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用对方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给国外家长提供几个好建议 快来看看吧

在沪上学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如果孩子不能马上停止,就需要对孩子适当“惩罚”,可以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下次玩的时间,让孩子为自己的“违约”付出代价,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守时的重要性。当孩子开始做一件不太喜欢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做家务时,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时间,告诉孩子只要认真完成,剩余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让孩子逐渐养成重视时间的良好意识和管理时间的良好习惯。

自律性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无论孩子天赋多聪明、IQ多高,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做事也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
1. 延迟满足
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首先要从延迟对孩子需要的满足开始。心理学实验已经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最早出现在宝宝6~12个月,而4岁则是自我控制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从孩子很小时家长就要有这种意识,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适当延迟满足孩子欲望的时间。也不要让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注意培养宝宝抵制诱惑、克制自己的能力。
记得女儿三岁左右时,有一次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个遥控小汽车,喜欢的不得了,非要买着不可。我想不能让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坏习惯,得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虽然看着孩子眼泪汪汪的小脸也很心疼,但还是咬牙坚持没给她买。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孩子特别懂事,就偷偷把遥控车买回来给了孩子一个惊喜。没想到这件事过后,带孩子去商场时丫头再也不吵闹着要东西了。看来,只要家长在生活中多注意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会慢慢养成的。
2. 时间管理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离不开对时间的管理,当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家长就要逐渐培养孩子在时间上的自律意识。孩子想做某一件特别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时,家长要先和孩子约定玩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孩子可以尽情的玩,约定时间一到,孩子必须自觉停止。如果孩子不能马上停止,就需要对孩子适当“惩罚”,可以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下次玩的时间,让孩子为自己的“违约”付出代价,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守时的重要性。当孩子开始做一件不太喜欢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做家务时,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时间,告诉孩子只要认真完成,剩余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让孩子逐渐养成重视时间的良好意识和管理时间的良好习惯。
3. 提供动机
训练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能光凭家长的“行政命令”,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诱惑力的动机。家长首先要了解什么才是孩子真正在乎或需要的事情,当要求孩子在某一方面自律时,尽可能想办法把你的要求与孩子的某种需求关联起来,构成因果关系,给孩子的自律提供一个强大的动机,促使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完成。
女儿小时玩完玩具从来不收拾,嘱咐多少遍也不听。为了让女儿能自觉收拾玩具,我想了一个点子,然后告诉女儿:“如果不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就会自己藏起来,不和你一起玩了。”刚开始,女儿根本不相信,玩过玩具后还是乱放在那儿,我就趁她看不见时把玩具藏起来,结果女儿找不着玩具了,女儿特别惊讶:“玩具真的藏起来了!”“我还想玩这些玩具”———这个简单的需求成为女儿自觉收拾好玩具的强烈动机,再也不要我督促了。
4. 遵守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则的争先恐后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想孩子自律,首先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在日常行为中为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好榜样。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各种规则,行人车辆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小朋友玩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各种体育运动要遵守竞赛规则,还有要礼貌待人啦、按时作息啦、做事不影响别人啦等等,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给予孩子监督指导。
比如,孩子想荡秋千玩,可是已经有小朋友在那里正玩着呢,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先来后到”的规则,劝导孩子学会克制自己,陪孩子耐心等待。全家一起出游,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大声喧哗,遇到热门景点需要排队时,家长一定要不加塞、不催促,孩子在旁边看着呢。要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严肃性,可不能让自己的“不文明”影响到孩子。
5. 游戏训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叫情境模拟游戏,能够很好的锻炼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医院、商店、学校、消防人员救火等等。在模仿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走神了,家长要提醒孩子回到自己的角色中,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给孩子提供一些训练活动,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也不失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女儿最喜欢和我玩的是折纸小游戏,准备一些白纸片,随意折出一些小动物、小物品,按照个人的喜好画上颜色,再把自己的作品和树叶、小石块等身边的小物品摆成不同的造型,一起欣赏,那叫一个美呀。这种动手类的小游戏,孩子大都非常感兴趣,既锻炼孩子了的注意力,长期坚持下去还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自律的能力。
孩子自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家长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进行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反复的情况,家长要多关爱、多提醒、多鼓励,这样才会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自律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我是一名高中老师,最近看到好多网友给我私信,有学生,也有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
1.老师,我想学习,但是我不够自律,如何才能管住自己?
2.老师,我家孩子太不自觉了,上午睡懒觉,晚上熬夜写作业,已经完全日月颠倒了。该怎么办?
3.我家孩子和我矛盾很大,已经在床上躺了好几天不下床,逼我把手机给他玩。怎么办?
4.假期还剩一半,但是假期前制定的计划大多还没有完成,好苦恼,怎么办?
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延长的时期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相处时间的延长,带来的不是亲自关系的亲密,相反的,有一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更加紧张,矛盾更加突出,而矛盾往往都是围绕孩子的不自律不学习而产生的。但其实,如果疫情时期,能够好好利用,恰恰是孩子学会自律的最好时期,那么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一.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
这几天学校开设了网课,并且每天布置作业,我发现一个孩子连续三天没交作业,于是我在网上问这个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的父亲对我说,他的儿子已经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借此来要挟父母,交还没收的手机。其实我了解这个孩子一点,因为整整高二上学期,我都在和这个孩子打交道。这个孩子内心是想学的,但是学习方法不太对,于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又比较固执,所以无法摆脱困境,表面上是自暴自弃,但如果能够给他一个缺口,他还是能够振作的。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自律,自己管控自己。人的确需要外界的力量帮助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说老师和父母的批评鼓励,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等等。但是当一个人习惯于被管理,一旦到了假期无人管理的时候,孩子就可能失去了自我约束的力量。所以,如果想要孩子能够自律,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慢慢撤掉外在的拐杖,让孩子的内心力量慢慢强大起来。
只有孩子内心真的想做一件事了,他会有十足的动力去做,不需要家长来说,他也会足够自律。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特别喜欢打篮球,那么他在打篮球这件事上一定是非常自律的,他会遵守打篮球的规则,他不需要父母每天给他上闹钟,也会坚持不懈的去球场,风雨无阻。
那么,该如何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呢?这里我们要借助故事思维了,换个通俗易懂的概念,就是画饼。《小王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艘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船沉没到海底,船员们幸存下来,漂流到一个岛上,他们想要岛上的原住民帮助他们造船,可是不管如何威逼利诱,岛民们都无动于衷,后来有一个人和岛民们说了一番话,岛民们都开始帮忙造船,别人很好奇这个人说了什么。
这句非常有名的话是:“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学习也是这样,不要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不要强逼孩子要自律自强,利用寒假的时间,和孩子们多聊聊天,让他们感受钟南山院士为国为民的高大人格,让孩子们感受高等学府里学生们的拼搏认真,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聊着聊着,总能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也总能发现孩子们崇拜的人和心中的偶像。然后引导孩子,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帮助孩子明确方向。
先找到孩子心中向往的那片海,再给孩子描述那片海的美,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去造船。
二.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持续动力
1.奖励机制的技巧。其实在各行各业,都会有奖惩机制,在帮助孩子学会自律的过程中,也可以恰当的引入奖惩机制。但是奖惩机制的设计,是有技巧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把奖励和结果挂钩,不如将奖励和过程挂钩。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假设你希望孩子期末考试能够考到全班前10名,现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你能考到全班前10名,我给你100块。第二种方式是,如果你平时的每科作业每次都能得到A+,我就给你5块钱一次。最好是选择第二种,为什么呢?因为把奖励和过程挂钩,反馈时间更短,效益更直接的一种做法。而做好平时的每一件小事,把每一个知识点搞扎实,恰恰就会达到最后期待的结果。
2.记录峰值状态。人生总是在起起伏伏中度过,没有一直打鸡血的人,但是人总有一段时间会打鸡血。所以第二个方法,就是让孩子记录自己的努力峰值状态,比如写日记,画表格,保存奖品之类的方式,当孩子有一段时间泄气的时候,就把峰值状态的记录拿出来再看看,提醒孩子峰值状态的感受,从而更加快速的进入努力和自律的状态。
3.发挥两级联想。这个方法其实和前两种方法都有关系,当孩子状态特别好的时候,可以让强化孩子的峰值状态,让孩子联想自己此时正在清华北大,或者理想学府里散步的场景,感受规定时间内的愉悦。从而让孩子更加的努力。相反的,如果孩子有点松懈了,可以反向联想,比如说今天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然后联想到开学后成绩一落千丈,然后联想到高考成绩很差,然后无法考上理想的学府。这样一想,就会觉得不写作业的后果很严重。就会重新逼着自己,认真学习。
但是家长和学生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控制自己联想的时间,不能光想不做,那就不是实现梦,而是光做梦了。
三.适当激发孩子的焦虑感
1.假想敌的作用无论是高一的孩子,还是高二的孩子,经过了一年到一年半的相处,基本上都应该有自己的好朋友。延长的假期之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就是因为孩子不去学校,没有上课没有作业讲评,没有考试,学生一下子失去了横向对比的过程。所以孩子们很容易松懈。
适当的焦虑和压力,是有助于孩子集中精力,好好学习的。这里推荐一个假想敌的办法。孩子可以找一个成绩差不多,或者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同学,作为自己的竞争目标。然后想象他在家里是如何认真学习的,每天的学习任务量大概是多少。最好可以记在纸上。如果你想要超过他,就最少要做比假想敌更多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做完,很可能在开学后的考试,就会落后。
想象着别人的进步,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如果完成了相同的任务量,那么就打成平手,如果没有完成,就落后一点。然后再结合前面提到的奖惩机制。这就成了一个自律的内在推动力。
2.化抽象为具体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最好每天能够简单的记录一下,哪怕就是在日历上画个勾。就相当于自己打卡。如果有一天没有完成,中间缺了一块,就会很难受。但是一定要注意,要给自己的打卡时间,留下弹性时间,有弹性的补救时间,让记录过程得以延续下去。
四.家长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1.家长和孩子同时制定计划并完成假期这段时间,家长陪孩子的时间是很多的,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育儿专家诸葛越曾经说过:“孩子有时不听家长说的,而是看家长做的。”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所以,如果想要鼓励孩子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我们要给孩子展示的是,自律带来的自由和美好,而非为了完成而完成的痛苦。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假期计划,然后一起打卡。
比如说每天和孩子一起读20分钟书,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1个小时,每天早上起来锻炼10分钟等等。然后和孩子一起打卡,和孩子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如果家长完成了,孩子可以给出一个奖励,如果孩子完成了,家长给出一个奖励。让完成计划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2.和孩子保持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在疫情期间,最不缺的就是距离。所以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亲子矛盾。那么家长有意识的保持一些距离,不仅对大人自己好,对孩子也好。不要时时刻刻把眼睛放在孩子的身上,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里就讲过这样的道理:种完树之后,来来回回的看,摸,摇动树干,看似是喜爱树,其实给树带来的是伤害。如果真的想要孩子内在的自律性充分发挥,就一定要给孩子留一段时间,让自律性慢慢生长。
五.好习惯要从微习惯开始养成
1.不要强化坏习惯这段时间,在家一直陪女儿,发现女儿出现了一些以前不曾有的行为,比如说踮脚。因为看了一篇文章,说2岁的小孩踮脚,如果频率过高,可能意味着脚踝发育的问题。所以我告诉女儿,不要再踮脚了!结果怎么着?女儿只要一看到我,就故意踮脚,想要惹我生气。当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我就不再说话,假装忽略这个问题。结果女儿也慢慢就忘掉了,正常走路了。
后来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有的时候,家长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相反的,起到了强化坏习惯的负面效果。所以消除一个坏习惯的方法,并不是禁止,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让孩子突然戒掉,肯定很难。第一步是淡化,不要再用言语强化孩子的坏习惯了。
2.用好习惯挤走坏习惯
第二步,就是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用好习惯来挤走坏习惯。斯蒂芬·盖斯写了一本书叫《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这本书说到:
“人们无法让改变的效果持久时,往往认为原因在于自己,但其实有问题的不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采用的策略。”
如果让孩子每天学习,锻炼,阅读,不吃垃圾食品,做一个完美的自律的人,一定很难。但是如果只坚持锻炼呢?
如果让孩子每天坚持跑步30分钟,仰卧起坐50个,俯卧撑30个,做一个自律的人,一定很难。但是如果每天只做1个仰卧起坐呢?
微习惯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一件小事,在人的大脑中建立一个回路,然后不断地增强这个回路,养成一个习惯,然后慢慢给这个习惯增加内容和难度,变成一个大的习惯。比如说每天只做1个仰卧起坐,坚持了1个星期觉得好简单,然后开始每天做3个,再坚持一段时间变成一天5个,后来变成20个,再后来又增加了其他项目。

所以这段延长的假期里,是培养习惯的最好时期,从无到有,从简到难,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竟然也是自律的潜力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