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晚上好!我是卓越教育学能心理处刘老师,同时我也是一个中班孩子的妈妈,很开心有这个机会跟各位家长一起探讨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群里大部分应该都是大班的家长,眼看我们的孩子就快要上小学了,您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平淡的?还是焦虑的呢?如果此时你有焦虑的情绪那也是正常的,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刚入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跟现在是不是有点相似呢?首先我们可以允许自己有焦虑的情绪,但是绝不能把自己这种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害怕上小学就不好了。那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焦虑呢?因为我们都意识到幼儿园和小学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具体有哪些区别呢?孩子将要面临着哪些改变呢?
学习环境的改变
幼儿园一般很多小朋友围着一张桌子坐,而且教室比较大,可以自由玩耍和游戏;小学则是一人一张桌子,摆放的方式也不再是圆圈或半圆式的,而是整齐地朝向黑板,自由活动的空间也有所变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以下几点不妨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做个尝试。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比如,家长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孩子自己用脑袋去想,得出圆满的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表示自己解决不了,让孩子帮忙。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让孩子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使明知孩子想讲什么,也不要先说出来,不要替孩子表达。少说这样的话“你是想……?”,“你是要……?”,“你去……”等等,避免让孩子只说“对”“是”“好”这样的话。
&3、逐渐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 给予孩子工作或角色,赋予他责任,完成后要鼓励。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因责任感而引发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 &4、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时,一定将孩子介绍给客人 ,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产生自立的意识。
& &5、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例如,让孩子自己有一套随身用品 ,并让他自己管理,父母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这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 &6、有计划有准备的将孩子交给他人照料一段时间 。孩子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必须努力的配合并适应他人家中的生活习惯,有时为了达成自己的要求,还得费心去说明或是说服,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有用。
但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自己必须做个有心人,制定计划,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