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乖孩子”,是父母给予自己子女的最高荣誉。他们通常认为,从小“听话懂事”的孩子,将来必有成就。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从实验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出,具有自我主观意识和想法的孩子,比起没有主见、听话的孩子,更能很好的锻炼意志和自我分析能力。
作家午妈讲过自家孩子的一件事,午妈因为工作忙,总希望孩子能够听话,少闹腾一点。
于是不断给他灌输“听妈妈的话”的意识,有一次幼儿园的老师打电话过来,说孩子尿裤子了。
午妈很奇怪:“我孩子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会尿裤子呢?”
晚上回家一看,果然,两条裤腿湿了一半。
午妈问孩子:“宝贝,怎么尿裤子了?”
孩子:“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盛饭,我想尿尿,憋不住了就尿裤子了。”
午妈:“想尿尿了,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啊?”
孩子:“可是老师说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不能乱下座位,要不饭就该洒桌子上了,洒桌子上就浪费粮食!妈妈你不是说过么,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的。”
孩子一脸虔诚,午妈一时愣住了,针刺一般,让孩子听话,结果孩子要撒尿了也憋着,午妈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会这样。
过分的听话教育,你养大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复制你思想执行你指令的木头人。
很多名人,从小都是所谓不听话的孩子。
比如“坏学生”爱因斯坦,上课不爱听老师讲课,喜欢和教授争辩,藐视权威,旷课自学。
后来,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他写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
《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中如是说: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一块没有棱角的石头,注定无法脱颖而出。
一个完全听话,毫无创造力的孩子,必然无法成为伟大的人物。循规蹈矩者,最多只能小有成就。而成大事者,任何一个时代和领域的开创者,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思维和能力。
为什么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
孩子当然需要管教和约束,但过度控制下的“听话”,不但容易形成软弱或是叛逆的性格,还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恶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太听话,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要求孩子必须听话呢?
家长自身缺乏安全感——
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时候是父母想把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交由孩子来实现。
比如自己上学时成绩不好,被同学鄙视,所以一味要求孩子考高分,用孩子的分数来安慰自己曾经的伤疤:“你瞧,我孩子学习成绩这么好,都是我教的好。”
担心孩子吃亏犯错——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生怕孩子一步走错就毁了一生,这是每个父母都会有的担忧。所以,很多父亲愿意当贴身保姆,替他做每一个决定,不让他有犯错的机会。但因为已经从长期的听话服从中丧失了独立承担的能力,一旦失去父母的庇护,遇到挫折只能手足无措。
“不听话”,其实有很多种
现在有些家长也醒悟过来了:太听话的孩子,长大可能没出息。
但并不意味着家长不管孩子,放任孩子为所欲为。
完全不听话的孩子,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少年。孩子毕竟年幼,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
柴静说过:独立,不是不听,而是只听真理的话。
若你的孩子因为有主见而不听话,那么恭喜你,他会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鼓励他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挑战。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天才不过是不断思索,凡有头脑的人,都是天才。
若孩子因为叛逆而不听话,家长必须先学会如何“做父母”,悉心与孩子沟通,搭建和孩子之间的心灵桥梁。
我们要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灯塔,照耀他的前方,而不能做系绊他们的“安全绳”。
中国家长,往往以“别人家听话的孩子”为榜样,把听话看成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
他们逼着孩子学习,考大学,考公务员,结婚。
太听话的中国孩子,世界最苦,个性被磨灭,创造力被掐死在萌芽状态,一生反而碌碌无为。
研究表明,中国孩子自控力很好,但缺乏创造力。而创造力,恰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听话的孩子,真的拥有了美满人生?
每个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少走弯路,生活幸福。但听话的童年,却和日后的美满和成功没有太大关系。很大程度上,让孩子听话,只是满足了家长的控制欲。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成绩很好,但她父母总要求她考的更好,每日的学习生活,事无巨细都尽在家长掌握。成绩稍有后退,就被父母责骂不听话,没按规定的时间方式来执行。这位同学一路名校,各种证书拿到手软,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可她常常独来独往,因为大家都不敢也不愿和她做朋友,她妈妈会觉得我们是在拖她的后腿。博士毕业后,她在异国他乡定居,逢年过节都不回家,朋友圈里写着“孤独的小鸟最美的追求,就是那片可无拘无束自由翱翔的天空”。
这样的女孩儿,满足了父母的掌控,却丧失了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她的父母是失败的,孩子确实优秀,但亲子关系一塌糊涂。
另外一个朋友,从小到大由父母安排好一切,读书、就业、结婚、生子,每个人生重要的节点,父母都不遗余力安排着,唯恐孩子走了弯路。半生坦途,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的美好。可是最近,朋友的生活充满了父亲的责骂:“三十多岁的男人,什么都不会,以后我和你妈走了你可怎么办?你能不能像个男人一样啊!”
朋友也满腹委屈:“我知道自己没什么主见,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可我前30年被他们当宠物一般养着,现在马上要求我强悍如金刚,怎么可能?”
因为太听话,而成为妈宝男或啃老族的人特别多。这样的教育,能说成功吗?
孩子,你可以不听话
也许精心烹制的饭菜很有营养,可孩子就是不爱吃。
也许这些衣物质量很好,可是孩子却觉得样式呆板拘束。
也许费了好大劲争取到的课外班补习,可是孩子却觉得意兴阑珊。
也许多方咨询,替孩子精心挑选的专业大学,可是孩子却觉得是种灾难……
事与愿违,又当如何?
比如你明明喜欢弹钢琴,孩子却选择踢足球;比如你想让孩子练习书法,他却只喜欢原版动画;比如我们希望他成为科学家,他却只喜欢音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成长的酸甜苦辣都必须由他们来尝试,任何人无法替代。我们认为好的一切,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看世界,理解、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成功,我们鼓掌;他们失败,我们接纳并引导——酸甜苦辣咸组合在一起,才是生活真相。
毕竟,孩子的人生,要由他们自己来买单。
太听话的中国孩子,世界最苦,个性被磨灭,创造力被掐死在萌芽状态,一生反而碌碌无为。
伍绮诗说:“真正的长大,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教育亦然,不是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品,不是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而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
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自己喜欢的风景,有自己喜欢的姑娘和男孩,有自己喜欢的憧憬。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大的喜欢的权利和自由。让他们成为自己,这才是成功,也是幸福。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很积极很努力,也在看书,看文章,参加各种学习,然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如果你让他讲一讲自己的想法,基本上是干巴巴的几句话。
“这个讲座讲的真是太精彩啊,收货特别多,特别棒!”
你要问他,都讲什么了那么棒?
“额……老师很厉害,他说的我都很认同……他每天早上五点钟早起……”
好像除了说一些“很好”“很棒”和一些琐碎的细节,再无法将话题深入下去。很多人并没有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观点,找到问题的本质并将话题深入下去。
这就是我们教育中非常缺失的一部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西方教育普遍重视批判性思维,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他们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会人云亦云。
而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独立学习及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他们也很听话,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去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别人告诉他们或书上说的写下来,他们太习惯重复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思维模式,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在日常中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