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应该明白:一个自信的孩子,首先必须具有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独立思考是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孩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爸爸妈妈们,我们一定要理解独立思考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并掌握促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正确方法。 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所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目的的人来,他一定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当前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把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放在教育的首位。因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独立做事,才会“我要干”。美国教育界认为在学校只强调掌握读写能力而不会思考是不行的,这样不利于他们正常发展,必须让孩子掌握基本功中的基本功——思考。他们认为,鼓励孩子们动脑——创造性地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自己做出决定,这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因此,在美国的学校、教室内到处挂着“走向独立解决问题的道路”、“记住聪明猫头鹰的话:‘思考”’等巨型标语,孩子戴着的纸帽上写着“思考”,穿的汗衫上印着“我是一个小思考家”,处处提醒孩子去思考。 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应是孩子成长教育的目标之一。爸爸妈妈们应当让孩子早一点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般来说,孩子最初是很少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的,他们还不善于思考,总是说“妈妈说……”、“阿姨说……”、“老师说……”。这时,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早一点从“别人说”转化为“我认为……”、“我主张……”、“我说……”。“别人说”表明孩子还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我说”则表明孩子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这样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之所以能够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大多在于他们敢于否定前人的、甚至是权威性的结论。牛顿力学在当时是没有人敢于怀疑的,爱因斯坦却敢于向它挑战,结果创立了相对论。 孩子常有这样的观念:“大人讲的就是对的”、“书本上讲的就是对的”,这种依赖性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妨碍了孩子创造性的发挥。因此爸爸妈妈应当鼓励孩子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大胆地怀疑。这样当孩子发现前人有什么谬误时,就敢于付诸行动向权威挑战。 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母亲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然而某些功课她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她做数学和物理学功课做到深夜,可是始终不让舒拉帮助她。有很多次都是这样的:舒拉早已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上。 “代数。算不出这道题。” “来,我算给你看。”舒拉说。 “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舒拉生气地说:“我睡觉去了!答案就在这里。你看,我放在这里啦!” 卓娅连头也不抬。舒拉遗憾地挥了挥手,离去了。卓娅又做了很长时间。在十分困倦时,她就用冷水洗脸,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题的答案就在旁边放着,伸手就可以取来,但是,卓娅连往那边看上一眼也不肯。 第二天,她的数学分数得了“优”,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惊异。可是,她母亲和舒拉都知道这个“优”的代价是什么。这个代价就是付出努力去独立思考。 因此,聪明的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要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看书、查参考资料等方法去寻找答案。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解决方法 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许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爸爸妈妈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启发孩子“异想天开”。例如,让孩子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就会发现平时盛饭的碗可以用来当乐器,平时装热水的暖瓶还可以用来煮粥,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不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台湾教育专家陈龙安认为良好的发问应该掌握十个方面,他总结的“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何、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就是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就是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何”:就是以“何”自问的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就是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拿破仑说:“思考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会有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地掌握人生。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往往会有自己的主见,做事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具有自己的个性和自信,这也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素质,孩子能够独立思考,遇到疑难问题时,就不会向父母寻求直接的答案。 父母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以下7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对父母有所启发:
1、常鼓励孩子:你先试试看
这样说,是为了引导孩子自己先思考问题,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并回答孩子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还能让孩子有被认同感,并慢慢地变成一种鼓励,鼓励孩子继续思考问题。让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以及动力。
3.孩子想说说不出时,不立即帮孩子,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去思考
表达语言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遇到不能表达出的语言时,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去思考,应该如何的表达,一举两得。还能顺带培养他的语言组织能力。
4、不干扰,不打断孩子热衷或专心的事,即使到睡觉时间;
许多父母都会对孩子的认真思考当做玩笑,总笑话孩子像个小大人,不把孩子的认真思考放在心上。正视孩子的认真思考,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不仅令孩子的脑部发展更为迅速,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方法。
5、教孩子做事,解说并要孩子复述
复述可以加强孩子的注意力以及动脑的意识。让孩子复述其实是把事情传到孩子的脑中再转化成孩子的版本反馈回来的过程。
6、对孩子的“新发现”,表示惊奇和赞叹
父母的肯定及赞许,就像一股源泉,总会给予孩子无穷的心灵力量。带给孩子的是肯定,以赞许惊讶的目光,鼓励孩子继续发现。
7、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立刻提供帮助
拿孩子做作业来说,孩子不懂得问题,父母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父母习惯了第一时间帮助孩子解决,只会令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不自己开动脑筋,久而久之,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首先应该让他自己寻找一下解决的办法。孩子寻求办法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思考能力,找到方法后,还能让孩子内心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也一并得到提高。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动脑筋,往往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帮助太多了,本意是好的,想让孩子更优秀,但却成就了孩子的无能!所以,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抓往各种机会,训练孩子的思路,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自己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孩子不再变得“依赖”。
卓越父母学习能力训练俱乐部中心,专注于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
我们的宗旨:把最科学的教育方针献给孩子。
我们的目标: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体验中成长。
卓越父母(延安)俱乐部专注于孩子学习能力提升、培养孩子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逻辑思维力、语言能力、培养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等核心能力的提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