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书籍才算是好的朗读教材?
对婴儿和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而言,好的朗读教材着重在读出来时的声音,也就是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大量使用重复句,很好笑或很有戏剧性、刺激性,充满色彩或孩子熟悉的事物。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例如熟悉的声音、人物或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总喜欢反复听某一本特定故事书的原因了。
1. 2~3岁后阅读选择
当孩子到了2岁半至3岁半之间,他们开始喜欢一些有简单情节的故事,例如走失的小狗、小猫,寂寞的小孩等等。这时读故事的语调仍然很重要,并且尽可能也使用重复的句子,但必须多加入一些叙述。威廉·乔伊斯(William& Joyce)的《小小欧里的世界》Rolie Polie Oli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的故事可以吸引小朋友,并让他们觉得愉快,因为在故事的最后,全家人原谅了顽皮的机器人——就像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的《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里的马克斯一样——而所有的事情也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2. 4岁后阅读选择
孩子4岁之后,故事情节变得更重要了,故事是在说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孩子对此产生很大的好奇心。这时也可以读些诗歌或韵文,但其中应穿插些表达强烈的叙述句。
英国作家狄更斯到美国向3000位听众朗读作品时,他发现字数太多会让听众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于是将故事内容精简,只保留最精采的情节,使故事听起来简洁有力。
我们看书时,若想要尽量融入书中的各个角色(例如看《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这本书时),就不能忽略其中情节的发展,情节就像是在故事的翅膀下因翅膀拍动而产生的风一般,也是故事相当重要的一环。
3. 8岁后阅读选择
当孩子到了八九岁,书籍的选择就更具挑战性了,因为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通常写的是比较真实的故事。有的情节着重于社会或情感问题,甚至有些是针对这时期的所谓& 小大人&而写的,其内容可能包括离婚、乱伦、虐待儿童、死亡或暴力等。
在选择含有以上内容的书时,大人必须要确定作者有适当的表达方式。一个适合13岁孩子的故事书,不见得也适合9岁的孩子。如果书中有涉及意外死亡的情节,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但也必须抚慰孩子因故事中的不愉快而可能受影响的心灵。
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也必须对适合孩子听和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进行区分。有些书的主题可能关系到个人的特殊处境,而不适合在班上朗读。适合用来与自己儿子或女儿一对一朗读的故事,可能完全不适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故事的主题越接近真实的生活,它越可能是本只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而小说类和非小说类的书也会造成一些差异。例如,《神奇的校车》The Magic School Bus是非常棒的系列书,但因为它的内容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细节,如果把它朗读给班上的学生听,似乎不太合适;但如果只是对着两个孩子朗读,那么孩子就可以很仔细地观察书中图画的细节。此外,如果你的孩子对蜘蛛很感兴趣,你不妨读薇薇安·弗朗屈(Vivian French)的《观察蜘蛛》Spider Watching,但这本书可能就无法吸引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注意了。宝宝小的时候,家长教宝宝学儿歌,对宝宝的智力发育和语言发育都有重要意义。首先,儿歌对宝宝和语言发展大有好处。因为儿歌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宝宝爱听,也容易跟着妈妈学。其次,儿歌短小精悍,便于宝宝记忆,宝宝一学就会,增强了宝宝的自信心,锻炼了宝宝的记忆力。第三,通过说儿歌,还能扩大宝宝的知识面,使宝宝学会使用形象语言,描述动物及事物特征。
&
1、儿歌是宝宝情感教育的需要
儿歌能使宝宝在欢歌戏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
&
2、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需要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儿歌,不仅能鼓励宝宝大胆开口说话,还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
3、儿歌是儿童启迪心智的需要
儿歌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这些都能让宝宝初步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