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付费频道里面,有位妈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她说她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她就发现了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就这孩子他的同桌,总是去命令他家儿子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他每次都听他同桌的,好像自己也没什么主见,其他小孩让他干嘛他就会干嘛,哪怕是做坏事,比如说去惹隔壁班的女生等等。
那这个妈妈就觉得很苦恼,觉得孩子才刚上学就这样应该怎么办?在我看到这个问题以后,我自己内心也是先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然后再去想究竟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去解决。好了,那我接下来就说一说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
就是这个孩子对父母太过于依赖了。
也就说平常父母对孩子照顾的太过于无微不至,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所以这个孩子就会特别的依赖,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作出选择,到了学校没有父母陪在身边了就只能去依赖同学找一个靠山,正好有一些孩子特别喜欢去命令别人,那这样子的话他就开始又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要知道这样做他当然是有好处的。
就是不用承担这个结果的风险,毕竟这不是我要做这样的事情,是我们班谁谁谁让我这样做的。第二就是他也省却了费脑筋,避免自己表现得很无助。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做选择,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所以别人让我干啥就干啥,省得我去考虑了,这是两点好处,所以孩子就有可能去不停地这么做。
原因就是他用这样的行为去讨好他的同学,想来换取友谊,得到同学的接受和认可。
关于讨好这个词我们以前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大家都知道讨好是不能换来一段对等的关系的,因为讨好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了,并且明显的是去交换的意思,而真正的友谊肯定不是这样子的,是我坦荡的去为你做些什么,如果你也愿意我当然很高兴,如果你不愿意的话我也很坦然。
所以当一个孩子想讨好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做出更多取悦别人的行为,这是一个可能存在的动机和原因。
还有可能就是这个孩子他不敢又或者是不会拒绝别人。
一说到这里,那也就是说明这个孩子内心,他其实是不愿意这么做的,但是因为他不敢拒绝或者是不懂得怎么去拒绝,所以他就还是照做了。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意味着这孩子在学校里面是遇到了同学的欺凌的,他有点像是霸凌事件了,其他孩子不做这些事儿总是去怂恿他,命令他去做,那他又不敢拒绝或者是不会拒绝,这样的事情就会重复的发生。
好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说关于建议的部分,我准备了六条建议,相信一定能够对这位家长和遇到同样情况的家长有所帮助。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建议,就是要学会使用一个启发句。
就是我们要经常用启发性的语言跟孩子沟通,比如我们讲了一个新闻事件,说到最后那你觉得这个事情是谁对谁错,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我们讲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小故事,问问他,如果你就是那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那你会怎么办呢?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问,就是为了去启发孩子有他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就是要学会用选择问句。
我们还是要问,只不过这一次我们给孩子缩小范围,尤其是孩子他想说但是说不出来答案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给孩子限定一下范围,比如说穿鞋子,假如孩子问我们说妈妈,那我到底要穿哪双鞋子,我们可以跟他说,我觉得你那双运动鞋不错,还有一双红色的鞋子也不错,你想穿的双运动鞋子还是那双红色的鞋子,那你应该明白了这样的做法,它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去降低孩子作出选择的难度,这样就更容易拿出自己的答案。
建议就是参与家庭,再多解释一点,那就是要让孩子参与我们家庭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来。
比如说这个周末我们要一块出去吃顿饭,去哪家饭店吃?我们房子要重新装修,墙纸选什么颜色?我们要买什么牌子的电视要买多大的?我们要选什么品牌的洗洁精?这些去超市购物的时候或者是在家里面都可以去跟孩子做一个非常轻松的讨论,用这些轻松的问题首先让孩子有了一份参与感,第二,这些问题让孩子答出来以后,他也会有更多的信心,给他创造了更多自己做主的经验,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了一份对他的尊重,那他就会越来越习惯自己来发表观点,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命令。
那我们再来看第四个建议,第四个建议就是学会等待。
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我们问了孩子他都能马上给出答案,然后我们就接着用2选1的方式去给它降低难度。因为我们要理解,对于这类孩子,他可能就是需要花多一点时间去犹豫,去纠结一下,选择困难症嘛,尤其是一个孩子,她平常没有太多的机会做主,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着急马上就降低难度,而是可以跟孩子说,那也许你需要一点时间再去考虑一下,我等一会再问你吧。这是第四条建议学会等待。
建议叫做同龄接触。
也就是说我们要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跟他的同龄人多去接触,因为一个孩子就算我们家长能够照顾得很好,我们也提供了很多让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但他还是缺少朋友的那这一部分我们家长没有办法去替代和弥补。
建议就是学会拒绝。
我们要教会孩子怎么样拒绝别人。而且我们可以借助这一部分去讲一下学校的霸凌事件,我们可以借机让孩子知道一旦出现那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
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编故事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但是不要映射的太明显,比如我们可以说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小兔子去上学,然后他同班同学大高熊在下课了以后,逼着他去偷长颈鹿同学的铅笔盒,还让他去拽小松鼠的尾巴,那你觉得小白兔应该怎么办呢?你不要说如果你是小白兔会怎么办,这样的话他可能就会有一种恐惧和压迫感,你就让他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说那你觉得小白兔它会怎么做呢?怎么样做是更好的做法,那孩子可能会说他不能这么做,因为不能欺负别人另外,就是那有可能大狗熊会打他,那他应该怎么办?那他应该去跑过去找老师,因为学生都是害怕老师的,那我们正好借这个机会告诉告诉她对老师是可以帮助我们的。
并且如果在学校里面你看到有同学受欺负了在旁边,那你也可以赶快跑去找老师让他来主持公道,那如果你在学校里面也遇到有人去要求你,逼着你做什么事,你不想做的那你可以拒绝你,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如果你再这样做的话我一定会告诉老师,甚至还有机会会告诉你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拒绝!
好了,那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已经给出了非常丰富的建议了,我相信家长在听这期节目的时候也一定会有所感悟,任何一个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我们成长的机会,一个查漏补缺的良好时机,所以让我们静下心来,不要直接去要求孩子马上做出改变,而是要想想应该在哪里,种不一样的因,有一天才会结出一个不一样的果,当我们能够明白我们可以怎么去做的时候,那这个事情就不再是难题,也会变得迎刃而解,让我们陪伴着孩子一起度过这个难关,去收获更加精彩的成长!处理孩子学习要求高的问题
有家长朋友问,“孩子对自己要求高,结果不遂愿,家长如何疏导孩子呢?”
又说,“比如孩子考得不好,回家叨叨时,以前我说没事,效果挺好,现在再这样说,明显不太管事了,宽不了他的心。”
当时群里有不少朋友给出很多好的建议,如:
“理解,接纳,支持。”
“可以询问孩子:妈妈可以帮你什么?引导孩子正面表达自己的欲望,看他发脾气的背后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别急着说处理方法,而是询问孩子他想说什么”
“孩子情绪宣泄出来时,家长此时往往不需要说什么,能抱抱他,安静陪伴或许更好。他对自己要求高,做家长的陪着他表达情绪后,他自然能想到解决问题,提高成绩的方法。”
这些回复针对情绪缓解,也是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适用广泛,这个处理情绪思路可以归纳为:“描述客观观察,鼓励说出感受,发现深层需要,协助说出诉求。”
当时在群里看到这个问题后,我回复一段话,“孩子考砸了心情难受,这是感受,要接纳共情。同时再从两个方面与孩子讨论,一个是目标也就是欲望需要理想可否低点,一个是行动上可否加大点,这样从知情意综合利用是否效果好些。”
“双管齐下法”处理情绪问题
如果展开仔细说说,这个处理方式就是典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应用,具体说就是认知重建与行为模式重建两个方面,对应的则是认知与意志行为这两个心理过程。
孩子考砸了心情难受,说明自我要求高,学习动力强,反映了孩子自觉学习的优秀品质,这是家长希望看到的。
但是像这个孩子过分关注成绩,导致情绪波动过大,需要处理,要注意引导。
毕竟,不给以处理,孩子一般也会自己慢慢处理好,不过时间会较长,而且感受不到家庭的关心与关爱,家长也会失去沟通孩子的机会。
我的意见是从认知与行为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姑且称之为“双管齐下法”,主动介入,积极处理。
理论依据就是合理情绪疗法,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系统脱敏法,简单说影响情绪的不是事情而是对事情看法,情绪后面是不同层级的未满足的需要,通过积极行为促进既定目标(社会功能正常化)的实现从而缓解负面情绪。
看得出,我们这个“双管齐下法”就是为了处理情绪问题。
一方面处理认知,就是降低成绩期望
我们假设孩子学习压力山大,心理预期处于尊重与卑尊的需求层次,不过现实很残酷,学习竞争激烈,自己没有把握达到成绩优异水平,也就说实际上处于安全感需求不足层次。这种情况下,由于低层级安全感需求没有满足,导致无法跨越到更高层次尊重感需求满足,为此解决之道就是降低需求。
这就要和孩子沟通,咱们试着降降成绩目标,客观分析一下实际实力,甚至比实际水平再降低一点都不要紧。
这样做不是放弃高目标,也不是不要远大理想,而是目标分解,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即“小目标步步高”“跳一跳够得着”。
有的家长朋友不敢这样做,担心害怕打击孩子学习积极性,其实尽管放心,我们要处理的是孩子学习压力,而孩子压力放松自然会更好学习,要相信孩子,更要相信自己。事实上,我利用这个方式处理过多个孩子学习压力问题,效果很好。
当然还要配合另一个方面,也即是提高学习行动力
降低学习压力只是缓解情绪紧张,这还不是根本目的,我们当然知道目标还是为了孩子好好学习,提高成绩,为此就要与孩子商量,目前需要家长帮忙做些什么,学习方面还有什么要调节的,比如学习效率如何更高些,学习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间可否充分保障,遇到问题是否及时与家长沟通。
一般来说,学习方面主要以支持鼓励为主,毕竟多数家长心有余力不足,也就看得懂孩子试卷的分数而已,做好情感支持,做好后勤保障,做好关系畅通,也就可以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亲子关系最重要,只有关系和谐才会有良好亲子沟通!
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家长无法替代,但是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问题,这是需要家长及时关注并介入协助处理的,当然还有个原则,不能有效帮助孩子时,能够不帮助倒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