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先要讲个故事:
我有一个“非亲生妹妹”,她叫安安。我妈妈和她妈妈是同事。
安安那时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小姑娘,喜欢勇橡皮泥捏外星人,喜欢用蜡笔编连环画。但当她上学后,她的妈妈就再也不支持她的兴趣爱好了,甚至连读课外书都不让他读——因为安安的成绩并不是非常好,因此她妈妈给她安排了许多辅导班,并觉得所有的时间都应该用来做题。
记得有一次,她尝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回答一道应用题,却被妈妈批评:“你就按答案上回答就行,别写别的,否则会出错。”
她的妈妈是个强势的女性,说她是“虎妈”,一点都不过分。
对了,安安还在妈妈的安排下学了几年长笛,但很明显,她也没什么音乐天分。
在这二十年里,许多孩子都像安安这样,在父母的包办和支配下长大。他们渐渐地习惯了父母给安排的“艺术特长”,习惯了在上学后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与辅导班间,习惯了为应付考试而背“答题套路”,习惯了在高考填志愿时听从爸妈的话,选择一个看起来前景不错,但自己并不了解的专业……
安安就是如此,她高考时考了个不成低不就的分数,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在一所普通院校学习软件设计。但她发现,没了高考的“小皮鞭”,她完全没有学下去的动力——她的逻辑感不是很好,更不喜欢计算机语言。别的同学都去暑期实习了,可她却什么都不做。
“你要是这么不喜欢学软件,可以转专业呀。”我说。
“可我妈说,学软件好就业。”
“这可不一定!学软件的人太多了,而且现在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说不定你学的东西毕业后就没用了。”
“呀!是吗?”她显得很惊讶,“我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真是好纠结啊……姐,咱们不聊这个了,还是去吃好吃的吧。”
现在安安快要大学毕业了。因为缺少实践经验,成绩又不好,她还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在家待着,跟家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我无意褒贬她的选择,毕竟每个人的条件和处境都不同。以安安妈的强势程度,如果是我是她的女儿,我大概会时刻想着如何从家里搬出来。
但安安丝毫不打算这么做。二十多年来,她已经习惯了母亲为她安排一切。她并不能(或许更多的是不愿)面对她的现状,独立地思考她的生活、她的职业、她的未来。
我常常想,如果安安在用自己的方法解答那道数学题时,得到的是妈妈的夸奖或耐心讲解,她现在或许就不会陷入如今的痛苦和纠结之中。
独立思考——思考前,请先独立
如果说现在的中国人普遍人云亦云,容易被“忽悠”,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打开朋友圈,我们隔三差五都会收到类似这样的信息:
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一分,一女性感染SB250病毒死亡,年仅21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据悉此女是在中心菜场买草鱼回家做酸菜鱼吃后发觉呕吐头晕送院,中央13套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鱼肉,酸菜,特别是草鱼,酸菜鱼,水煮鱼,因海宁市附近已有100多个鱼塘已感染。收到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最好群发。
仔细读一读,病毒的名字就在表明这是个玩笑。在网络上,除了“海宁版”,这条信息还有“西安版”“玉林版”“聊城版”,除了地区不同,其他的内容一模一样,可见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但依然有不少人上当,把这条信息转发得到处都是。
然而,如果说我们缺乏思考能力,那可真是太冤枉了:人的思考能力在幼年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了——不少宝宝如果想要得到什么(如零食和玩具),很快就能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比如向更宠爱自己的人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等……很难说,这些孩子没有思考能力。
这就说明,我们欠缺的并不是思考能力,而是独立思考能力。
与独立相对应的,是依赖。我们经常说现在的孩子不独立,但大多指的是自理能力。而精神上的独立,很少有家长能真正重视起来。
与生活的独立相比,精神的独立看起来并不十分急迫。相反,从体制内教育的单一答案,到“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不停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些老话,我们都在告诉孩子:照我说的做(或照答案里的方法答)就行了,否则你一定会吃亏。
既然如此,那还思考作甚?于是,孩子渐渐地习惯于依赖父母和老师的思考和判断,不再独立思考。直到有一天,他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时,却发现自己只能不知所措地看着别人。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就像当年信赖父母和老师一样。但他无法也不愿意判断对方所说的究竟是否正确,也看不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就像安安一样——在信息时代,软件工程师的确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但并不适合所有人。
千万别让你的孩子太“听话”
“独立思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本能里:把东西放到嘴里咬一咬,才知道能不能吃;钻到衣柜里试一试,才知道衣柜能不能装下自己;妈妈说这个水管不能碰,为什么不能碰,烫着了才明白;姥姥说湿衣服不能穿,为什么不能穿,冻着了才知道……
这不就是“第一逆反期”吗?
但就在此时,家长开始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让孩子养成“精神依赖”的习惯。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
所谓“听话”,就是把家长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即“代替思考”。并不是所有“听话”都是“代替思考”——如果他的脑子里飞速闪过这样的念头:
“我妈生气了,要揍我。但是我跑得比她快,她抓不住我。不过我爸在家,他可能会把我抓住,然后跟我妈合伙把我揍一顿……为了不受双份皮肉之苦,我这次还是听话吧,等我爸也抓不住我时,我就可以想干嘛干嘛了……”
这种“听话”是经过独立思考、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最佳选择。但这种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潜在的“熊孩子”。
最可怕的是,孩子会逐渐地习惯“听话”,最后连“不听话”的选项都在心中默默消失了。当他走向社会,面临选择,他该听谁的话呢?
所以,千万别让你的孩子成为“听话”的乖孩子,而是要让他知道,究竟为什么要听你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多多尝试,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过多包办孩子的生活,当然,更不要用暴力或冷暴力来迫使孩子听话——你如果想让孩子学会飞翔,又何必束缚住他的翅膀?
独立思考,知识和经验也很重要
说到这里,或许您会质疑我的观点:
“我不懂生物,不懂什么草鱼啦、病毒啦……如果这个病毒叫别的什么名字,比如说“麦森塔-UH1病毒”,当我身边没有手机、网络让我验证时,我可能真的会相信。那我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吗?”
这话一点都没错,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知识和经验往往就成为了我们对事物进行判断的基础。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如此。
客观地说,知识水平较低的人和年轻人更容易被“忽悠”,因为他们分别缺少知识和经验。而那些摆出证据、破除谣言的人,自身往往具有强大的知识基础。由此可见,知识与经验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是多么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知识可以从书本上获得,那经验又要从哪里获得呢?
·你可以带着孩子去旅游,有条件的话可以搭帐篷野营——不仅能看到异地景色、了解风土人情,还可以借机让他自己解决问题、与人沟通。这可以极大地丰富孩子的心灵。
·你可以在孩子玩耍时“适度放养”。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微体验”不仅可以让孩子得到“自主”的快乐,还会为他今后的生活和学习积累经验。
·你可以多与孩子议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上的事。不要觉得他小,什么都不懂,他在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水平上思考过、判断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在孩子面临选择时,和他聊聊人生经历。毕竟你是和孩子基因最接近的人,你的经验或许会对他有帮助。但是请注意,你的经验究竟是否有用,需要让孩子自己判断。
除了这些,读书也是增加阅历的重要方式——不仅是知识性图书,还有传记、小说,乃至童话。
因为在这些书中,人物的境遇、选择、困境,孩子在这一生中,并不是完全不可能遇到。
例如:
如果你是冰翡,你带着病重的妹妹冰莹从星族来到凡间,寻求治病的良方。但治好妹妹的病却要将一个善良的女孩袅袅变成一棵树——亲情和善良之间,你应该选择什么?——《绽放自我——歪歪兔生命教育童话》
如果你是玉伞,可以用花火的一片花瓣来为玻璃做的恋人换一颗坚固的心,但这朵花火是你昔日的姐妹,你们曾经相约一起修炼成人形——爱情和承诺之间,你应该选择什么?——《绽放自我——歪歪兔生命教育童话》
如果你是立志向人类复仇的蛾族王子,而你身边的女孩出身捕蛾世家:她的父亲害死了你的母后,但她的善良却救了你一命——仇恨与原谅之间,你应该选择什么?——《绽放自我——歪歪兔生命教育童话》
每一个故事都是天马行空的童话,但每一个选择,本质上都将是我们人生中几乎无法回避的选择。
有人说,游戏是对谋生技能的训练。我们也可以说:童话是对人生际遇的高度概括与预演。
而当孩子走进书中的世界,把书中人物的立场、境遇、情绪、状态代入到自己身上,和人物一起经历,代替人物思考、进行选择,从而提早面对那些成长中必须经历的那些抉择……这就是独立思考!
如果孩子在书中预先思考这些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答案,当他真正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不会再迷茫、痛苦、不知所措……
在本文最后,歪歪兔早教小编希望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朋友圈、微信、家中、工作单位等一切地方踊跃讨论这一话题,并晒出和家人、孩子、朋友探讨这一话题时闪现的思维火花。
毕竟,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家长首先不能人云亦云。有一种父母幼时让孩子时时都在自己的监管之下,长大之后又希望孩子独立自主。
曾经有着这样的一个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人都有,而且和智力的关系不大,但是在孩子长大之后越来越多人丧失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2
谈独立思考之前,我们得先谈谈独立。
公司组织在外聚餐吃饭,大家都玩的很开心,期间有一位同事,一个晚上出去了七八次,我们嘲道:“女朋友催你呢?”。
同事挠了挠头发不好意思的说道:“哎,我妈打电话催我早点回去呢,怕太晚回去危险”,我们看看手表也才晚上9点钟不到,我们都开同事玩笑,说他都多大的人了,还有门禁。经理过来问我们在笑什么,经理道“那要不方便,就先回家吧,看你这样玩得也不尽兴,一直关心着手机”,同事向大家表示了一下歉意,早早的离场了。
他有时候会对父母的控制,表示不满,时常找我们几个哥们谈心,但是他依然大多数的决定照着父母的安排去做,有时候公司临时开会,会晚点回家,他家里的夺命连环call就来了,他说:“哎,我爸妈让我换个工作,怕我身体承受不了,我该怎么办呢?”
这种把爸妈时刻挂在嘴边的“孩子”,到了成家立业,也依然是个没有断奶的人,独立尚且都谈不上,自我未来的思考更不要多说了,父母辛辛苦苦养了二十几年,成功的换来了一个什么都听自己的孩子,不知道等父母年迈之后,是喜还是忧?
独立的丧失无非是由于父母的事事包办操控孩子的一切,把孩子幻想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干不了的人,帮着孩子扫清所有的困难和障碍,给孩子创造一个无菌无害的环境,换来了一个连自己人生都无法掌握的巨婴。
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剥夺是使得孩子失去思考能力最致命的原因。
3
一个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
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
另一位孩子的妈妈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孩子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个妈妈选择从旁鼓励让孩子自己积极地探索,另一个妈妈不等孩子思索的时间,就急于告知孩子方式方法。
在后者的妈妈看来,他的孩子不具备任何的理解和思考的能力,一切获取知识或者生活的能力,完全来源于比孩子有能力的自己;
而对于前者的妈妈而言,他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孩子会越来越注重思考和探索,内在驱动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另一个孩子他想要去思考的探寻的时候,总有一个有本事的妈妈能帮助他解决他遇到的困难,于是渐渐的思想上会产生依赖的惰性。
变得越来越不爱思考,明明有人可以帮我做,我为什么还要费力再去寻找答案呢?
4
现在很多父母,习惯于给孩子指路,事事替孩子包办,孩子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就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大人的好心办了坏事,以为让年幼的孩子少走弯路,其实是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
等到孩子开始入学,这些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操心操力,给孩子讲功课的时候,总是在滔滔不绝的给孩子灌输知识,孩子手撑这头,目光涣散的盯着课本,当父母问:“这题知道怎么做了吗?懂没懂?!”,孩子慌张的答道:“懂......懂了”。
等再让孩子做一边的时候,孩子还是做不出来,这是少不了父母的一顿谩骂:“你怎么这么笨啊?刚刚给你讲的都不懂?!你自己不会动动脑子吗?!”又开始一场学习的拉锯战。一个怪罪孩子怎么自己不主动思考,一个一直期待着父母给出正确答案。
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再剥夺孩子思考的权利。从行为和思维上束缚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到了敏感期,开始变得有主见,有想法。父母却认为孩子是在和他们唱反调,父母的权威不容冒犯,父母口中的对,孩子必需不打折扣的执行,父母口中的错,孩子坚决不能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