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孩子做事不认真 专注力不强该怎么办??

最新资讯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我们看看到底什么是专注?简单说,就是较长时间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专心致志地去做。专注的对象,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也不是好几件事。有的较小的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要不然就哭闹。大点的孩子,吃放的时候眼睛还盯着书。

幼儿个性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小宝贝做事时有个特点:刚开始时认认真真,时间稍长就会马马虎虎,不耐烦起来了。有时小宝贝刚吃饭时很香,没吃两口东张希望;积木搭了一半丢在地上不管,做多了就不做或一拖再拖。缺乏坚持性是很多孩子的同病,但也有些父母会告诉你:他们的孩子虽然小,但做事情已经能够持之以恒了。可见孩子的坚持性是可以培养的。
幼儿个性培养-对孩子而言,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新奇的,今天想玩积木,明天发现玩皮球更有意思,后天看了科幻画报还想将来当科学家呢!
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孩子的坚持性也会得到发展,即坚持性有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过程。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不少成年人做事依然浮躁,缺乏持久性,往往半途而废。因此,坚持性又是需要培养的-幼儿个性培养。
那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呢?
幼儿个性培养-给妈妈们提几点建议。
幼儿个性培养:首先,给孩子的任务要难度要适当。任务太多太难,孩子望而生畏,就会产生对抗情绪或者干脆没做就放弃了。对于一些难度交大的任务,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家长把做完的题目点评一下,给孩子一点鼓励,孩子可能就乐于接受了。
幼儿个性培养:其次,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要有坚持性。父母做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做事的态度。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很难培养出有恒心的孩子。父母的监督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今天要求孩子学习绘画半个小时,明天自己忘了没有要求孩子练习绘画,后天又有什么事给耽误了而不管孩子当天有没有练习,这样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幼儿个性培养:再者,父母对孩子提要求的语气要坚定,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可以随随便便对待,但也不可总在孩子身边不停的唠叨,甚至训斥打骂孩子。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是个需要耐心教导的过程。
在生活中父母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比如如果孩子喜欢花草,父母可以利用家中的阳台,买来花盆和一些花籽,教孩子种花草,让孩子在培育花草的过程中,观察看植物生长的过程,如何时发芽、长叶、开花,体会一个生命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明白:无论你怎样着急,你今天撒下种子,它不会明天就长大。要想有收获,你必须耐心的等待,给它浇水,有时还要松土,并让它享有受到充足的阳光。我们经常责怪孩子上课不认真、写作业不专心,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心二意的,许多家长说自家孩子专注力有问题。想想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是这样:
做作业拖拖拉拉、写着写着就神游;
边做边玩,别人说话他插嘴,东张西望;
当你跟他说话的时候常常听不清或者根本就没听见;
写作业小动作不断,坐不下来;
需要不断地提醒他,不然就发呆;
精神不好,瞌睡多等问题。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确实都是孩子“不专心”,但是每个孩子不专心的原因确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是专注力不够;
有的是记忆力不好、学习动力不足或者表达能力不足;
有的是饮食或者环境出现了问题等等原因;
如果我们当家长的不找出真正的原因所在,往往治标不治本,当我们找准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标本兼治,帮助孩子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孩子不专注,原因到底在哪里?
爸爸妈妈把“不专注”标签化
“我家孩子不专注怎么办?”——饱受烦恼的家长们,一上来就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个时候请问下自己:“孩子做什么事情不够专注呢?是孩子做所有的事情都不专注吗?孩子有没有什么事,做得特别专注呢?”
通常家长说的不专注指的看书不专注、上课听讲不专注、做作业不专注,看起动画片、玩起玩具、打起游戏来,还是挺专注的。
这就对了,孩子只是在某些事情上非常专注,而在爸爸妈妈特别希望他专注的事情上不够专注。
比如上课不听讲,光玩文具的孩子,他玩的时候,状态也是专注的。
所以问题不是孩子缺乏专注力,而是有时会把专注力放偏,大部分家长说的孩子不专注的问题,都是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家长要做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上一个不专注的标签,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找孩子为什么在学习上不够专注、在玩上就很专注的原因,想办法让学习变得有趣,自然孩子就会专注了,我儿子每次写作业都要和妈妈比赛,看谁做事情又快又好,他写作业,我做我的事情,当她非常高效地完成作业而妈妈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事情时,他非常有成就感。

孩子做事不认真 专注力不强该怎么办??(图1)


鼓励孩子“一心二用”
可能很多爸爸妈妈会大呼冤枉“我培养孩子专注力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鼓励他一心二用?”
我们看看到底什么是专注?简单说,就是较长时间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专心致志地去做。专注的对象,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也不是好几件事。
有的较小的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要不然就哭闹。大点的孩子,吃放的时候眼睛还盯着书。
一些爸爸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让孩子发展更多兴趣、学到更多东西、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往往从小就是让孩子一边干这、一边干那。最典型的,就是在学龄前孩子玩玩具时,在旁边给他放音乐、放英语,美其名曰“磨耳朵”。
“磨耳朵”的理论依据,似乎是让孩子使用视觉时,听觉也别闲着,把“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但专注,要求的是“全神贯注”,是全部的视觉、听觉注意力和心理活动的目标,都聚焦于一件事,不分神、不一心二用。
让孩子边玩边听,并不能让孩子对听和玩两件事同时全神贯注,结果就是听也没听进去、玩也被外界噪音干扰,两件事,都不能专注。
孩子长期这么被培养着“一心二用”,就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比如在写作业时,手上写着,耳朵还会听着旁边的动静,稍有风吹草动,就要跑出来看看、参与一下,长此以往这就是让大人烦恼无比的“不专心”了。
活动过于密集,不给孩子留专注投入的时间
专注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投入,如果孩子在一件事上只能投入很短时间,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上,我们就会说孩子不专注。
其实,这也往往是大人给孩子安排过于密集的活动、留给孩子专注一件事的时间太短造成的。
我有一位朋友,她孩子从幼儿园放学以后到睡觉之间,以二十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安排得满满当当:英语学习、拼音阅读、数学口算、口才练习、背诵古诗等,这么密集的活动,就算是大人,也疲于应付,更不用说孩子了。孩子的注意力,需要不停顿地、快速地从一件事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他怎么可能做到像机器人一样,做每一件事,都迅速投入、专注无比?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需要给孩子留出专注投入的时间,让孩子能有较长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比如他喜欢玩某个玩具,可以一直玩儿两三个小时,中间不被催促着去看书;他喜欢看一本书,看上小半天也没关系,中间不会被督促着去做作业。
孩子经常有这样自由的专注投入某件事的机会,他的专注力无需特别培养,也能很自然地发展起来。
一个人的专注力再强,他在一天之内,能专注去做的项目也是有限的。孩子要专注去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在学校六七个小时,要上好几门课,下课之后,好多孩子都是要赶着去上各种名目的兴趣班、补习班,连晚饭都不能坐下来踏踏实实地吃。
好不容易回家了,还有写作业、弹钢琴、听英语、亲子共读等好多事情等着他呢,他怎么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像大人期望的那样专心致志?
以陪伴为名的打扰
家长以陪伴为名的打扰,也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孩子专注的时候,不要打扰他。孩子到了2岁以后,就能主动安静下来,因为他对某个东西感兴趣,想研究研究。
比如,玩水、玩沙、玩土,通常都很专注,这个时候大人不要打扰他,不要怕弄脏衣服而阻止他。
孩子做作业,家长在旁边指手划脚,要么指出错误,或者说一些无关的询问,都是干扰了孩子的思路。
孩子玩玩具,大人会边看边指挥,“你这么玩不对,应该那么玩”;孩子写作业,大人会边督促边纠正,“你快点,别磨蹭”、“哎,你这道题写错了”、“注意拿笔的姿势啊”、“头抬起来点,离那么近,回头近视啦!”
孩子不停地被爸爸妈妈打岔,他的思路被不断打断、他的方法不停地被纠正,他还得时不时地对爸爸妈妈的指挥做出反馈,怎么可能进入全神贯注的专注状态?
孩子独立思考,不要急于帮助
如果孩子自己在思考问题,在想办法解决,这本身就是专注的表现,家长千万不要着急,不要急于去帮助他。
其实,孩子如果能够独自玩一些没有危险的游戏,家长不应该过多干预,你一喊一叫一插手,当然会影响他的专注力,也会减少他的探索欲望。
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家长帮忙越快,孩子独立性越差,造成依赖性。他做事不能坚持,如果做一会没有成功,就急于向家长求助。所以,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
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在做事过程中,孩子如果遇到困难,要鼓励他,让他愿意去克服困难,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善始善终做完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
成功的喜悦能够刺激孩子再接再厉,当孩子顺利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培养固定时间做某一件事的习惯
当孩子入学以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固定时间学习的习惯,在这一时间段给他腾出安静的学习空间,反复训练强化。慢慢地他就会在那个时间段自觉进入到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专注源于兴趣,家长常常不考虑孩子的兴趣
不能把兴趣不足造成的不专注现象,简单地归结为孩子不专注,而要从如何提升他做某事的兴趣,或者如何让他更多做有兴趣的事上来想解决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总会很投入、很专心,孩子也是这样。
孩子上课不专注,反反复复地跟孩子讲“你上课要认真听讲”是不管用的,爸爸妈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出对那门课程,或者所有课程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上来了,上课听讲的品质自然会得到提升。
孩子对某项才艺学习不专注,反复地跟他讲“你要专心练琴”、“你要专心画画”、“你要专心练书法”,也是不管用的。我们不能因为大人希望孩子学什么,就要求孩子一定能对那个项目发生兴趣。
真正能让孩子专注地投入兴趣、特长、才艺学习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选择他要学什么,让孩子能去学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是他自主选择而且感兴趣的活动,做这件事情能给自己带来挑战,挑战之后也容易获得成就感,那么他肯定是有兴趣的。
父母的不专注示范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你复印出来的文件有问题,是修改原件还是修改复印件?
想要孩子优秀,家长还得从自身做起。孩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会把爸爸妈妈身上很多东西原原本本地学过来。
当家长和孩子一起出去散步,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的有没有?当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眼睛盯着电视手上划拉手机的有没有?在外边吃饭,对孩子说着话,头都不抬一下,注意力一直在手机上有没有?这样的家长需要反思,当我们要求孩子做事专心时,怎么有说服力?
孩子不专心,有时候 原因可能在家长。其实,孩子专注力的好坏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很多家长,一边埋怨孩子专注力不好,一边好心办坏事,无意中破坏了孩子专注力。
孩子本来在专心看书,家长做好了饭,就马上喊:“儿子,来吃饭啦!”如果孩子不来,就反复招呼,直到孩子放下书本,过来吃饭。
也许孩子正在专心写作业,家中来了客人,家长喊:“儿子,快过来给叔叔打个招呼”。如果孩子不来,就反复喊,直到孩子放下作业去打招呼,看到孩子脸上不情愿的表情一边还责怪孩子不懂礼貌。
这些场景相信在我们家庭生活中很常见,家长的这些无意识的打断,破坏了孩子注意力的连续性,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专注力差。
当您发现孩子做作业不够专注、阅读不够专注、上课听讲不够专注时,先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跟孩子说话时,看着他,专心倾听,认真回应;和孩子看电影时,把手机关机;尝试花一两个小时,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把花在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挪到阅读、学习上;做事时不匆匆忙忙、不走神、不丢三落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