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如何才能教会孩子在外学会自我保护?对孩子进行到位的安全教育要满足什么条件?家长看看本文就知道——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自我保护能力。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现在看看家长们的经验认识。
安全意识教育
椰子树: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这些都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订下规矩,当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要不孩子会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
紫罗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这些应该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葡萄归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能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家长不要事无巨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都有利于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加强。另外,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豆豆妈: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应变。比如天气变化了,孩子自己会懂得加减衣服,季节交替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另外,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这需要家长孩子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长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
孩子必须知道的安全常识
大家知道,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社会知觉”发展不够成熟,再加之外在环境的骚扰,不仅会影响幼儿的适应能力,而且还涉及安全问题。学前幼儿当然无力去判断、辨别是非与善恶,其安全问题自然落在父母身上。父母除了妥善地照顾、教育好子女外,就是教他们逐渐学会自我保护。
方法一: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父母应该把基本的安全知识教给孩子,如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煤气炉具的安全使用方法;化学物品、药品的正确使用;上学和放学路上要和同学结伴走;不要随便吃陌生人给的食物;注意保护身体,不能让危害的情况使身体受伤等。
孩子天生好奇、好动,心智处于发展阶段,对意外伤害事件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预见性,父母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就是从根本上保护孩子。
方法二:教给孩子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
让孩子懂得应急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遇到意外,要学会打报警电话,如110、119、120等;懂得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如急救的方法;万一被坏人强行带走,要懂得找机会逃脱等。危险和意外是时时存在的,如果不给孩子讲清楚,那么孩子在遇到危险和意外的时候会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化解危险。父母要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教孩子掌握基本的应急措施。
孩子自幼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中,很少接触外界的各种危险,但孩子总是会长大的,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怀抱,自己生活和学习,独自面对各种意外,并且,有些意外父母也是措手不及的,父母应该教孩子一些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这比时刻在孩子身边呵护更能有效地帮助孩子。
父母可以教给孩子简单的医疗常识,如身体受伤时的处理。受伤的种类很多,有划伤、烫伤、骨折、脱臼等。划伤一定要先止血;烫伤一定要注意用冷水降温,并保证伤口的清洁。对于骨折和脱臼的情况,不要随便动,而要等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方法三:让孩子掌握交通安全知识
在孩子小时候进行室外活动时,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躲避汽车,不要在马路中间玩,不要任意横穿马路,要告诉孩子面对前面和后面的车辆时如何躲避。比如,当汽车从后面开来的时候,妈妈不要表现出惊慌,而要沉着地牵着孩子的手,避到近侧的路边。过路口时,要让孩子记住走人行横道,看红绿灯等。
父母还可以利用图片和儿歌等形式,教给孩子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要逆行等。孩子看动画片时出现一些关于交通方面的画面,一定要特意为孩子强调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要对孩子反复强调,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意识,这样才会尽量避免出现交通事故。
方法四:让孩子掌握家庭安全知识 家庭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生活中也处处隐藏着危险。孩子60%的安全事故是发生在家庭周围,比如有的孩子从楼梯上摔下来,还有的孩子触电身亡等,如果父母有安全意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父母如果有家庭安全意识,能够预想到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告诉孩子如何避免这些问题,那么孩子遇到的危险和意外就会减少。一般家庭中都有很多家用电器,有很多开关、插座,这都潜伏着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父母要经常教育孩子,在不了解使用方法前,不要乱动电器。父母还要教孩子学会使用天然气,以防天然气中毒和爆炸等危险。
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解家庭安全用电常识,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父母要保证家用电器的接线正确,将电源插头、插座布置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不要让孩子用湿手去触摸带电的家用电器,不要用湿布擦拭使用中的家用电器,修理家电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发现家用电器出现问题,不要私自拆卸,而要请专业人士修理。
父母平时做家务时,要一点一滴地教给孩子有关水、火、电的安全知识,让孩子对安全有所了解,遇到紧急情况,孩子同样能发出警告,及时解决;也可以对孩子讲故事、做游戏等,让孩子在父母形象的教育中掌握家庭安全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
另外,还要让孩子保证饮食安全。变质、腐烂的食物不要吃,注意各种食物之间的不同搭配,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饮食措施等。
方法五:让孩子掌握公共场所安全知识
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所的自我保护。父母要教给孩子,在公共场合遇到陌生人送给他玩具或是给他食物时,要保持警惕,予以拒绝,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父母要告诉孩子,在公共场合遇到外来威胁、受到伤害时,要首先找警察,假如附近找不到警察,在公园、商场、电影院等都会有保安,可以向他们求助,并且要记住犯罪者的性别、面貌特征等,说明事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
如果还在商场和父母走丢时,要让孩子原地等待,不要自己没有目的地去找父母,更不应该离开商场;如果等一段时间,父母还没有回来,就要向商场工作人员求救,千万不要跟着陌生人离开商场。
父母要教给孩子性保护知识。据调查,对孩子进行性犯罪的嫌疑人中,90%是孩子之前认识的,父母要特别提醒女孩,不要跟陌生的异性去陌生的地方,更不要单独外宿。
父母还要告诫孩子,一些危险的公共场合是不能去的,如:铁路、公路旁、高压塔下、变压器下、水深的河、湖、工厂废弃的仓库、建筑工地等。“叮”一声,电梯门开了。我和言小妞走进去,里面有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 电梯到时,我习惯性地往右走。言小妞喊我:“妈妈,走错啦!那里不是咱们家。” 我愣了一秒,心领神会,转身走向相反的方向。等电梯门完全合拢,我俩又迅速地掉转头,往右边方向走去。 是的,一开始我并没有走错。我们家也并不在电梯门的左边。这样做只是因为,电梯里有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 我和言小妞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是多此一举,但这却是我们在和陌生人同乘电梯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言爸工作忙,常常回家很晚。有时候还会出差。家里只有我和言小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谨慎。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自我保护和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这件事上,我一直没有松懈过。 言小妞小的时候我就教她“衣服覆盖的地方不可以给别人看,也不能让别人碰”;等她长大了一点,我告诉她“不要一个人去学校比较偏僻的地方,或者一个人去别人家玩。” 有人说我想得太多,可是在孩子的人身安全方面,我宁愿“想多”。 因为,那些看似遥远的儿童性侵危机,其实就潜伏在每个人的身边。 17年前,8岁的英国小女孩Sarah Payne在玩捉迷藏时被一名恋童癖掳走并杀害。 她的哥哥至今难以入眠,父亲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离婚,最后在2014年孤独地在家中去世。 4月27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痛苦的梦魇是“发生在8-9年前的诱奸”。一手造成这样悲剧的,曾是她的补习老师。 7月16日,某网络知名大V被爆有恋童嫌疑,继而更多相关的恋童网站、账号被曝光。我们一直以为男孩子在这方面比较安全,事实却一再强调:不管男孩女孩,一样容易遭受侵害。 7月20日,美国著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自杀身亡,他的自杀原因中,很大程度是因为童年遭到性侵而无法摆脱阴影。 有人说“这些案件很可怕,可是看上去好像和我们关系不大啊。” 真的是这样吗? 说几件我身边发生过的事: 我在一座小山村长大。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我们村一个老光棍,因为侵害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判刑。在我读高中时,那个人刑满释放。却在他被释放后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又一次性侵害了一个十几岁的、智力有些低下的女孩被捕。 2009年,我所在的城市某所小学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年逾50的男教师,长期猥亵他班级的女生。有的孩子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有的不敢告诉父母。只有一个女生回家对父母说了。之后所有被侵害学生父母联名举报这位老师。最让人震惊的是,被猥亵的孩子中,有些女生的父母和这位老教师甚至是邻居,是熟人! 当你以为这些可怕的事情只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或许危险就在你的身边!防范意识远比防盗门管用!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知道了“坏人不完全是陌生人,有时候他就是你身边的熟人”,我们也越来越谨慎。可为什么打开手机,还是有那么多儿童被性侵的新闻让我们心痛呢? 因为我们都有侥幸心理:这些事离我比较遥远,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杜绝侥幸心理! 从言小妞出生到现在,在她的人身安全这件事上,我一直不敢松懈。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在孩子人身安全这个问题面前,我是这样想的,现在并且将来也会这样做: 1、即使是小婴儿,夏季也不要给她穿开裆裤。再小的宝宝也有隐私。我们不知道会不会在某个角落有一双罪恶的眼睛在偷窥,但我们可以保护好孩子的隐私,不让某些人有可乘之机。 2、不要将孩子随便交给熟人,并带离自己可控的范围。无论什么时候,你的孩子必须在你自己,或是你信任的家人视线范围之内。 3、不但要教孩子“除非是清洁,或者医生检查身体,背心和裤衩所覆盖的部分都是不能碰、不能看的”,还要告诉他们学会说“不”: 当有人对你做出你感觉不舒服的举动时,用糖果或是其他的东西和你做交换、让你替他做一些你觉得不对劲的事情时,要果断地、大声地说“不”!哪怕对方可能是你的长辈,甚至老师,对于想要伤害你的人,不用保持礼貌,直接拒绝,直到对方停止。 4、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白银案”中那个8岁的受害女孩,正是因为其父母去上班时留她一人在家,才造成了那样的悲剧。 即使有事需要出门一趟,也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太长时间,无论你的孩子是4、5岁,还是已经8、9岁。 5、建立家庭中的性安全界限。 未成年人被性侵,熟人、直接、间接监护人居多数。 不要认为与孩子有血缘关系的人就一定是安全的。未成年人的性侵害一大半以上是亲属、熟人造成的。 爷爷、外公、爸爸、叔叔、伯伯等这些角色,在照顾女童时,洗澡、便溺这些私隐行为,需要避嫌和隔开距离。 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尽量不要孩子都上幼儿园、上小学了,还和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睡一张床。 尤其避免让女孩子单独和异性长辈或者年长一些的哥哥们睡一起,一些相关的案例不是没有发生过。 6、混杂居住的家庭中的青春期男性、独居男性、行为异常的女性,家长亦应该高度留意,不应与孩子独处。 长期高度性压抑者,在碰到无人监管的孩子时,暴行往往会突发。多次见到这样的案例,小作坊、小五金店、加工厂的老板,全家吃住都在厂里,孩子生活也在厂里。厂里的工人常常被临时委托看管小孩。结果,女童被长期独居的男工人侵害。 7、性侵受害人不仅仅是女童,男童也可能被侵害。 美国畅销书《24重人格》就是一个童年遭受性侵害的男人的自传。 他在童年时,被照顾他的性压抑外婆以奇怪方式侵害,这些记忆嵌入他的大脑深处,虽然没有在行为表面中呈现,却在成年后,分裂成多达24重的人格,会在不同情境下不自觉地出现。 心理学家告诉他,那是童年的他为了逃避伤害,自己分裂出的多重人格,去承担痛苦打击,以保护内心的脆弱自我。 所以,我们在照顾幼童时,也不要以为自己家是男孩子就掉以轻心。无论男孩女孩,对孩子处处留意,身体、行为、语言都要留意。孩子行为异常,变得暴躁、畏缩或富攻击性,不爱洗澡故意弄脏自己,频繁提及或隐藏身体隐私部位时,要格外注意。 8、树立家长权威之前,要建立起和孩子的平等、信任关系。 最近我在查阅儿童性侵资料中发现,很多受伤害的孩子在被侵害之后,不敢告诉父母。 从根本上来看,“有事情不敢和父母说”只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而亲子间的信任,需要从点滴小事中,日积月累地培养。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觉得: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和爸爸妈妈说的;如果受了伤,在父母面前是一定可以得到安慰和保护的。 9、最后一点我想说:如果你还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发布自己孩子较为裸露的照片和视频的话,请立刻停止! 因为你不仅没有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也给了有心人可乘之机! 有朋友说“你为什么总关注这些阴暗的东西,应该多看一些阳光积极的。”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儿童被性侵害已成为全球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球平均比率达12.7%!在中国,该问题同样不容乐观,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遭受侵害的比率达到7%,每10个男孩和15个女孩中就各有1名遭受性侵害。 作为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最信赖的保护者,我们首先要有充分的防范意识,孩子的教育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只有父母的警觉度上去了才能根本提升孩子的认识。而不是说,这个问题很阴暗,就要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