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一个听话、懂事、人见人爱的乖宝宝,好孩子。但什么样的孩子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乖宝宝,好孩子呢?它的好与坏到底应该怎么才能区分清楚呢?家长心目中那个听话的孩子在踏入社会的浪潮中是否真的能勇往直前,逆流而上呢?
& & &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这样的孩子既好带又能省去许多麻烦,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甚为喜欢而对表现出反抗行为的孩子却很是反感,所以总会时长把一些话挂在嘴边,例如:“宝宝乖,宝宝听话,XXX就给你买好吃的!”“乖孩子要听XXX的话哦,不可以…不可以…”“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哦~”。
听话的孩子总会得到大人们无数的表扬和物质的奖励,而调皮捣蛋的孩子轻则挨吵,重则受罚。大人们把孩子牢牢地禁锢在设定好的条条框框里面,这样以便更容易“操纵”孩子:在幼儿时期不给大人们添麻烦,到了学童时期“听话”的标准又深入到了好成绩,只有上学听老师话,放学听家长话的孩子才会有学习好,成绩好,只有这样做才是大家心里的好孩子受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相反不听话的孩子学习一定不好,学习差,成绩差的孩子就自然而然的被大人们归入了坏孩子的队伍中。
& & & & 很多时候,我们把“听话”当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径,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长时间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大人(父母、老师)的话都是对的。控制了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阻止了孩子独立行为的施展,限制了孩子质疑问题的机会,给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创造了条件,而后我们再按自己需要的模式去“捏造”出一个所谓的好孩子。
但大多数这种孩子却是缺乏自我,压抑天性和天才的产物,转换成社会角色之后,他们就成了听话的平庸之材。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中国派出了一批学者去考察美国学校的教育,他们看到美国学生在课堂上乱哄哄的,有叠飞机的,有画画的,有自己做作业的……无奇不有,中国学者归来后,做出断言N年后,中国孩子必然超越美国;与此同时,一批美国人也来考察中国教育,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井然有序,毕恭毕敬,连坐的姿势都是经过训练的,连举手发言的姿势也是如此工整,于是,美国人归去后,做出断言N年后,中国孩子必然超过美国……。
& & & & 几十年后,美国培养了N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则寥寥数人,不知道这个数据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造就孩子一味的听话只是造就了一种没了主见盲从
在中国家庭中,大人们都喜欢根据自己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来教导孩子,虽然大人们在阅历与经验上,都比孩子要丰富得多,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也是在变化的,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性格,强迫他去做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而孩子也许迫于父母的威严也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他们就“被盲从”了,失去了自主性,也失去了自己选择的自由。
& & & &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会比自己的父母更爱自己,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毫无保留的,毫不吝惜地都留给孩子,所以孩子往往对父母都是敬爱有加甚至到了膜拜的境地。当父母在某件事上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为孩子做出决定时,孩子也许会不有暂时的不高兴,但他们完全信任父母,相信父母这样做都是为自己好,也就听之任之了,这样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也会让他们养成惰性,更习惯依赖父母,会使他们觉得什么事都有父母在,无需他们操心,父母会替他们打理好今后的一切事宜,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就好。
事件一:某天在幼儿园门口排队等着接大忽小悠,无意中听到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一位学生家长在旁边的同伴交流,大概内容说的是自家孩子上课外培训班的事情。如下:课外班的学生妈妈说:“我们闺女现在天天特忙,在幼儿园给她报了延时班,周一、三晚上学语言,周二、四晚上学画画,然后我们周六全天上午数学班,下午舞蹈课,然后晚上在外面报的还有个美术,等回到家再洗洗涮涮睡觉都到很晚了;周日上午休息一上午,下午去学英语……”“你家孩子多大了?”“4岁半,现在给这上中班”“四岁半?中班?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你给她报那么多班?”“恩,我家孩子给她报她就上,再说她也喜欢上,要换做别家孩子不喜欢早都说话不去”。
忽悠妈妈听了感到窒息了,脑子已经反应不过来了,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一个年仅4岁半的孩子竟然在上幼儿园的同时还能一周上六七个课外培训班……想想我家大忽也只是应妈妈要求在为了报语言班的前提下才参加了一期幼儿园的延时班仅用来奠定下基础而已,虽是妈妈强加的,但妈妈却是迫于无奈的好吧~实难想想一个四岁多的孩子竟然在家长强加了这么多重担后却没有反抗行为,甚至连丝毫的抵触情绪都木有?天才!?神童!?傀儡!?还是机器!?忽悠妈妈幼小的心理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搬墩坐墙角磕会儿瓜子先……。
不要让孩子的身心健康伤在所谓的“听话”上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主要来自他们心目中具有权威的大人,这种要求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能力。作为大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为了自己省事和省心,仅用“听话”来要求孩子,那么孩子为了达到大人的要求,会下意识地讨好大人,比如在幼儿园的时候,当有困难的时候,就会不敢轻易惊动老师;当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不敢麻烦老师;当不开心的时候,更不会直接向老师倾诉。
事件二:5:30幼儿园到了接孩子的时间,今天因为外出到园的时间晚了一些,等妈妈去整个班只有两三个孩子还在墙边的小板凳上坐着撅着小嘴,神色黯然地玩弄着自己的手指头,老师则在打扫着教室的卫生,小悠看见妈妈到来脸上绽开了花,快步走到雪花插片的玩具筐前伸手拨弄了几下过了过才瘾跟着妈妈走出了教室。路上,我问他:“为什么妈妈没接你之前不去玩?偏偏要走了又去摸两下呢?”小悠说:“老师叫我们把板凳搬着墙边然后坐在上面不能乱动不能乱跑,乖乖等爸爸妈妈来接我们,不许乱拿玩具玩,要不就该弄乱了。”我表示理解的点了点头:“哦 原来你是看我来了有人撑腰了所以临走才敢去摸一摸的对不对?”小悠咧着嘴眯着眼睛笑着回应了我。
事件三:今天幼儿园吃午饭,老师看到小悠的状态很奇怪就走到身边,发现原来小悠尿裤子了,两条裤腿尿湿了一条半,换裤子的时候又发现两只鞋子也被淋的湿漉漉的,无奈给妈妈打了电话让给小悠送一双干净的鞋子,以便更换。晚上跟奶奶说的此事,奶奶抱着小悠问到:“为什么尿尿不知道提前去厕所?”小悠红着脸搂着奶奶脖子不好意思的回答:“吃饭了时候老师给我们盛饭,我想尿尿可是我憋不住了就尿裤子了。”“尿裤子了不跟老师说呢?湿湿的穿着难不难受?”“湿!可是老师说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不能乱下座位,要不饭就该洒桌子上了,洒桌子上就浪费粮食!”妈妈听完对他说:“以后吃饭前先早早的去尿尿,如果裤子尿湿了,就告诉老师,妈妈在你的书包里给你放的还有裤子。”小悠看了看我小声的说:“可我不敢…”。
小悠之前吃饭很多,老师经常告诉我他今天吃了几碗饭,昨天吃了几块饼,慢慢的,老师向我诉苦小悠饭量大的问题几乎没有了,而且小悠也很少再在幼儿园里拉粑粑,即便拉粑粑也是得等到看见我了以后才去,期间有套过孩子话语,孩子说因为老师说不可以吃那么多,吃的多就拉的多,老师就得给我擦屁股,所以后来的小悠很听话的减少了食量,即使晚上回家吃的跟猪一样多,在幼儿园也不回碗。
& & & & 另外就是喝水,如果不是在老师强制喝水的时段,小悠通常都不会主动问老师要水喝,即便在喝水的时段,也是两杯水变一杯水,甚至更少。因为他怕喝多了水玩起来来不及跑厕所尿裤子,尿湿了裤子就会给老师添麻烦。大家都知道,到了冬天,天气又冷又干,喝水少很容易上火、生病。小悠不喜欢喝水以至于经常动不动咳嗽,妈妈和班上老师交流了很多次,甚至给老师下了圣旨,不管他多不喜欢喝水,尿湿多少条裤子,都必须保证在每次喝水时段要喝够两杯水,妈妈闲置在家24小时开机就是为了给他送裤子的。
拒绝“听话”的乖孩子,鼓励孩子敢于说“不”
孩子有时不按大人的要求去做,不听从大人的指令,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接收到许许多多的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大人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事件四:周末的早上大忽小悠起的很早,洗洗涮涮后打开自己的小桌子拿着填色书开始趴在上面疯魔涂鸦,大忽的作品因为他之前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故而整个画面充满了各种色彩,五颜六色的;小悠的作品却只有红色,哥哥告诉小悠他可以用哥哥其他的蜡笔一起涂,他很开心,挑了根黄色的蜡笔刷刷刷的在老鹰身上涂了起来,这时爷爷来到客厅看到了正在涂色的小悠,立马指出了孩子的“错误”:“你怎么给老鹰涂了黄色?老鹰应该是黑色的,你都涂错了得改一改……”话还没说完,哥哥就站起身对爷爷说:“妈妈说老鹰不光都是黑色,还可以有其他颜色,我们可以给他们涂上我们喜欢的, 漂亮的颜色。”爷爷无奈的表示接受。
容忍孩子的“不听话”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聪明的家长应当学会在恰当的时间适当地给孩子创造一点儿“不听话”空间,放任他们的“不听话”这样对他们的思维和创造都会有一个良好的作用……
忽悠妈妈觉得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天性好动则是孩子自身的特点,鬼主意多的孩子家长应做出正确的引导使他能正确的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当孩子出鬼主意时,家长可以尝试着去接受孩子的想法,然后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把鬼主意应用到社会生活里;如果孩子出现打架、骂人等不当行为时要及时纠正。
如今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消极被动,只是一味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你要怎么做,你要做什么;但当一个孩子有想法有见解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要实践,或者找工作、找兴趣,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设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主要手段或目的是管教,那么在做父母的本质上就注定了你是一个失败的。不可否认,“成绩好”、“乖”、“听话”这样的评价标准有他的合理之处,但具备这些优点的孩子,将来真的就会出人头地、成龙成风吗?答案不一定。因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地“听话”也是有它的弊端的,相反,不听话的孩子,有时反而会更加有“出息”。
所以,当你再遇上孩子不听话要下手打骂孩子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这几十年学到了什么?难道仅仅是打和骂吗?一、新旧时代的好孩子标准。
1、传统的“好孩子”的标准强调:爱学习、诚实守信以及勤快和听话。
2、新时代“好孩子”的标准强调:独立意识、创新能力、团队精神。
二、好孩子标准的意义。
1、“好孩子”标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自然会对孩子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无疑会成为孩子追求的目标。因此,他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就会以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2、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标准,不仅决定家长的教育理念,而且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方法,通过自己平时的言语行为去要求、影响孩子,孩子在通常情况下,完全会按照家长的意愿、家长的期望去表现自己。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符合家长心态的思想理念、行为准则、个性特征,所以说家长“好孩子”的标准,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浸染着孩子,塑造着孩子。
3、 如今是竞争的时代,最需要有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是否具备这些素质,将决定孩子的以后发展。当然,有些能力需要靠学校的教育培养,但作为家庭,同样应该把这些观念和教育内容放在重要的位置,“好孩子”标准也要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爱孩子,就应该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考虑。因此,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义“好孩子”的标准与时俱进,才能切实指导我们的家庭教育,并在家庭教育中有目的地培养孩子具备现代人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