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孩子在成长中建立对他人、对世界的信任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有很强的自主性和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在现实中,有许多的孩子存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方法/步骤
和谐的家庭气氛,充分地亲情陪伴饿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拥有一个健安康快乐 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
全身心地投入,保证在孩子身边的陪伴质量,建立与孩子稳固地心理链接,用心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亲子模式。
适当的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所以要允许孩子适当的哭泣,并及时给与安慰。
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也可鼓励他们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无法传授孩子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终身受益。
设置一些小小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类父母一定是很有智慧的。他们深知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帮助。
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有进步应肯定,遇挫折时,要疏导,帮他分析道理,找出问题所在。
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锻炼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家长在家中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宽容、忍耐、客观平和的心态。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素质,鼓励孩子与人交往,不应以“妨碍学业”,不让他去交往,更不要把孩子的同伴粗暴地赶走。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交,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表达、书信通讯、运动旅游等途径,并培养诚信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作者:曹岚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054102/answer/102042594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你简单的描述并没有说清以下几点:1,孩子年龄?性别?2,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判断依据是?3,你和孩子的关系?是父母其中之一,还是祖辈?广义而言,孩子可指任何年龄段的人,有的七八十岁的成人,还没有安全感;性别也很重要,男孩子和女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在某种范围内,是不一样的;男孩子大多将愤怒指向外界,粗暴、好动,易激惹;女孩子与之相反,内化在自己内心深处,比如,会用物质层面的简单满足来替代缺失的安全感;另外,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如果是非独生子女,出生顺序也很重要,孩子与其他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质量,常常影响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比如同学或玩伴;在儿童早中期,通常而言,非独生子女要比独生子女更容易与幼儿园或小学的伙伴们相处,由于前阶段的“国策”,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所以在本回答中不阐述其中的逻辑关系;你描述中的“对待”,估计是“怎么培养孩子安全感”的意思;另外假设几点:孩子是男性,年龄六岁,题主是孩子的母亲,就按照这几点假设简单聊聊;一,如何判断孩子缺失安全感:1,对你和其他家庭成员不信任,表现为对抗违立,不顺从,不按照你们的意志行事;或相反,特别黏人,尤其是对那些带他长大的重要他人;2,孩子虽然有着与同龄人无异的好奇心,但一般不表露出来,在跟小伙伴们玩耍时,行为很正常,一旦回到熟悉的家中就蛮横无理;3,在他三岁左右时,你要是离开他短暂外出,他会很不情愿,甚至可能会哭泣,但当你回来时,他又不愿意跟你过度亲密,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4,害怕黑暗,睡觉时开灯,在熟睡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轻微抽搐,会做噩梦,但记不起梦中情境;5,与家庭成员有着冷漠的态度,无论谁短暂离开,都无明显的焦虑,回来后也是一样,既不亲密也不热情,这是因为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链接不良造成;6,睡觉时喜欢抱着枕头之类的物品,不抱着柔软的东西就睡不踏实;7,特别喜欢家中宠物,恨不得形影不离,在被控制型家长管家下长大的孩子,会将这种控制模式用在宠物身上,他们一般不会善待宠物;8,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有的儿童还会学着成年人抽烟喝酒,虽然很少见,但表明在他的内心世界,很渴望迅速长大;9,与家人不怎么聊自己的心事,而与外人,或者完全陌生的人,会聊得很投机;10,眼神捉摸不定,东张西望,尤其关注自己的身后;有的孩子会察言观色;另外专注力不高,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被动注意的事情,比如化五分钟时间做作业;如果你六岁的孩子有以上一些行为的话,就需要注意了,需要着手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二,正确看待安全感:1,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那么在他长大后,会对这世界慢慢失去基本的信任,大多数没有安全感的成人会用负面的“知、情、意”来对待他人、他事,以及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我们都知道,外部世界是公平的,你怎么对待它,它也怎么对待你,你对报以善意,它对你也会温柔以待;如果是恶意呢?受伤的也仅仅是自己,所以,安全感对任何人都很重要;2,不要假想“我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有安全感了”,或者“船到桥头自然直,孩子长大了就会有安全感了”,这些想法既是幼稚的,也是不正确的认知;你不给土地种下种子,不给种子阳光、水分、除草等,土地永远也不会长出你期待的庄稼;安全感虽然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自发性的,但孩子安全感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耐心关注与细心呵护;4,培养孩子安全感时,首先自己要成为拥有安全感的人,如果自己的生活都处在慌里又慌张的状态中,无论任何都不会给孩子以安全感;我们也知道,认知决定自己的情绪感受,情绪感受又决定了我们的意志行为,所以,要想成为有安全感的个体,首先自己需要建立正确的认知:(1),不做完美主义者,你不用对生活负全责,因为这世上就没有万能的、可负全责的个体;有了清晰客观的自知力,才能不焦虑,否则会让自己处于“欲求不得”的焦虑状态中;(2),轻装上阵,冷静看待“得到与失去”,否则精神负担越重,焦虑程度就越重,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必须得到的,也没什么是一定不能失去的;(3),安全感不是别人给予的,他人也给予不了自己安全感,就像我们成人无法给予孩子安全感一样,这需要发自自己内心的体悟;如果已经有了以上几点认识的话,接下来,聊聊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1,物质层面:物质的匮乏必然会导致任何人安全感的缺失,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在物质层面上,需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让孩子为生存而担忧;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将物质供给按个体需要均摊,不要全力倾向孩子,举个例子,家里如果只剩下一斤大米,不要全部留给孩子,可以这样均分,孩子二两,其余两个成人各四两;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公平的重要性,正义与公平意识,是安全感强必不可少的基础特性之一;有些穷家富养的现象,其实是在害孩子,在大学里,常常可见到裸贷的孩子们,大多是来自待富家庭,这些是不当教养造成的后遗症之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物质层面对孩子的供给,需要延时满足,当然,在此同时,也需要自己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否则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导致孩子更缺失安全感;延时满足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在等待的同时,通过自我管理的能力,来获得现实利益的回报;这样长大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不会急躁,也不会退缩不前,这当然也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2,精神层面:安全感,跟其它所有的“感觉”一样,比如认同感、存在感等等,都属于精神层面的感受,这要比物质层面的简单满足更为隐蔽而复杂且重要;孩子还小的时候,比如新生儿到六岁这个阶段,需要仔细地陪伴孩子,给孩子以思考的空间,在确保身体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尝试对他而言的“新生事物”;孩子在探索的同时,会逐步消除“不确定性”,一旦有了确定性,不要说是孩子,就是成人,也会获得极大的安全感;在鼓励或肯定过程中,最好一句否定的语言或行为都不要跟孩子说,比如,宝宝,不要碰这个那个;宝宝,狗狗会咬人,不要接触狗狗等;可以换种方法,比如宝宝想要“抓”火,那么可以陪孩子一起试探温度不高的焰心部位,比如打火机,再请宝宝取一根你的头发,放在火机上燃烧,这样做了后,宝宝对“火”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认知;比如,宝宝喜欢狗,试图抚摸一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并非不可以,可以尝试让宝宝靠近并抚摸狗狗,有条件的话,也可给宝宝领养一条温顺的狗狗,等到宝宝大一点的时候,可以告诉宝宝,有的狗狗会伤人,这样的视频不难找;还有,不要吓唬宝宝,在孩子未进入到成年期之前,都不要吓唬孩子,网络上那句“心理阴影面积”,说的其实就是安全感的缺失“面积”;另外,对孩子的惩罚要有度,需要注意的是,只能惩罚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而不能惩罚孩子的各种不足的能力,比如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不佳而惩罚孩子;奖励也是如此,只能奖励孩子的行为,不能企图用奖励来提高孩子的能力,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奖励的方式一蹴而就的;再说了,孩子的能力是与家庭管教方式息息相关的,应该“惩罚”自己,而不是孩子;在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安全感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几件事:(1),给孩子有限的选择空间,比如,按照约定,今天去肯德基还是麦当劳,而不是在手机上搜出一大堆附近的饭店让孩子来选择;如果这样做,孩子会不知所措,不知道选择哪家既能满足自己还能满足你们,当然会陷入到惶恐之中,内心一旦有了冲突,安全感随之消散;(2),给孩子有限的自由空间,过度的自由就是不自由,比如,很多小孩子到了三四岁,对成人的身体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要求观察爸爸妈妈的裸体;这种自由是不能给予孩子的,因为直接观察并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成人的裸体也不能解释什么;相反,会有糟糕的后遗症,比如孩子可能会觉得这种观察很有意思,他们也会感觉到兴奋(窃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会产生与社会常规要求不相符的性态度;我们成人可以这样满足孩子类似的好奇心,比如,可以就着人体解剖图来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宜粗不宜细;(3),鼓励孩子提问题,任何问题;也要经常提问孩子,简单问题与相对复杂问题穿插其间;与物质层面的延迟满足相反的是,对于孩子精神或意识层面的问题,需要在第一时间给予清晰明了的回答;3,社会层面:对于成人,这个层面,可讨论的内容较多,比如:职场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等等;由于假设的是六岁男孩,他目前还遇不到这些跟安全感有关的内容,所以在本回答中不作阐述;安全感虽然很重要,但对孩子来说,这还是不够的,如果我没能表达清楚的话,可在暇时,评阅我发在知乎上的《读懂孩子》系列,请不吝指教;想说的大致就以上这些了,祝新年快乐![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