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孩子犯错时 什么样的正确引导才是教育方式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几乎跟父母是形影不离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比如说,家长插队、说脏话、撒谎,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偷东西,这些事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

了解得知,男孩上二年级,在学校摸了女同学的屁股,母亲为了纠正儿子错误决定给孩子一个教训,就让孩子脱光衣服在路边蹲马步,想让孩子感受一下别人的眼光。 对此,网友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妈妈做法没毛病,以后孩子一定长记性,不再犯同类错误。 也有网友认为,这恐怕比打孩子一顿还伤人。 这位妈妈及时教育孩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方法有点偏激,会伤了孩子自尊,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利。 孩子犯错,少惩罚多教育 作为家长,一定要分清惩罚和教育的区别。 惩罚是一种父母的干预行为,对孩子的错误给予惩戒,让孩子承受难受的后果,比如打骂、扣零花钱等。这通常来自于父母沮丧绝望的感受,会给孩子传递“我很糟糕,我很差!”的信息,孩子难以从惩罚中学到正确的行为。 而教育不同,它是将重点放在引导、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上。 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混淆了惩罚与教育,常用惩罚来教育孩子,希望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可多数事与愿违,惩罚并没有教会孩子对错,还带来负面影响。 5月7日,信阳一段“虐打儿童”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显示,一女子抓住一四五岁男童的双腿,将其身体倒置用手拍打孩子屁股约一分钟,其间男童不断哭喊妈妈。原来,该女子是男童母亲,因为孩子淘气,对其进行教育。 当然,适当惩罚教育是可以的,但要把握度。毕竟我们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本,而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若孩子认识不到错误,那惩罚是无效的,无意义的。 即使打孩子一顿认了错,也只是暴力下的屈服,内心还是抗拒的,还让亲子关系疏离。而且心不甘、情不愿的惩罚,只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 教育也要给孩子留尊严 去年,一条视频在网上疯传。 孩子在8天内跟朋友们一起偷偷花掉家里7000元,父母又气又急,爸爸操起棍子,把孩子堵在床上,奋力地打了起来,据奶奶说打了“有几百下”。 妈妈则在一旁,把孩子被打的视频录下来,说是给花这7000块钱的孩子们看。整个过程,孩子不停地哀求:“求求你们,不要啊……”。 视频最后,奶奶心疼孩子,夺下爸爸的棒子,坐在床沿上哭泣。而孩子爸,刚刚咬牙切齿打孩子的汉子,像个孩子似的,伏在墙上嚎啕大哭…… 家长的本意是把视频拍给一起花钱的孩子看,让他们的父母良心不安。 可这样把打孩子的视频放网上真的很伤孩子,这种做法比起打骂,更让孩子难受、绝望! 小孩子也有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强。大庭广众之下千万不要惩罚孩子,特别在孩子交际圈内,要给孩子留尊严,最好回家后再对孩子批评教育。 否则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伤害,让孩子感到自卑、羞愧、失去信心,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极端举动。 心理学里有个“权威期待”的概念,很多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权威,当父母对孩子持有某种期待时,孩子未来的发展很可能就会往该期待前进。 这个“权威期待”不仅仅是正面期待,还包括负面期待。 错误的惩罚,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会使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惩罚的目的在于“育儿”,因此必须考虑“不伤及孩子的自尊”和“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犯错时,该怎么正确引导? 1、温柔而坚定的教育孩子 《爸爸去哪儿3》有一个情节: 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儿夏天,被村长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两小孩经不住诱惑,违反了规定,偷吃了糖果。 面对同样事情,两位爸爸的语气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林永健怒气冲冲地训斥大竣:“吃什么吃?你为什么要吃?站一边自己好好想想去”,然后转身走开了。 而夏克立则把女儿拉到一边,心平气和的告诉她:“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的道理,然后让女儿去罚站。” 受到批评后的两个孩子后来的表现也大不相同。 被爸爸大声训斥的大俊,从“冰淇淋事件”开始心中就有了疙瘩,在之后各种活动中都和父亲赌气,一直不配合。 而被爸爸温和教育的夏天,真心认错,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罚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也完全没受刚才事情的影响,继续开心地玩乐。 爸爸愤怒的训斥或平和的引导,效果天壤之别。 一个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并情愿接受惩罚;一个让孩子不明所以,郁闷赌气一整天。 美国说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研究者将妈妈们的吼叫声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给10名7至10岁的儿童听。之后让他们写出妈妈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 研究者称,大声吼叫,对管教孩子毫无用处,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因此,教育孩子态度一定要温和友好,至少不能发脾气,等自己和孩子双方都比较冷静了之后,再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告诉她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让孩子去承担相应的后果。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2、批评前,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泰国有个公益片,一位演员乔装打扮成学校里修剪花草的园丁,他推着小推车载着几盆花草路过泥泞的小路。 当孩子放学时,他故意将车子推翻,寻求帮助。每个孩子都去帮忙,甚至不惜弄脏自己衣服。 当家长看到孩子满身泥泞出现在校门口时,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暴跳如雷,立马开始责备孩子;有的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有的心平气和,耐心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校门口的显示屏播放了刚才孩子帮助园丁的一幕。你看,本应该为孩子的行为感到骄傲,有的父母却因为孩子弄脏了自己而责骂孩子,这不仅让孩子伤心,还可能破坏孩子的热情。 不论何时、何事,一定要先听听孩子自己的理由,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 3、教育切忌喋喋不休 知乎上有人提问:最反感父母是什么时候? 高赞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一名男生说:“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父母说的次数多了,心里不知不觉就烦……” 一名女生也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天天怀疑我早恋,后来我故意早恋,就是为了气他们……” 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出现一只黑熊形象。 为了让孩子心悦诚服而采用不断重复的方法,不但不会起到正面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批评的质量与其数量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有效的批评应是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和实质。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母鸡也会。”教育孩子,则需要技巧。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受到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父母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很多家长就会有一些常见的错误教育方式。以下这些父母常见的错误教育方式,不知你用了几种了呢?

孩子犯错时 什么样的正确引导才是教育方式(图1)


父母常见的错误教育方式,你用了几种?
第一种:过分溺爱孩子
有的父母很宠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的,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这样做不但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很疼爱自己的,也容易让孩子养成一种是非不分是态度。想想看,对孩子有求必应,什么都依着孩子,孩子会无止境地索取,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也不会怀有感恩之心。更可怕的是,一旦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无法满足孩子,孩子就会无理取闹,以后长大了,也很容易养成这种不良的性格。
正确的做法觉得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可以给予,如果不合理的,或者没办法立刻给到孩子的,应当跟孩子好好沟通,告诉孩子为什么现在无法实现ta想要的东西,给孩子一个期限或者是商量一下能否通过其他方式代替ta目前想要的东西。这样有助于从小养成孩子健全的人格。
第二种:不在身旁陪伴
很多父母其实都很少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孩子最最需要的,恰好是陪伴,而不是物质上的。很多父母,如果你每天将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忽略掉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逆反、怨恨心理,影响亲子关系及性格发展。
即使你每天都很忙,每周也要至少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尤其是孩子参加比赛、毕业典礼时,你更不应该缺席。
第三种:经常责骂孩子
很多父母都在这样子做的,孩子稍微犯了一点错误,就开始责骂孩子,不管这个错误是不是孩子故意犯的,很多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骂。
经常责骂、迁怒于孩子,会打击孩子自信,做事变得唯唯诺诺、畏手畏脚,且会以不友好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一些孩子在被打皮了之后,会更加难管教,走上错误的道路。
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要等自己冷静后再进行解决,你在气头上的话,对孩子来讲,可能是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
第四种: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榜
在孩子小的时候,几乎跟父母是形影不离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比如说,家长插队、说脏话、撒谎,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偷东西,这些事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想要孩子长大后做个正直的人,还得让孩子从小有个好榜样。如果父母都没意识到这些行为是错误的,孩子又怎会知道呢?
第五种: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很多家长喜欢开启独揽大权的模式,什么事情都要管,小到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大道孩子要上什么兴趣班,上哪所大学,几岁可以谈恋爱,报考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跟谁结婚等,几乎是包揽了孩子的一生。只想问一句,累不累?家长累,孩子也累。
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不但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时间久了,孩子也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过分依赖别人,让孩子难以成长。
所以,家长要学会放手,能让孩子自己做主的就让孩子自己做主,有时候,“试错”也是一种成长。每个人要走的路是不一样的,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会更踏实一些。
总之,人无完人,父母也是。在教育上出现一些错误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时刻反省自己,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