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一个孩子的成就和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孩子在家里的教育尤为重要,一位复旦教授经过调查发现,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的这三个习惯,拉开了孩子们之间的差距。
首先,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很多家长在孩子放学后,就会让孩子先写作业,接着就是吃饭,然后继续写作业和预习课本,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孩子本来在学校就学习了一天,首先需要适当的放松一下,其次孩子在学校每天会发生很多的事,会想和家长倾诉和分享一下,这时候如果父母只知道让孩子写作业,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慢慢的孩子就有事也不会和家长交流了,相反,孩子想表达的都和家长说了,心里会很愉悦,做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也会提高。
其次,家长陪护孩子,孩子放学后在家做作业,家长也陪在孩子身边,并且也一直在学习,这会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相反,孩子学习的效率也不会高,有时还会偶尔偷懒,可想而知,两种孩子的学习也是千差万别。
最后,放平身份,不要拿家长的身份压孩子,孩子犯了错时不要拿自己长辈的身份去压孩子,要心平气和的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去对待,问清楚事情的缘由,给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才会让孩子从心底接受,而不是只是一时的接受,过后就又忘了。 &责任,是指人们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岗位责任。它像一把道德量尺,不同的人量出不一样的角色。积学储能是学生的责任,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救死扶伤则是医生的责任。虽然每个人因为角色的差异而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责任的意义却是一样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点滴照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宝宝模仿的对象,如何成为宝宝教育中的第一责任人?成为了很多家长反思的重要内容。
近日,北大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在网上发帖说,自己找了一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家人觉得丢脸,父亲还恶语相加。在这位父亲的眼里,从北大毕业的学生,不仅拿百万年薪易如反掌,还应该去当市长、省长。
& &再看看媒体的另两则报道: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前不久召开父母会,宣布暑假不补课。一名高三学生父母立马打报社热线投诉:“学校暑期居然不给娃娃补课了!太不公平了!”青岛有一个叫孙正雯的女孩,因为做作业做得晚被罚在水泥地上跪了一夜,母亲还在她的膝盖下放了许多碎玻璃渣,这名少女因不堪忍受家暴而跳楼自杀。
媒体的报道、坊间的议论,都指向一个尖锐问题:在今天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什么角色?起着怎样的作用?当然不能说,父母是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负力量”,但越来越多父母成为“两高一低”型(高期待、高焦虑、低水平)父母也是事实。
今天,教育发展有很多难解的“结”,比如学业负担问题、素质教育问题、考试改革问题以及就业问题。不难发现,教育之所以动辄得咎,难点问题之所以不易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每个“死结”的一端,都连着数量众多、充满着各种期待的父母,他们不自觉地与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较力,成为一股“执拗的力量”。这种力量引导不当,极易导致教育的失败。比如,药家鑫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管束极严,每天就是学习、练琴两件事,父亲甚至会把他关到地下室里,只有吃饭才能上楼。这种高期待实际证明是有害的,孩子伤不起,教育更背不起。因此说,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教育好自己。父母的心态决定着孩子的状态,父母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笔者以为,父母的期待和焦虑根本上是社会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秩序和心理都在重建。很多心态失衡的父母甚至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作“面子工程”,看得比自身的工作成绩更重要。网上流传,有一名农民工对一名“富二代”讲:“我不敢和你比金钱,你敢不敢和我拼儿子?”此外,“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传统在民间依然根深蒂固。再有家庭问题,今天城市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子女教育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是过度呵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多子女家庭的要高很多。最后就是社会用工问题,整个社会仍然没将学历和能力有效区分,一些单位招聘时奉行“学历查三代”,其思想根源就是学历崇拜。
就社会学意义而言,父母的高期待和高焦虑是转型期的症候之一。但就个体而言,父母完全可以选择不成为“焦虑的大多数”。事实证明,有着合理期待的父母,孩子即使输在了起跑线上,人生长跑的速度和耐力也高于高期待家庭的孩子。
我们还要理直气壮地提出一个命题: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父母。孩子身体不舒服,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医院找医生检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学校找教师补课。父母自己做什么呢?负责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这看上去很公道,但父母却在无形中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再有,正如孩子的不少疾病,本身就是父母不懂得如何养育孩子而造成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很多也与父母的期待过高以及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关。
责任意味着要有科学的方法,要真正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父母应该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教育的常识。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都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将教育的权利拱手相让,是否尽到了责任。
对父母的教育也应该引起社会重视。要建立各种类型的父母学校,帮助父母学习育儿常识。此外,现在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通过立法把父母的教育责任落到实处,在今天显得愈发紧迫。
孩子不只是父母永远的骄傲,更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快乐成才,都是父母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作为宝宝早期教育中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更应该懂得科学育儿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进而达到更好教育宝宝的目的。正所谓责任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才能创造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