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情:我理解您的感受,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时候搞点“小破坏”也是正常的,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您看好吗?
二、具体化:您说孩子喜欢破坏别人的东西,可以举例说明吗?他是否除了别人的,也破坏自己的东西?
三、探究问题成因,并具体分析:
a 破坏物品背后的心理成因:孩子一般在3-5岁的时候,最喜欢用“破坏”与“重建”的方式来获得最初的“掌控感”,如男孩子就想将他能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拆开看看,女孩子也会开始拆自己的娃娃,或给她换各种衣服,重新打扮,在孩子玩“沙子”的时候,是最明显的,孩子把沙子摆成他们喜欢的样子,然后用脚或手亲自“摧毁”,然后再“重建”。最初的掌控感,就是这样形成的。但对于8-9岁的孩子,如果还非常喜欢破坏,那么就需要对他进行一些调整了。
解决:
(1)没有获得“掌控感”。如果3-5岁,孩子掌控感获得不足,就会喜欢破坏东西。家长除了在家要叮嘱孩子,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我们是不能拿来做探究用的,这会给他人带来困扰,除此之外,可以给孩子一些不那么贵重的物品,专门让孩子“破坏”用,或让孩子们拼模型,体验自己亲手掌控“建造”一样东西的感觉。或者上机器人相关的课程,这反有可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2)发泄心理。有的孩子是因为内心平时积压了愤怒和情绪,通过这种方式发泄。这一方面需要爸妈严肃的制止孩子的行为,之后要自省一下是家庭中什么原因带给了孩子这些不良情绪。
(3)报复心理。有些孩子感觉自己弱小,斗不过“强者”,边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补偿,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出现这个情况,家长也要认真严肃的制止孩子,并了解其原因,带领孩子一起去道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要为自己做错的事情承担责任,再引导孩子可以通过“让自己变得更强”的方式去战胜对方,而不是用这种方法做事。在孩子之间的交往中,经常会出损坏东西的现象。不管是谁损坏了谁的东西, 归根结底是孩子损坏东西的问题,所以,我们先从孩子损坏东西谈起。孩子损坏东西的原因主要有:
1、有的孩子不会使用和保护东西。
2、孩子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造成无意损坏。
3、孩子不懂的珍惜,不知节约。
4、孩子做事不够耐心细致。
5、孩子的好奇心理,驱使其把东西拆开看一看。
知道原因后,家长可以“对症下药”。
1、教给孩子使用物品的方法。使其知道东西如何使用;知道哪些东西是容易损坏的;应该在使用中注意什么。如轻拿轻放,不能摔,不要靠近等等。特别容易损 坏的,可以尽量少让孩子使用。
2、通过手指游戏、影子游戏、扣扣子等锻炼孩子手部肌肉。并提供大小、轻重适合孩子使用的物品。
3、教育孩子懂得珍惜物品,培养节约的习惯。
(1)让孩子懂得损坏的东西难以复原的道理。如:图书撕坏了就不能变新;杯子打碎了就不能再使用。
(2)不要给孩子太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控制孩子使用物品的数量。
(3)孩子损坏东西后,家长不要立刻补足,要让孩子明白缺少这一东西是很糟糕的事,接受“后果”教育。
(4)损坏东西后,由孩子承担部分责任,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行为弥补过失。
(5)通过文学作品对孩子施以影响,让孩子从大的方面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有许多地方不富裕,还有许多孩子不能上幼儿园;从小的方面知道,懂得节约的孩子是好孩子。
4、培养孩子耐心细致的习惯。可以经常让孩子做些细致的事,如粘贴图书、学 钉扣子、洗手帕等。
5、如果是因好奇而损坏物品的,家长也许会从下面这个故事里得到启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我的儿子把我珍贵的金表拆了,让我痛打了一顿”。 陶行知说:“也许你打落了‘中国爱迪生’”。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做:
(1)在不损坏物品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孩子的探索行为。
(2)如果东西不能拆的话,家长可以用其他方法,如参观、讲解等方法,让孩子明白问题的答案,满足孩子的探索心理。
6、最后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切忌在孩子损坏东西后才大发雷霆。因为孩子在损坏东西后总是很害怕的。家长的严辞厉语容易造成孩子逃避过失或产生逆反心理。
无论是孩子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还是别人损坏了自己孩子的东西,家长都应本着宽容和耐心的态度。是孩子损坏了别人东西的,应带孩子们登门道歉,或让孩子 有所表示,如赔偿;是别人损坏了自己孩子东西的,应教给孩子原谅别人,家长也应先向别人伸出友好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