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自律最重要的方法!&
-08-30 21:00
自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某个领域的成功,因为生活总是充满诱惑,让人无法坚持目标。
培养自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延迟满足”。
人的大脑有两个区域,一个是大脑边缘系统,它要求人们获得及时满足;
还有一个是前额皮质,它帮助人们设定目标,计划达成目标的方式。
大脑有点像我们的肌肉,练得越多的部位越活跃。
一个人的大脑若是边缘系统活跃,他就很容易被情绪控制,行为倾向于及时“及时行乐”;
若是前额皮质活跃,他就更容易控制自己情绪,让生活更有计划性,不被眼前享乐诱惑。
所以,越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人,也有计划性和执行力,也就越容易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自律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
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锻炼他们的自律能力,从平时“延迟满足”这种行为开始锻炼。
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将享乐推迟,先完成自己的目标(或者阶段性目标),再去“好好享受”。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小编在这里分享几个小技巧。
1. 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并不难培养,一日三餐、吃零食、玩游戏都能培养到这个习惯。
比如,父母要给孩子设置一些固定的生活习惯:早上、中午、晚上吃饭时间,每天吃零食时间,每天玩游戏时间......
只有到了某个时间孩子才能做某些事情,不到这个时间,只能“等”。
想培养孩子这种习惯的父母,需要给孩子设置时间上的规矩,并且要坚持这些规矩。(那到底怎么定规则才最有效呢?提醒您点击本文开始的音频哦!)
2. 让孩子学习“等待”的辅助技能
让孩子学会看时间。
当一个孩子会看表、看日历的时候,时间就变得有“形”。
能让孩子看见的和感知到的时间流逝,会让等待变得更有计划性。
(在培养孩子高效的性格力量课程中,我们也有讲如何提升孩子的时间感知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孩子有计划地高效做事,等等。)
让孩子学会存钱。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存钱。
给他买一个存钱罐,让他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设立一个“金钱目标”,自己去完成。
记住,所有的辅助技能其实是在教孩子将一个大目标,分解到很多的小目标上。
3. 启发关于“等待”的思考
在孩子要一件东西或者想要玩游戏之间,父母并不是只有选择“同意”或者“拒绝”。
而是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件东西(或者很想做这件事),但这不在我们计划之中。我答应你,我们商量一下什么时候买,你为什么一定要买,你是否需要这个东西好吗?然后我们再定下来什么时候给你买。
如果您听了此文开篇的音频,您一定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时我们要坚持的原则。
4. 引导“等待”的奖励计划
当孩子很想要一件东西,或者很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用奖励计划让他们将满足延迟。
比如:孩子很想买一个玩具,父母可以告诉他,如果你能等到下周再买,我们除了送你这个玩具,还能带你出去玩一趟。但如果你现在就要,那就只能得到这一个玩具了。
据美国密执安州的一所大学调查研究显示,通过自律能力的强弱,可以预测孩子未来学习的成就。即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会直接影响他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能力,甚至是阅读理解能力,如果一个孩子的自律性差,那么,他可能从生活到学习,及至以后参加工作的处事能力都将落后于其他同龄的孩子。
可见,培养娃的自律能力,是父母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也是需要从小就要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之一,对孩子来说,自律与专注力处于同样的重要位置。孩子如果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就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所以,才有自律的人生最自由这种说法。
事实上,大部分父母已经认识到培养孩子自律的重要性,只是在培养孩子“自律”的道路上,很多父母都想过、试过不少办法,也走过不少弯路。比如父母会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讲的过程中,娃倒是很听话,但关键时刻依然掉链子;还有的父母会用惩罚,在规定时间内用写完作业,才能够玩电子游戏,如果没有延迟完成作业,就会相应减少电子游戏时间,但全程都需要父母盯着,一有放松,孩子就恢复原样,甚至养成偷偷玩游戏的不良习惯。
因此,父母们需要重新认识什么是自律,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孩子自律的三个方法,以及五点注意事项。
一、首先,认识什么是自律。
何谓自律?从本质上来解释的话,所谓自律,是指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管理自己欲望的能力,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
管理自己欲望的能力,需要理性思考,不被情绪所左右,管理自己的欲望,就需要能够做到不被当下的诱惑,牵着鼻子去做事。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能够舍下目前的诱惑,来换取未来某段时间的更多、更高的回报或是利益。这个回报和利益包括物质,以及心理层面的东西。
比如有一个著名的研究,是把几个孩子在不同时间一个人留在房间里,然后在桌子上放上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做到不吃桌子上的东西,坚持的时间越久,获得棉花糖的奖励越多,30%的孩子可以坚持15分钟,得到相应奖励,而且据跟踪调查,那些坚持得越久的孩子,身体越,以后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生的成就也越多,他们在未来的收获更多。
二、其次,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
自律性是可以培养和习得的。培养孩子自律性的关键,在于帮助孩子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承担责任;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达到增强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和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
1、对于1岁的孩子,树立规则,让他学会自我约束。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表明,由于无限制的自由,既不安全也不健康,所以羞愧和怀疑的存在是必要的。对于1岁半左右的小孩子,需要尽早树立规则,给予适度的限制,羞愧和怀疑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对这些限制的需要。
我国心理学上也有研究显示,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给予适当的限制,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这也就是说,想要孩子自律,就要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给幼小的孩子制订一些实用性规则,比起长篇大论讲道理要好得多。孩子的天性不愿接受规则的束缚,为了充分尊重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自己说了算,建议让孩子参与进规则的制订,以此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制订一个积分规则,能够自己好好吃饭加1分,能够按时睡觉加1分,积到一定的分数,孩子就能够换到自己要的某个玩具。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原本不爱吃饭,晚上不肯早睡的孩子,一下子得到约束,为了得到奖励,作息正常起来,不用父母操心了。
2.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父母要适当地放手。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为了更加地发挥孩子的内驱力,父母就要适当地开始放手了,这主要是因为一直生活在他律之下的孩子,是永远也学不会“自律”的。
所以,父母适当地放手,放下纠结的心,可能是培养“孩子自律”的最好途径。比如给孩子说“不”的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已的想法。让孩子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洗澡等独立能力。父母此时,就需要允许孩子们做出合理的自主选择,而不是过多的限制,或者嘲笑孩子时,孩子自律便会自然而然形成。
2.自律要从家长做起。
“孩子写个作业,我要在一边盯着,不然他就拖拖拉拉写到很晚……”生活中,我常听到父母这样抱怨关系。
但是,孩子们也有抱怨:“爸爸妈妈在家里,哪怕陪我定作业的时候,也玩手机!”很多父母,盯着孩子写作业,盯着盯着,就崩溃了,开始冲孩子大吼大叫,严重影响亲子。就干脆在一旁低头玩起手机来,这让孩子更加没办法专心写作业,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家一直在当低头一族,给了孩子们不好的榜样。
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爱看手机和孩子爱玩电子游戏是一样的,如果父母能够做到每一天都有陪伴孩子的专门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不看手机,即便要接电话也要经过孩子的同意,孩子也会做到专心致志的写作业。因此,在要求孩子要做到某件事之前,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自律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三、最后,从小培养孩子“自律”的五点注意事项:
1.父母不要长篇大论给孩子讲道理,而要简直地直接描述,对孩子提出要具体,并针对孩子年龄,给出适合他认知、接受、执行,到内化的方式。
2.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给予坚决地拒绝,但必须保持温和的态度。
3.避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沟通。在孩子大哭大闹要挟父母的时候,父母要做到视若无睹和无动于衷,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个招数没有效果,只有正常的沟通方式,才有效。
4.自主性强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强,自律性才高。在幼儿阶段,学习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因此,发展孩子某些方面的兴趣,比如画画、唱歌、下棋等等,父母如能尽最大可能地支持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能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孩子将会不需要任何外力来约束,就可以达到100%自律。
5.其实在生活中,许多父母已经认识到培养孩子自律的重要性,只是父母需要认识到自律是长期练习的结果。它不可能短时期形成,有一个从外到内的进程。也就是说,培养孩子的自律,需要依靠规范行为,直到有较高水平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