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雨水管需要多少材料,做一个手提袋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这一课就是从复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开始,结合学生身边的一些常见的物体计算表面积,让学生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
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问题讨论
本案例反映出以下问题:
1、本节课是在刚学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学生对表面积计算还不太熟练,牵涉到用料面积计算时更是频频出错,教学后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达到复习的目的,反倒将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
2、备课中对学生的能力准备不足,教学两个班,但两个班级学生能力不同,特点不同,同一篇教案实际教学中得有所区别。5班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与任课老师互动不多,往往有课堂气氛不足的感觉,但长处是计算正确率高,独立分析解题能力强。而2班,长处是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爱发言,爱与老师互动,短板是计算能力弱,分析题意的能力更差。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我在上课过程中选择2班学生来进行教学,无疑是失策的。上课没多久,在填空练习阶段就暴露了问题,学生普遍计算速度慢,并频频出错,而这个过程在5班教学时是顺利的。
3、调整与改进:
(1)重新研读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或将这节复习课挪后,在学生将表面积和体积知识掌握牢固后再进行教学。
(2)备课时充分备学生,针对每个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对于3班擅长说而不擅长练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充分讨论,在共同计算的过程中达到练习的目的。比如最后独立完成的课本第12题,可以不做,把时间集中在探讨第18题上,这样不但体现了探究的精神,还能在合作中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比较,在三种不同方案结果的比较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让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知识需要灵活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