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孩子存在胆小怕事的心理 作为家长 该怎么去引导孩子

落户动态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让他们去勇敢的尝试。保护得太过度,不让宝贝们自己动手,就会让他们养成饭来张口的习惯。什么事情都不自己做,办什么事情之前,要寻求父母的关怀,有时他们也想突破,可是长时间的习惯,让他们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退缩。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否总觉得宝贝们的胆子比较小,无论是做什么都愿意躲在人后,无论是和其他人交谈,还是自己做什么,总是围绕在父母的身边,变得很胆小。每次碰到这样的情况都很焦虑,害怕他们长大之后有社交恐惧,无论是做什么都不敢去尝试。
乐乐已经5岁了,但是每一次有人去他家里做客的时候,乐乐都很害怕,就会趴在父母身上,什么话都不说。无论是碰到小孩子还是陌生的大人都是如此,父母让他去买一些东西,锻炼一下孩子的语言能力,乐乐也不敢去。妈妈每次碰到这样的情况都很焦虑,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怎样做才可以让宝贝们变得更加的勇敢。难道孩子害怕是因为性格原因,与生俱来的改变不了吗?
其实并不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是因为内心很害怕,这样的恐惧感是家庭带来的,甚至说是大人慢慢养成的。
一,内向和胆小有区别。
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家宝贝如果内向,就一定胆小,实际上内向是一种性格,而胆小是不敢于去做某件事情,一般属于内向的人,他们会更加沉闷,而且偏于安静。相比之下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和别人接近,但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总会有规划,考虑问题也会相当全面,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生活,打造得有规律有计划。
如果自家宝贝是内向而不是胆小,不愿意和别人说话的话,那么家长就不需要太过强制他们去和别人交朋友,内向的孩子,一般情况下都不太愿意和别人聊天,而是陷入到自己的世界里好好研究。
但是对于胆小的孩子,父母就需要适当的干涉,告诉宝贝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也要了解一下,孩子到底对什么事情产生了恐惧,才能早一点帮助他们摆脱胆小的困扰。
二,孩子为什么会恐惧?
家长都想知道自家的孩子到底在害怕什么,其实家长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新生儿一般都愿意去尝试很多新鲜的事物,就算是特别吓人,他们也不会觉得害怕。但是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做法,会让宝贝的性格发生变化,甚至会成为一个相当胆小的孩子,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叫小艾伯特实验。
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之后,艾伯特从原来的对某些老鼠或者是一些可爱的动物,完全没有害怕感,到后来胆小如鼠,无论是做什么都觉得十分害怕。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验者一次又一次的用巨大的声响恐吓孩子,这样的声响让孩子们相当的恐惧,生活当中家长的严厉以及大声吼叫,代表的就是巨大的声响。

有些父母应该经常碰到自家的孩子,因为对于小宠物很好奇,所以就想去摸一摸,但是家长害怕狗狗或是其他的小动物会伤害自家的宝贝,在着急的情况下会吼孩子,结果导致他们受到了巨大的惊吓,没被宠物吓到,反倒是被父母吓到。

孩子存在胆小怕事的心理  作为家长 该怎么去引导孩子(图1)


三,如何教育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
如果孩子不是天生就胆小,那么父母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教育问题,让宝贝变成一个对未知世界相当恐惧的孩子。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冒险,尝试,充满好奇心,无所畏惧的向前,才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1,让宝贝们自己动手。
不要总以为孩子的年龄小,身体状况差,就把他们抱在怀里时时刻刻都不放,孩子如果小时没学会去经历困难,长大之后也会相当的害怕,甚至会蜷缩在父母身边。小孩子平时生活中接触的事情不多,所以父母也不需要太过在意,只要把家中危险的物品收好,让他们碰不到就可以了。
要锻炼宝贝自己穿衣服、吃饭,甚至要自己走路,而且当宝贝们摔倒的时候,家长也不需要马上去扶,直接告诉他们,没事宝宝站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宝宝会哭,那么家长可以安慰,但是也要鼓励孩子,让他们去勇敢的尝试。保护得太过度,不让宝贝们自己动手,就会让他们养成饭来张口的习惯。什么事情都不自己做,办什么事情之前,要寻求父母的关怀,有时他们也想突破,可是长时间的习惯,让他们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退缩。
2,不要老吓唬孩子。
不要让宝贝们因为父母的大声吼叫,而感觉到害怕,孩子对于巨大的声响其实相当敏感,宝贝们就算是不听话,也不要去吼他们,否则时间长了,孩子的内心就会觉得父母是大怪兽,非常的可怕,时间长了,内心也会有阴影,这样不变的胆小才怪。
千万不要用一些孩子没有办法理解的话语吓唬孩子,妈妈们在孩子不听话时,就告诉孩子要有怪兽,晚上把他们吃掉了,结果导致孩子晚上不敢睡一觉,天天都很害怕,就怕自己睡着了会被怪兽带走。
3,给予一定的宽容,让宝贝们可以犯错。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孩子犯错了,可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会犯错太正常了,家长如果状态不佳也会犯很多的错误,孩子如果在犯错误的时候有意识,知道后悔,他们就不需要太过严厉的批评,和他们说没事,下一次一定要注意。
适当的去想一想,如果宝贝们会把碗筷摔碎了,是因为他们想要自己去盛饭,或者是想把碗放到洗手池里,碰到这样的情况应该会很兴奋。因为宝贝们知道收拾东西,这是一种勤劳的表现,孩子每次都在尝试,在未知的领域谁都会犯错,或许很多家长觉得,宝贝们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正常情况下应该会穿衣会吃饭了。
可是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孩子们在应该得到锻炼的时候,却一直被爸妈捧在手心里,所以就算是年龄增长,技能却没有提音高,不尝试谁都不知道,这事情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世间万物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上一秒和下一秒绝对有所区别,可是父母不应该组织孩子们去尝试,而且要允许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犯错,小的时候多尝试,之后或许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甚至不会犯严重的错误。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都跟小时候受惊吓有关。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 故事 ,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时孩子最喜欢的吃的、玩的一并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 恐惧心理 。 可事实上,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让孩子胆子变大,反而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因为家长这样做只是让孩子暂时回避了他所惧怕的事物,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怕,怕什么的问题,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又会旧态复萌。 所以科学家们指出,当孩子们表现出害怕时,让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回避后又给他更多的关怀和温暖,给他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这实际上是强化了他的恐惧心理。因为他表现出恐惧,尤其是回避恐惧给他带来了好处,所以,他的胆子越来越小。 我们许多家长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乖乖,别怕,有妈妈呢!”“我给你找点好吃的。”这恐怕是很多做母亲的口头语。长此下去,孩子的胆子没有变大,倒会影响到以后孩子性格的发展。男孩表现为胆怯、退缩、自卑、孤僻及人际关系障碍;女孩则表现为过分害羞,过分娇气,过分依赖,难以承担生活中最起码的职责,导致行为异常。 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进行帮助呢? 首先,要让孩子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适当的安慰。一般孩子害怕都是由听的有关“鬼怪”故事,或是电视节目中的恐怖情节引起的。所以家长平时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让孩子看电视也应有所选择,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关凶杀,惊险等节目,以免孩子做恶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家长平时也要有意识地从正面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孩子锻炼自己胆量和意志的决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时,做家长的不必过分关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识忽视他的这种情绪。可以让孩子去试着摸一摸他害怕的物体或家长亲自摸一摸,恐惧心理会自然消失。 比如,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厨房或者厕所,家长就可以训练他单独去干点什么,“去帮妈妈把厨房里的杯子拿来,我急等用。”一般胆小的孩子听到让他去厨房,就会有些犹豫,如果家长说些“别怕,哪儿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话,或者见孩子有些犹豫就干脆大声斥责“胆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让他觉得干这件事很发怵。 如果家长换一种说法,用很平淡的语气对孩子说:“我要蓝色的那个杯子”或者“请你帮我把两个杯子全拿来,我等着倒水呢。”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你让他干的事情上,“拿几个,什么颜色的”而不会在意去哪儿,那个地方怎么样。 当孩子回来后,家长应给予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增加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当孩子主动表现出勇敢和其他正常的,胆大的行为时,家长更该及时鼓励,这样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孩子的胆小就会逐渐纠正过来。 有一点家长要注意,改正孩子胆小的毛病,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试着来。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大声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废物”“胆小鬼”,结果孩子受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会更觉得自己不行,什么都不敢做,哪儿都不敢去,胆子会愈发变小。由于得不到外部环境的帮助,还会引起其它的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多想些办法,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使孩子的潜意识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孩子易于接受、且效果比较好。 家长也不要采取强迫或压制的手段。如果孩子已经表示自己害怕做什么,家长为了所谓的“锻炼”,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会哭闹不休,心里惊恐不安,根本不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勉强为之,也达不到效果的。 孩子胆小,有恐惧心理,不仅会在生理上受到影响,造成睡眠不好,消化功能紊乱心律不齐等,而且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严加预防。 孩子胆小怎么办 &很多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孩子的“害怕”问题:怕黑、怕高、怕水、怕见生人等。妈妈多会担心,爸爸则一口咬定,这孩子,没出息,一点不像我! &孩子“害怕”就是“胆小”吗?当了爸爸妈妈,恐怕就回忆不起来自己小的时候了。实际上,1—3岁的幼儿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学习“我”和周围环境怎么相处。由于年龄的关系,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得慢了许多,他们会对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环境(比如快速移动的物体、嘈杂的声音、陌生的环境)感到紧张和恐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专家说,这些都只能说明幼儿还没有适应周围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孩子有什么不对。当然,也就不能说明孩子“胆小”。 &当幼儿已经感到紧张和害怕了,家长千万不可当着外人批评他“你怎么这么胆小”,这等于在教会他:以后你遇到事情,凡是不知该怎么办时,就是胆小!也不能假装没有看见或坚持让孩子一个人待在引起紧张的环境里(比如黑屋子),让这么小的孩子独自面对恐惧是毫无道理的,况且这样做也培养不出勇敢的孩子。1—3岁的幼儿在心理上正处于建立信任和委托感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孩子受到惊吓时保护是惟一正确的做法。如果你不保护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会变成“胆小鬼”,长大后也不会有充分的自信。 &具体做法: &父母可以预先告诉孩子可能出现的变化。比如孩子害怕大的声音,那么走在铁路旁,你要先告诉孩子:来了一辆大火车,如果你不想听汽笛声,先把耳朵捂上。这是让孩子做个决定,是提供机会让他选择。但有些妈妈会对孩子说“快捂上耳朵,火车来了,汽笛声该吓着咱们了”,这样说等于告诉他害怕是对的,你希望他这么做。 &要马上抚爱受到惊吓的孩子。孩子已经受到惊吓,告诉他“别怕”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要慢慢地跟他说话,轻轻地拍拍他或紧紧地抱住他,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这样做会让他感到安全。“恐惧”这东西是通过教育、经历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实保护才能摆脱的。 &不要总提使孩子受到惊吓的事。安抚孩子的最好办法不是不停地说话,控制住你自己,尽量少说,只是搂紧他。等他恢复正常后,不要继续谈论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试图帮他分析什么,“噢,宝贝儿,刚才叔叔把咱们举到半空,吓着咱们了是不是?”这样的话毫无安抚意义,反倒强调了恐惧。 &除了上述三点,专家们还建议让环境的变化慢一点,小一点,让孩子能逐步适应。大多数孩子都能克服恐惧。记住一句话:不要着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