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人和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对他们多加照顾。尊敬老人,就等于尊敬我们自己。爱护儿童,就等于爱护我们自己。因为谁都是从小长大的,谁也都有老了的时候。
2、尊老,要老有所养,对老人生活上多加照顾。人岁数大了,生活中总有很多的困难和不便之处,我们年轻人要处处体谅他们,尽可能地给予照顾。尊老,还要从精神上给老人以尊重和安慰。
3、今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最大的问题,也许不再是缺吃少穿了,而是需要更多的精神上的安慰。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呼唤的是儿女对父母,也是年轻人对长辈的尊敬孝顺。
4、爱幼,要爱护幼小,不要纵容,也不要专横。现在实行计划生育,家里的孩子比以前少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许多家庭出现了过于溺爱孩子的现象。孩子成为家里的“小皇帝”,要星星,不敢给摘月亮,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一味地纵容迁就。这样做,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这样的"爱护"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5、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知道都是怎么了,连最起码的人性都没有了!在坐公交汽车的时候,经常看到那些年轻力壮的把老弱妇女挤下车的情况,其实就是为了抢那几个座位,更可气的是自己抢了座位不算还要给别人占。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数千年。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其意为:“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尊重他人的长辈,呵护自己的子女,进而爱护他人的子女。若能如是,国泰民安的理想就如掌中之物般容易实现。”
尊老爱幼是人类自我尊重的表现。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孩童时代,也都有衰老的一天。与此同时,尊老爱幼又是一种社会责任。因为尊老爱幼是保证家庭的和睦幸福的保障。而家庭又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细胞。和睦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1949年12月,我国政府将每年6月1日确定为儿童节,以提高全社会对爱护儿童的重视。1986年,我国政府决定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定为“中国老人节”,所以我们要尊老爱幼.个拥有 独立 能力的孩子,不只是日常生活自理,还意味着独立地思考。生活中,家长通常是孩子的主导者,孩子扮演着思想上的配角,家长想要把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做主,教孩子开口说“不,让我来”,会是从生活自理过渡到独立思考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李晓去朋友家玩,朋友的女儿想玩立柜上的 玩具 熊,李晓逗她:“多叫几声阿姨来听,叫得甜阿姨就帮你拿熊宝宝。”朋友的女儿冲李晓笑笑说:“谢谢阿姨,不过还是让我自己来吧!”然后自己哼哧哼哧搬来小凳子,踩上去抱了熊下来,再把小凳子搬回原处。李晓赶紧问朋友,平时是怎么教孩子的。朋友说,有一次她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说了句:“咱们把金鱼缸拿进去摆你柜子上好不好?”孩子积极响应,她却想起来鱼缸是玻璃的,于是改口说道:“还是妈妈帮你拿进去吧!”然后伸手去拿鱼缸,谁知孩子开始闹,并抓着她的手不让拿。朋友想了想,决定把拿鱼缸的“权力”让给孩子,等孩子把金鱼缸摆好之后,她不失时机地夸了孩子一番,清楚告诉孩子不依赖他人的帮助有多么了不起,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此后,孩子就时常拒绝他人代劳,慢慢地还冒出一些自己的新奇观点。这是个令人欣喜的例子,适时教会孩子拒绝他人帮助,并引以为傲,能让孩子明白自己有选择的空间,逐渐地就会从生活自理一点点过渡到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