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只需要这么做才行

最新资讯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要想提高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应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让其学会对时间的统筹安排,应注意让孩子养成今日事情今日完成、珍惜时间、节约时间、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将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独立意识是逐步建立起来的,而这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就是家长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过程。一个不懂得独立、没有独立意识的孩子不仅仅不懂得如何去交际,而且不会在往后的生活中很好地生存下去。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呢?1.给孩子适当的发言权和自主权
孩子或许还不太懂得很多道理,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还没有成熟的思维,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家长不给孩子发言权和自主权的借口。作为家长应该明白:任何一个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都是从这些不成熟的发言中自主形成的。
例如,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会给孩子喂食。但是在孩子长到2~3岁的时候,孩子已经渐渐地能够自己吃饭了,虽然不是吃得特别好。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不给他们自己吃饭的机会,那么毫无疑问,这些孩子永远都不会自己吃饭。
作为家长,不要总是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我们不妨反过来想想,如果任何事情都不让孩子参加,那孩子怎么会懂事呢?一个12岁的孩子离家出走3天后,被警察找到了。当警察要送他回去的时候,他死活都不愿意走。警察很奇怪,问孩子为什么。
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警察都吓了一跳:“我在家里没人权!”
警察问题:“没人权?什么意思,难道你父母虐待你?”
孩子说:“我在家里根本就没有地位,没有发言权,没有做主权。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但是父母却永远把我当成一个小孩子。以前,我是小孩子,不懂事,参与也是调皮捣蛋。现在,我已长大了,已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可每次家人一有事,就把我哄到一旁,说: ‘大人们有事,小孩子别捣乱!’于是我就被强行‘驱逐出境’,这让我感觉很不好。所以我不愿意回家。”
其实在中国家庭里面,孩子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并不少见。因为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忽略了孩子的想法,这对于孩子来说,就好比他不是这个家庭中一分子一样,被强行地排除在外,遇到这种情况,任何一个人都会反抗,包括孩子在内。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种情况。
2.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即便是孩子也是一样,这也是每个人独立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模式指指点点,甚至强加干涉,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养成过于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惯。所以,家长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
如很多孩子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可能是因为拖拉,可能是因为受到其他事情的影响,很多家长会想方设法地提醒孩子,以免孩子耽误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如果父母不提醒孩子,孩子就不会主动把握时间。
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就是要让孩子自己学着控制时间,而不是由父母帮助来控制时间,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
3.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忽视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很多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是最基本的生活都不会自理,成为家庭中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就是因为孩子没有参加自我服务劳动的机会,因为父母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干,甚至上了小学,孩子的吃饭、穿衣还由家长包办。
父母事事为孩子包办,势必会降低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能力……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是“白痴天才”,同样不会有好的生活。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父母尽量不要代替孩子包办这一切。要知道,如果你这样做了,就是在害你的孩子,而不是在爱你的孩子。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经常化的自我服务劳动能使劳动变为人人都负担的平等的普遍义务,并使孩子感受到,通过自我服务的劳动,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快乐、更可爱。”
4.教育孩子要自行控制时间
在孩子的世界中,时间是最抓不住的东西了。很多孩子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自己稍微多玩一会儿,做作业的时间就没有了,因为上床睡觉的时间又到了。还有相当多的孩子因为做事喜欢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没有任何效率观念和时间观念,所以经常跟不上别人的步伐。不能控制自己的时间,也是一种独立性缺乏的表现。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应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让其学会对时间的统筹安排,应注意让孩子养成今日事情今日完成、珍惜时间、节约时间、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5.时刻记得咨询孩子的意见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会希望自己被别人肯定。而被肯定的方式之一就是别人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能咨询他的意见,这是孩子独立性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家长就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机遇,咨询孩子的意见。比如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可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从内心里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很多家长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孩子尝试着提出自己意见的时候,家长不但不给予肯定,而且还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说:“你还小、你不懂。”其实在某些时候,孩子的意见往往是正确的,所以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勇气和机会,这样孩子便能渐渐地培养出自己的独立性。
6.不要替孩子选择和设定生活模式
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的生活出现混乱局面,而给孩子种种“指导”,甚至帮助孩子选择和设定他们的生活模式。诸如几点钟起床、早餐吃什么、中午几点钟之前必须回家、只能和哪些人交朋友……
很显然,父母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伤害是很大的。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能力。
11岁的小南说:“妈妈总喜欢什么都给我安排好:衣服应该怎么穿,出去玩应该带什么吃的,每天应该几点睡觉……总之,我做的好像都不对,要是没有按她安排的做,她就会很生气”。
因为小南是住宿生,几乎每一周母亲都会过来“探望”孩子,而所谓的“探望”,其实就是告诉孩子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刚开始几次,小南还觉得这是妈妈爱自己的表现,但是渐渐地,小南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母亲压抑了,于是,慢慢地出现了反抗情绪。
所以,小南和母亲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而可怜的母亲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如此辛苦地付出,小南却还不知足。

父母喜欢给孩子安排一切,初衷是希望通过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但是,这种安排应该有限度,并且这种安排不是指手画脚地干涉,而是一种方向性的引导。


7.不要过于担心孩子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父母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并且循着这种担心,父母会在无意识当中把孩子紧紧“拴”在自己身边。
可是,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家长却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如在美国,孩子尚在幼儿时,父母就放手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独立活动。小孩长到1岁左右能吃饭时,父母就将其放在一个小椅子上,面前摆一张放着食物的小桌子,让其独立用小叉子乃至用小手去大吃大嚼,如果孩子不愿意吃,父母决不去喂他,也不给零食。饿了的孩子,到下一顿会乖乖地自己吃饭。
睡觉也是如此。很小时候,孩子就独自在围着护栏的小床上睡觉,大多数孩子从婴儿时就独居一室,父母只是半夜起来看几次。
可是在中国,许多父母总是过于担心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什么都代替孩子去做,孰不知这种痴情的爱子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的心理,甚至埋下四体不勤的祸根。
8.改变教育观念,给予爱也要索取爱
现有的教育观念一直在提倡父母要为孩子付出更多的爱,却没有提倡父母从孩子那里索取更多的爱。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使得很多家长总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而孩子却一直没有认可父母的付出。
所以,现在的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付出自己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才会让孩子自动自发地为家庭多做事,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实这同样是一种独立性的表现。
家长索取爱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扫房间、让孩子帮助自己做一些小事情等。也许孩子最初会做得不够好,但父母尽量不要挑剔,而是示范给孩子看,哪怕是一点进步也要表扬。
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是他以后的生存能力,家长如果一味地包办,就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意识,这也就等于扼杀孩子的生存能力,让孩子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这难道是天下父母所想要看到的结局吗?
&1 & &  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阶段,也许昨天还是妈妈怀里的娇宝宝,事事依靠妈妈,今天突然间要独立,什么都要“自己来!”明明自己做不好,还不让别人帮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样,孩子有时就会发脾气。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这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教育专家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要让他自己做。
促进大脑发育
儿童年龄越小,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俗话说“心灵手巧”,手的灵活直接关系到脑的发育。
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发展需要脑的协调支配,同时也能促进脑的发育。所以,多让孩子自己做事,增加锻炼机会,不仅是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脑功能发育和健全的一种手段。
自信心的增强
儿童的自信,不仅来自于成人的鼓励表扬,更来自于完成以前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成就感,这是单纯的鼓励性语言所不能给予的。最初,孩子会遇到一定困难,在不影响孩子情绪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指导,战胜困难的乐趣将会使孩子信心百倍。
适当加以引导
尽管两岁左右的孩子独立意识已经萌发,但由于各项能力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达到他自己想达到的水平,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放,家长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也许这在一般人看来有些夸张,但对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语言指导必不可少。如果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岁孩子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
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努力。两岁是孩子独立意识萌发的最初阶段,也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期,也称“反抗期”。之所以反抗,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人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表现。那何不让孩子的独立生活从两岁开始呢?
宝宝的独立意识培养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自己来”标志着宝宝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从教育的角度讲,“自己来”有益于宝宝独立自理的培养及自信心的培养。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把宝宝的意向“自己来”变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长发展呢?
1、更新爱的观念,改变爱的方式,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宝宝,培养宝宝自理的能力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为其今后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是这种爱的观念和方式往往被许多父母所忽视。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宝宝的疼爱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并事事代劳。殊不知这些父母在不经意间丢失了宝宝动手学习的机会,造成宝宝的依赖性,使其失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实在令人遗憾。改变爱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宝宝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
2、确定适当范围,支持宝宝“自己来”。
凡是宝宝能自己做的事,必须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如1岁的宝宝吃饭时要自己来,便可满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饭洒到桌上;2岁左右的宝宝要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等,均应支持,允许他自己做。这样既可锻炼宝宝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宝宝自理的能力。
3、耐心指导,教会技能。
由于宝宝年龄小,能力差,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这时父母应耐心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宝宝“自己来”的技能,帮助宝宝进步、成功,从而获得足够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责,否则势必导致宝宝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4、经常提醒,持之以恒。
许多事情宝宝要自己来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而宝宝的兴趣广泛却并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兴趣了。因此要使宝宝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必须靠父母的帮助和督促。经常提醒宝宝按时去做该做的事,如“该洗脸了”“该洗手了”等。若宝宝不愿自己做时则可说:“妈妈知道宝宝很能干,一定会做的。”或说:“宝宝上次做得那么好,今天一定做得更好。”以此来强化爸爸妈妈的指令,激励宝宝持之以恒,以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另外,当宝宝在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时,父母应看着他做完这件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废或不负责任地乱做一气。事情做完后应及时评价,特别应多给正面的赞扬鼓励,以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宝宝愿意自己来做的事情确属其力不能及时,要耐心讲清道理,让宝宝明白不能自己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制止。
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使他获得自信。
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作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