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给孩子正确的价值文化自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在沪上学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自律和乐观开放、自信开朗等一样都有着很多的社会性成分,也就是说他们更多的是在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包括家庭、学校)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的。

只有自律才能控制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缺少自律的人,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原因的干扰,很难去做好一件事情,达到一定的目标。我们常常看到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在园不能很好地学习,与同伴矛盾争吵不断;在家撒娇、任性,不达到自己的要求誓不罢休,而这些都是缺少自律的表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这一领域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幼儿的自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律呢?自律和乐观开放、自信开朗等一样都有着很多的社会性成分,也就是说他们更多的是在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包括家庭、学校)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的。一、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人之初是完全没有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时候的孩子完全受冲动与欲望的影响,很难长时间做一件事情;进入幼儿园后,才逐步发展自律的能力,而这时候的家长和老师,就担当着重大的使命,去帮助和引导孩子。在家里,孩子喜欢吃巧克力,但是我们有的父母会把巧克力藏起来,尽量不让孩子发现,可是一旦孩子发现,就可能吃得没完没了。但是,假如我们换个方法,把十块巧克力一次给孩子,然后告诉孩子多吃巧克力的坏处,并和孩子商量好每天只吃两块,孩子答应了,就要求他按规定去做。开始时,孩子可能不能按规定去做或做得差一点,但是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训斥,鼓励他继续努力。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所作为,那时,他就有了一定的自律。在幼儿园,孩子一入园,我们老师就会教孩子逐步学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并引导孩子去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项常规。当孩子还是懵懂的时候,老师的引导态度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我们要求孩子遵守行为规范,和同伴友好相处,是想帮助孩子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只是浅显的接受,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作为老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与孩子共同的游戏中逐步帮助他发现问题、制订规则,并引导孩子真正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问题?在细小的活动中,通过孩子相互的比较,让他们不断得出结论,从而不断内化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二、灌输给孩子正确的价值文化自律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对价值的内化和技能的获得。价值内化就是个体赞同和认可社会规范、道德准则所赞同的价值观,并以此约束自己。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的和孩子多按各种规则如游戏规则、交通规则行事。从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准则出发,告诉孩子要遵纪守法。在幼儿园,我们在玩游戏和组织各个活动之前,都会和孩子先说明游戏规则,并引导孩子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假如没了规则,游戏也无乐趣而言。同样的交通规则也是。在教孩子学习基本的交通规则时,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设想,如果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会是什么局面?引导孩子学会去发现和了解,并逐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伴共同遵守。三、让孩子掌握控制自己行为的技能。也许有的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律的道理,知道要自我约束,知道该干什么事情,而什么事情又不能做,但是孩子毕竟还很小,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常常是事后后悔。在幼儿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之间的相互打闹。也许开始只是无意识的碰了一下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但是他们却为此不依不饶。其实要说道理他们都懂,“小朋友是不能打人的,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别人不小心碰了你,不能还手------”可是尽管知道,这样的事情还是在发生,归根结底是孩子的控制力比较差。还有的孩子在学本领时,老是坐不住、听不进。而这时候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1、转移目标。及时转移孩子当前的注意力和所从事的事情,使他能从一件事情过渡到另一件事情上,这可能需要大人的帮助和正确引导。2、学会冷静。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因此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冷静下来,默默的数数、深呼吸几下都可以暂时缓解当时的情绪。也许这个方法一开始还不是很适用,但是如果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坚持,相信会有一定的成效。3、同伴的介入。通过同伴的帮助和榜样来影响孩子的行为,使他知道该怎么做才会做得更好。4、提供训练活动。自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某个领域的成功,因为生活总是充满诱惑,让人无法坚持目标。
培养自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延迟满足”。
人的大脑有两个区域,一个是大脑边缘系统,它要求人们获得及时满足;
还有一个是前额皮质,它帮助人们设定目标,计划达成目标的方式。
大脑有点像我们的肌肉,练得越多的部位越活跃。
一个人的大脑若是边缘系统活跃,他就很容易被情绪控制,行为倾向于及时“及时行乐”;
若是前额皮质活跃,他就更容易控制自己情绪,让生活更有计划性,不被眼前享乐诱惑。所以,越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人,也有计划性和执行力,也就越容易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自律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
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锻炼他们的自律能力,从平时“延迟满足”这种行为开始锻炼。
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将享乐推迟,先完成自己的目标(或者阶段性目标),再去“好好享受”。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小编在这里分享几个小技巧。
1. 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并不难培养,一日三餐、吃零食、玩游戏都能培养到这个习惯。
比如,父母要给孩子设置一些固定的生活习惯:早上、中午、晚上吃饭时间,每天吃零食时间,每天玩游戏时间......
只有到了某个时间孩子才能做某些事情,不到这个时间,只能“等”。
想培养孩子这种习惯的父母,需要给孩子设置时间上的规矩,并且要坚持这些规矩。(那到底怎么定规则才最有效呢?提醒您点击本文开始的音频哦!)
2. 让孩子学习“等待”的辅助技能
让孩子学会看时间。
当一个孩子会看表、看日历的时候,时间就变得有“形”。
能让孩子看见的和感知到的时间流逝,会让等待变得更有计划性。
(在培养孩子高效的性格力量课程中,我们也有讲如何提升孩子的时间感知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孩子有计划地高效做事,等等。)
让孩子学会存钱。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存钱。
给他买一个存钱罐,让他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设立一个“金钱目标”,自己去完成。
记住,所有的辅助技能其实是在教孩子将一个大目标,分解到很多的小目标上。
3. 启发关于“等待”的思考
在孩子要一件东西或者想要玩游戏之间,父母并不是只有选择“同意”或者“拒绝”。
而是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件东西(或者很想做这件事),但这不在我们计划之中。我答应你,我们商量一下什么时候买,你为什么一定要买,你是否需要这个东西好吗?然后我们再定下来什么时候给你买。
如果您听了此文开篇的音频,您一定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时我们要坚持的原则。
4. 引导“等待”的奖励计划
当孩子很想要一件东西,或者很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用奖励计划让他们将满足延迟。

比如:孩子很想买一个玩具,父母可以告诉他,如果你能等到下周再买,我们除了送你这个玩具,还能带你出去玩一趟。但如果你现在就要,那就只能得到这一个玩具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