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大人的行为决定了孩子的道德品质 家长记住了吗?

最新资讯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专家指出,作为孩子天然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人父母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职业。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必须首先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讲起了课堂上的一个笑话:课上老师教育同学们应该注意节约,并举例说:比如看到学校的水管在滴水,应该主动跑过去把水管关上。
这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妈说水管滴水不走水表,不会浪费水的。我们家的水表就经常滴水。”一部分同学“哄”的一声笑了。这虽然是发生在低年级课堂上的一个小笑话,笑过之后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它证明了我们家庭影响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是孩子人格形成最为重要的基石,也是孩子待人处事的基调!可以说,父母是孩子道德品质的首席教官!
为什么父母是孩子道德品质的首席教官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和父母一直在一起。在孩子成长最为关键的0—6岁,父母用自己的爱,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正面引导为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打下了最为重要的基础,为孩子今后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发展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种下了最初的种子!
虽然父母和孩子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但这个首席教官的名头并不是一直都会戴在父母的头上!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肯定是孩子德行培养的首席教官,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认真做好作为一个教官该做的事,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收回父母作为首席教官的位置,和父母保持距离。
所以从某方面来说,父母的首席教官职位是父母自己不断争取而来的!如何争取呢?就是需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反思,用科学的贴合孩子实际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孩子德行的培养。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好德行呢?
其实就四个字:以身作则!
中国的父母特别喜欢讲道理,但是我们是不是忽视了讲和做是两件事呢?如果作为父母随手乱扔垃圾却要求孩子保持整洁;父母爱占便宜却希望孩子宽容大度;父母半途而废却希望孩子坚强坚持……
古语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都是在告诉我们要教育孩子拥有好的品行,首先就是要以身作则!常常说一周5天的学校教育小于2天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所学习到的品德规范,在父母那里却听到、看到另外的说辞与做法,孩子会相信谁呢?
我记得有一次在路口等待红绿灯的时候,绿灯还没亮起,一个孩子就拉着妈妈往前走,却被妈妈拉了回来:“绿灯还没亮起,不能闯红灯!”
“只剩3秒就变绿灯了,再说也没有车啊,其他人也就都过去了!”
这个妈妈和孩子说了我一生都难忘的一句话:“除了交通的红绿灯,我们心中也要有红绿灯!”因为教育孩子,这对母女错过了一次绿灯,但是我想孩子得到的是心中的那个红绿灯!
这句话让我反思了很久很久,我们培养孩子道德品质最为关键的是什么?是对孩子规则的教育,是对孩子原则的教育。那短暂的3秒红灯,是家长为孩子做的榜样,是家长为孩子亲身实践规则的重要,是家长为孩子示范底线的坚守。
那一刻我才感受到,教育孩子真的是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是父母的一言一行悄悄地将优秀的道德品质通过日积月累,一丢丢地传输给孩子的。对于孩子的规则教育,让孩子更懂得社会的运转机制,更懂得去理解他人,也更懂得如何成为自己,如何接纳自己!核心提示
作为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被形容为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无论对个人成长发展、家庭和谐幸福,还是对民族素质提升、国家兴衰成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日,全国妇联等9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提出到,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明确了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等重点任务,对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现象作出了具有针对性、引导性的安排部署,对于帮助父母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象一
家庭教育
是不是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
一段时间以来,“天价”学区房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质量的关注。在不少家长眼中,教育首先是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表示,教育不只是学校一方面,从他40年教学经验来看,家庭教育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职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我认为,家长与其花‘天价’购买学区房,不如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如何改进家庭教育的质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性格和意志等方面,帮助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刘长铭说。
【规划】注重突出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对家长和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家庭教育应该扭转“家庭教育学校化”误区,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孩子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上。家庭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是教子做人,立德树人。
现象二
养育孩子
是不是交给老人就够了?
11月9日,民政部宣布,经过精准摸排发现,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有36万人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由于接触时间太少,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已经不知该如何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关怀。有公益团体甚至印制了《如何给远方的孩子打电话》手册,指导父母打电话的时机、电话里可以聊的内容等。
不仅农村留守儿童承受着与父母的分离之苦,在城市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而不得不由祖辈照顾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一位在北京照看外孙的女士说,女儿早出晚归,孩子没醒就出门上班了,等深夜下班回家,孩子早就睡了,一天根本碰不上面。
【规划】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要注重建立家庭指导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或台账,及时掌握儿童家庭监护情况、成长发展状况等,重点摸排所辖社区留守、流动、贫困、重病、重残等特殊困境儿童家庭情况,逐步建立登记报告制度,并依托驻区(村)专业社会工作者、“五老”队伍、儿童福利督导员等,为他们开展常态化的、专业化的家庭支持服务以及所需的转介服务。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双亲的陪伴和教育至关重要、不可替代。从小与父母分离或者接触太少,孩子会产生被抛弃感、不安全感,这样的情绪可能会伴随其一生。
现象三
早期家庭教育
是否就是提早学知识?
还没进幼儿园就开始“比拼”背唐诗,学前班的孩子已经能用英语和老师对话……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患上“养育焦虑”。为了在遥远的人生大考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孩子们最好在幼儿园把小学课程学完,小学把初中课程学完;别人家孩子会的我家孩子要会,别人家孩子不会的我家孩子也要会……本该身心智力得到均衡发展的童年,就这样消耗在机械的知识灌输中,失去了早期教育本来的意义。
【规划】加强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作用,开展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鼓励妇幼保健机构、幼儿园面向社区和家庭开展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探索建立儿童早期发展社区家庭支持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耘:早期家庭教育的“异化”,迫切需要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规划提出对家长提供指导服务,有助于家长全面科学认识早期家庭教育,提升养育能力,帮助儿童实现体能、智能、心理能力的综合发展。
现象四
教育孩子
是否仅仅是家事?
在一些人眼中,生儿育女之后就自然拥有了做父母的资格,对子女的教育则是代代相承,无师自通,因为“我的父母就这么对我”。同时,有人认为,父母怎么教育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家事,外人无权过问干涉。
专家指出,作为孩子天然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人父母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职业。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必须首先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而在现代社会,国家不能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把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视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一些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或成立“家庭问题委员会”等形式,建立了完备的家庭教育体系。
【规划】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时时处处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
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围绕家庭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家庭教育政策措施,有效解决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发展。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规划立足于为家庭提供系统专业科学的指导和全面充分多元的保障,体现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一项施惠于民的公共服务事业。指导家庭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工作,成为国家教育政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将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加快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