文好&的法国人塔努焦约,这次终于有望一圆心中的& 中国绿卡梦&。



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是上海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的重要内容之一。海纳百川的上海,按照中央赋予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聚焦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三大环节,出台了含金量极高的20条人才改革新政,培育人才树,养护人才林,与国际一流标准看齐的人才高地正在崛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关键是要依靠创新人才。上海要让各行各业人才近者悦、远者慕,成为国际一流创新人才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创新选才标准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当前,学历和职称是衡量人才最为常用的标尺,这既是人才晋级的常规通道,也是有关部门评判人才高下的通用标准。这样的标准虽易于操作,但其& 一刀切&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上海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首先选择把人才评价标准作为改革突破口。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周海洋说,上海将推动人才引进由体制内评价为主向市场化评价为主的转变,统筹体制内外人才引进条件,落实市场对创新人才的最终评价权。



市场化评价如何操作?从可申请永久居留的外籍人才市场化认定标准中可窥见一斑——工资性年收入和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规定标准(今年定位工资性收入6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缴纳个人所得税12万元人民币以上),在上海已经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



不仅是境外人士,被市场认可的国内创新创业人才也同样受到鼓励。获得一定规模风险投资的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市场价值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业的科技和技能人才,取得显著经营业绩的企业家人才,在上海取得经过市场检验的显著业绩的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及其核心团队等,都可直接落户上海。



& 移栽&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同时,上海更加重视按照科创中心的需求来培养多元化人才。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介绍说,科创中心的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 大国工匠&,为此上海将打造一支活跃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高水平技术精英型教师队伍。



变化正在发生。同济大学专门出台文件,要求教师考核期内必须有1年的企业践习经历,才具备工程型高级职称评聘资格。近年来,该校已经有7名教师通过条件,被评为工程型的教授、副教授。此外,学校还积极邀请企业技术人才参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为兼职教师提供专门的教学酬金;并安排责任教师现场旁听企业人员的教学,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上海市市长杨雄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用人才的活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上海将着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更好地靠事业成就人、靠机制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让各类人才愿意来上海追梦、能够在上海圆梦。



优化成才环境 万类霜天竞自由



国内某985高校曾有一项& 植物反应器生产胸腺素技术&的成果,按照规定,经第三方评估为1000万元,但拟合作企业只愿意接受600万元。因为学校没有处理权,若降价成交,报批通常至少需要2-3年。最终,该项成果只好被束之高阁。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认为,当前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三大缺失:市场化人才培养、使用、管理、评价机制的缺失;体现人才价值、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缺失;支撑创新创业的空间载体和服务体系缺失。优化成才环境,就要从弥补这些缺失着手。



作为最为活跃的创新要素,人才的成长发展,离不开一城一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才松绑,解除一切桎梏人才发展的不合理因素,成为此次上海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



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陈皓说,作为一座开放城市,上海集聚人才已有百年历史,诚信、精细、讲业务、讲专业的城市特点赋予这里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也为各类人才的发展和科创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而在精英文化、白领文化之外,当今的上海还需要进一步弘扬创业文化、闯荡文化。



改革之后,科研人员可以在职或离岗创业;高校、科研院所也可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兼职;创业休学制度将更加完善,以方便学生在校创业,必将涌现更多像& 饿了么&这样市场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而针对人才生活成本较高的现状,上海也在降低人才成才成本和提高成功率方面不断改进。拥有19万金融专业人才的陆家嘴金融城近期就将通过推出& 新引擎孵化计划&、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企业建立人才基站等方式,帮助青年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说,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关键是要坚持需求导向。承载着自贸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等重任的浦东,将进一步突破制约国际化人才流动的政策瓶颈,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人才生活的配套环境。



提升储才战略 尊贤使能为国家



单纯从数字上看,上海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截至今年年初,62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中央& 千人计划&,其中21人入选& 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在沪& 两院院士&共计164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18人;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培学通员已达12万余人,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超过8.8万人。



但是上海仍然继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之后,第三次推出人才引进的系统性政策,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按照改革方案,未来上海将持续增强一流大学在承接重大工程和科学研究任务方面的引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凸显综合引领优势;发挥好一流大学在工程和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建设高水平跨学科协同创新中心,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形成紧密对接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在《实施意见》推出后,上海各地区、各部门还将陆续出台实施细则,更多人才政策创新将在这些细则中集中体现。例如浦东新区就制订了全面对接落实市《实施意见》的《总体方案》,提出了3个方面54项政策举措,其中18项涉及国家事权,16项涉及市级事权,20项为浦东可率先实施的创新项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