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的实质就是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次重要的亲子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亲子沟通得越好越充分,志愿填报就越顺畅越有价值,反之则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甚至为孩子的大学生活埋下“祸根”。对于家长来说,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时要注意把握“3+1”原则。
1 尊重孩子的特点与意愿
很多家长辛辛苦苦准备了厚厚一沓资料,孩子看都不看,或者看过就扔在一边。这是因为家长事先没有征求孩子意见,做了很多无用功。
一些省市招办反复强调,考生的志愿必须由考生本人填写,家长、老师等不得代替考生填报,但还是有不少家长“我说了算”,引发孩子逆反情绪,影响之后的大学学习。前些天我就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学生大学毕业因有几科不及格没拿到学位证,结果反而埋怨家长当初选专业没有尊重他的意见。
相比包办代替,帮助孩子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个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前学会选择,并帮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才是家长最应该做的。
2 整合家长的资源与意愿
高考志愿的填报过程可以看成是一次教育投资方向确定的过程。投资要想有好的回报,就要用好自己的各种资源。就填报志愿而言,家长的资源分两种,一种是外部资源,如人际资源,专业、行业、大学信息资源,就业资源,专家资源,经济资源等;另一种是内部资源,即家长的意愿、智慧、信心、沟通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等等。家长要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整合自己的“资源”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外部信息。孩子们往往都是通情达理的,关键是家长要掌握沟通的方式,有一个平等交流的心态。
3 提前与未来相遇
人生设计在西方被称作生涯规划,它有一整套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其中的关键就是知己、知彼、定位、行动。提前与未来相遇,就是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指导志愿填报。
“规划”这个词本身就是“全面而长远的计划”的意思。家长必须学会站在更宏观角度,才能更好把握高考志愿这个具体问题。正如著名企业家孙正义所说:“只在近处看的时候会感到头晕目眩,无法看清变化的方向。但是,当远望的时候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了。”我们其实不仅是在填志愿,更是在选择和规划孩子的未来。
选大学选专业要尽量围绕和服务于孩子未来生涯目标。对不少学生来说,现在考大学最需要考虑的已经不是考上考不上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大学所学通向一个好的工作,一个好的未来。
+1 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
高考志愿填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分数不确定,专业的冷热不确定,未来的就业不确定,甚至学生的职业兴趣也不确定,因为从职业生涯理论来看,25岁之前属于探索期,职业兴趣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么多的不确定性,考生和家长该如何把握呢?其实,最重要的是把握不确定中可以把握的确定性因素。家长在帮助孩子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应把握三点:一是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并为此负责;二是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三是鼓励孩子勇于追求梦想。
只要家长把握了这三个可以把握的关键因素,那么无论将来学校和专业是否理想,无论将来孩子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
家长要知道
■孩子是主体。不要忽视孩子本人的兴趣、潜能、优势等这些一个人获得成功与幸福的要件。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较为清晰,有的较为模糊,有的更接近现实,有的看上去比较遥远。我的经验是,让孩子把“心愿”清晰地表达出来,那么生涯规划至少成功了三分之一。
■帮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雏鹰到了独自飞翔的时候,独立承担精神的培养重于具体的选择。
■没有所谓“最佳的路”,只有较为适宜的路。生涯发展是一系列选择连续进行的结果。人们做出选择时,需要权衡这些选择的收益以及代价和风险。对一个人来说,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涯道路,但也许会有最适宜的生涯道路。
■学会在选择中进行变通。任何选择都会有不确定因素,关键是学会在坚持内心方向的前提下学会变通。“生涯之学,即权变之学”。
■有一种爱叫作“放手”。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为了孩子的独立、成长,更需要家长在爱心中爆发“大智大勇”。若孩子本该就读二类学校,却将一类名校作为目标,则可能打击孩子信心,给孩子巨大压力;若孩子本可就读一类名校,却将二类学校作为目标,着实可惜。因此,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选择保底学校和目标学校非常重要。
有的学校会强调制度,从学校管理到学习安排都比较严格,课业负担也比较重;而有的学校会相对自由,重视学生的自由成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一级别的学校,在学校风格上也会有所差异。
学校的选择要适合孩子的性格和学习习惯,建议各位家长在这个阶段,多了解目标范围内的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管理风格,或是从就读于该学校的学生家长那里多进行一些了解,也可以去学校看看,从多个渠道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一个与孩子性格相符的学校,对于提升成绩和健康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孩子还是会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甚至存在偏科的现象。因此,在确定小升初目标学校的时候,要考虑学校对于科目的偏好,比如很多私立的外国语学校,对英语有一个完善且优质的培养过程,但是对孩子的英语水平也要求较高。如果孩子英语基础不是太好,就不适合选择这种学校,否则只会拔苗助长。
要提醒家长的是,绝大多数学校对于数学的要求都是比较多且高的,因此,孩子如果偏科数学,一定要特别关注!
对于有较为明确高中目标的学生和家长来说,选定小升初目标会更加容易。第一考虑直升,很多名校是高中和初中合办的,很多高中部的生源都来自于本校的初中部,因此,选定同一系列的初中作为目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次要考虑跨区问题。小升初的跨区相对容易,而初升高想跨区难度系数会升大。
家庭住址是确定小升初目标学校的一个因素。学校离家近,每天可以节省上学放学路途中的时间,用来学习或者休息;每天回家,家长也可以做到一个很好的监督和交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避免出现信息缺失而耽误孩子的成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信家长们每天都可以收到关于升学的很多信息。学会筛选这些信息,从多个渠道询问,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现状和学校情况。
这几类人是孩子成长中家长必须要多进行咨询的:孩子的任课教师、熟悉的教师朋友、就读于不同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他们对不同方面的熟悉度会有侧重点,需要听取他们的意见。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听了很多的意见之后,也需要自己带着孩子进行一次亲身的体验。对初步选定的目标学校进行一次实地考察,结果往往更加真实和直接。学校的整体状况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硬件设置、校园周边环境等,都是考察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综合自己和孩子所听到的看到的,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这个过程需要特别关注几个点。一是要尊重和参考孩子的意见,虽然孩子在抉择过程中可能会有偏颇,考虑也不全面,但是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进行强制,结果肯定会不如人意。二是择校过程中的成本权衡。虽说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上一个很好的学校,可学校好坏与否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付出的成本也会有所不同。选择一个家庭可承受范围内“性价比”最高的学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