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的难题户籍制度改革不仅仅是户口本身,还需要与之相关联的社会保障、城乡土地制度、住房制度,乃至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困境在于在户口登记的基础上嵌套了社保、教育、就业、生育、住房、土地等一系列制度,而这些制度无一例外地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区别对待,共同构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只有通过推动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各种城乡体制的松绑,才有改革的可能。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自由迁徙期、严格限制期、半开放期,如今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打破二元分割格局。我们在城市调研中观察到一些比较成功的地方实践,看到了户籍改革的出路和户籍口径城镇化率提升的突破口。
户籍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经验户籍制度正逐步与社会保障体制脱钩。2014年以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均等化方面的政策变化明显,在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养老、义务教育、低保,以及医疗保险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安徽铜陵市早在全国之前就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接收新居民的人均财政支出七万多元,但考虑到扩大内需的作用,以及较长的支付时间区间,实际上这一财政压力并非如数字看起来那么大。
户籍和土地联动改革,才能增强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和支付能力。不再限制农民带& 权&进城,户籍与土地财产权利脱钩,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一大突破。带& 权&进城、有偿退出和土地流转,各地都在尝试。比如安徽金寨县作为全国土改33个试点之一,首先,农民退出宅基地给补偿,房屋拆迁和退宅合计户均补偿13.2万元;其次,进城入镇买房享补助,包括上浮拆迁标准、按购房面积给予补助,以及提供免抵押惠农安居贷款,三项合计中值为24万元。
从增加土地供给和结构性匹配需求两方面,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很多城市的高房价连城市居民都难以承受,更别提准备落户城市的农民。
一些城市用限购控制房价,将购房资格与户籍相关联,实践证明限购不仅难以解决高房价,还与户籍制度改革相悖。重庆是一成功的范例,过去五年房价只涨了12%,房价与居民收入相适应。从供应量看,加大供地,避免地价抬高房价;从供应结构看,坚持& 市场+保障&双轨制理念,强化公租房管理,而且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建筑区域不可过度分离。
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改革侧重于针对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中小城市基本可以自由落户;大城市的落户条件有所放松,有助于缓解部分矛盾;然而特大城市仍然保守,这是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矛盾最大的地方,应是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
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根据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到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也就意味着从今年开始平均每年户籍口径城镇化率要提升1.5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镇人口2,300万人,这一增速高于过去历次五年规划。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减少人口季节性迁徙,平稳经济活动;释放内需,拉动消费升级;对城市供给和规划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城市升级;从而实现真正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