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长的过多批评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常常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一味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因为很难道达到父母的要求,遭受失败,缺乏成功的体验,渐渐养成了遇事畏惧退缩的习惯,对自己缺乏自信。
6.家庭氛围不好
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经常争吵,有家庭暴力或离异家庭让孩子在物质、情感和智力发展方面都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孩子在没有温暖的环境下长大,缺乏安全感,心理发展不健全,压抑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
7.外表不好看
孩子到了3岁后,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有些孩子甚至更早就在这方面有了敏感性。绝大多数的女孩对于自己的外表都不满意,总觉得自己的外表有缺陷,爱美是小女孩的天性,但太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又会给这些小女孩带来麻烦,心灵也常常处于极度自卑之中,大大减弱了自己的自信心,甚至连自己都开始不喜欢自己。
8.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请把报纸拿给妈妈,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9.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一个领地
给孩子一个房间,没有条件的,可以给他房间的一部分,让他有一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因为拥有自己的“领地”的他心中充满骄傲感,这会让他平添自信1、不敢与他人对视
在幼儿园里,有一个叫做彤彤的小女孩引起了新来老师的注意。她大大的眼睛,却总是一副躲着老师,即便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也总是低眉顺目,一副老好人的表现。通过更细微的观察,和长时间的接触,老师认为,这位彤彤小朋友,具有典型的懦弱的特点,如果在幼儿园阶段不能得到良好的纠正,孩子势必会在未来形成自卑型人格,保不齐还会在走入社会中时,陷入被他人欺负的糟糕境遇。
2、忽视自我的感受
小奇是个八岁的小学生了,在同学当中,他总是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即便是自己受了委屈,他也不争不抢,不吵不闹,甚至始终保持着一副笑脸,这让成人看起来心痛。
其实,小奇的表现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他不是没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但他果断的屏蔽了自己的一切需求,长久以来便造成了他“忽视自我感受”的错觉。
3、过度的自尊心
那些从小就在懦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相当的敏感。而由于懦弱的特性,又让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度差,结果稍有些不如意和磨难,就会造成他们过度的基础判断,怀疑自己被人嘲笑,被人怀疑,被人看不起。因此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过激的行为。孩子如此的钻牛角尖,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当然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父母的哪些行为会让孩子失去自信?
1、父母的过度保护
许多孩子在小的时候,恐怕都会遇到父母过多的保护。比方说,父母会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它的事情父母会帮你解决的。”其实父母的这种行为非常不好,时间长的话,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遇到困难,孩子就会立马退缩,向父母寻求帮助。
2、不经常对孩子进行鼓励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夸赞和鼓励是孩子最大的动力。在孩子看来,父母如果经常对自己表现出夸奖,那就表明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是如果经常对孩子表现出批评或打击,那就是对自己很厌烦。长此下去,孩子会觉得连父母都不认可自己,就会失去自信,陷入焦虑当中,对自己产生否定。
3、把不好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艰难困苦,人生的不幸和黑暗面,这样的表现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压力,还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恐惧和自卑的情绪,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的不利。在孩子眼中,父母是一种榜样,当自己的榜样倒塌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毁灭感,会觉得,父母都没本事,自己再努力有什么用呢。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那我们的眼睛就要盯着孩子身上的金子,而不是盯着孩子身上的问题和缺点,作为家长如何从生活中给孩子建立自信呢?以下总结了4点,一起来看看吧:
1、要给孩子参与的机会
不做强势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把他当成是朋友,少用命令语气,多用商量口吻,让孩子有参与感,孩子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给他自我选择的权利,比如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买什么文具,不要否定他的眼光。父母有参考权,没有选择权。
不然永远被别人指挥操控的孩子,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能干,缺少成功的体验,就缺少自信。
2、不要用评价干扰孩子
不管是过多的批评还是过多的夸赞,都是在干扰孩子的自我判断,在减少孩子自信的形成,而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觉得别人的评价很重要,自我感受不重要。一个自信的孩子,只要能相信自己的看法,能够坚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会忘记自己,看不清真正的自己。
当孩子受挫或失败时,不批评,不指责,不嘲讽,不打击,更不要表现紧张、惊慌失措地上前安慰,而是要表现得沉着冷静,陪他感受失望、打击,陪伴他重新尝试、挑战。
3、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孩子开窍,就是从不懂到懂事的过程,而懂事,就是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所有行为要自己承担后果的时候,孩子就会有分寸,就会自己想想可不可以做,无助地等着别人收拾自己的烂摊子。父母要让孩子学习面对不同程度行为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