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分享or不分享?让孩子用自己的同情心决定

落户动态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但划线部分不无道理 分享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当今的大多数家庭都是4(祖父母)+2(父母)+1(孩子)的模式,孩子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更是难以自然而然的学会和别人去分享。所以究竟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分享、助人,确实是令很多家长都很烦恼的事儿

分享or不分享?让孩子用自己的同情心决定(图1)

但划线部分不无道理

分享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当今的大多数家庭都是4(祖父母)+2(父母)+1(孩子)的模式,孩子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更是难以自然而然的学会和别人去分享。所以究竟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分享、助人,确实是令很多家长都很烦恼的事儿。

在我们主动与他人分享、关爱他人的行为背后,有一种驱动力叫做同情。而大多数表现出自私、对他人漠不关心的孩子,往往就是因为缺乏同情心,所以无法体察他人的感受与情绪。

所以,想要正确培养孩子分享与助人的能力,从其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同情心开始培养,也是一个聪明的办法。今天的文章中,来自多伦多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就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同情心发展做了深入分析,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




从婴儿时期就存在的& 同情心&

& 同情&,是一种关心他人的情感,建立在对他人不幸处境和情绪状态的理解之上,往往伴随对他人的怜悯之心。

同情心不同于同理心,同理心更像是一种& 情绪传染&。如果别人的哭泣引起了你的哭泣,此时你体会到的就是同理心。你甚至可能因他人的苦难而不堪重负。

与同理心不同,同情心还意味着保持一定距离。因此,同情心不会令人不堪重负,而是让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s),例如提供帮助或分享。

名词解释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s)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我们从很早就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比方说婴儿会因为其他婴儿的哭声而做出痛苦的反应,这就是对他人表明关心的基本迹象,虽然对于婴儿而言,他们或许不能完全明白自我是与他人相分离的独立个体。所以,他们的哭声也许只是一种情绪的传染。

无论以哪种方式,这些都是我们表现关心的早期形式。在我们今后的日子里,这些将会进化成更为复杂的同情经历。儿童长大后不再像婴儿一样因为其他婴儿哭闹而哭闹,他们会开始思考如何减轻他人的痛苦。他们开始对他人的情况有了认知了解,使得同情的反应成为可能。

分享or不分享?让孩子用自己的同情心决定(图2)


孩子从很小就会分享和关心他人

受年龄影响的分享行为

同情心驱使着我们去帮助、分享,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种驱动力产生的作用仍有不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研究:

研究者为160名4-8岁的儿童每人发放6个对其有着同样吸引力的贴纸,然后向他们展示多张图片。图片中描述了几类对象,包括& 贫困&对象与& 非贫困对象&。& 贫困&对象的描述方式为& 她/他没有玩具&& 她/他很悲伤&。非贫困或中性对象的描述方式为,& 这个女孩/男孩现在四/八岁,就像你一样&。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手中任意数量的贴纸分享给图片中的这些假设的孩子。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发现,儿童更倾向于把更多的贴纸分享给贫困对象。同时我们也发现,八岁的孩子把平均70%的贴纸分享给贫困对象(把47%的贴纸分享给中性对象)。而四岁的孩子只会把45%的贴纸分享给贫困对象(把33%的贴纸分享给中性对象)。

8岁的孩子能够把自己2/3以上的贴纸都分享给贫困对象,而4岁的孩子却只把1/2的贴纸用来分享,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分享?不分享?孩子有自己的判断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关心他人以及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能够强化儿童助人和分享的行为,这些行为会依据条件而改变。

例如,根据上面研究显示,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会分享更多的贴纸给看起来有些可怜的同伴,甚至不惜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比起不考虑每个人的个人情况,单纯与同伴平分所拥有的贴纸,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分享or不分享?让孩子用自己的同情心决定(图3)


是什么让孩子愿意分享?

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儿童从幼年时期就有了情感共鸣,但是随着他们具备了& 观点采择能力&(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他们就会表现出更加深切的同情心。

观点采择能力意味着懂得其他人所拥有的欲望、知识和情感是从其自身角度出发,与自己的是不同的。打个比方,想要打棒球的孩子能够理解他的朋友有着不同的欲望——或许他想要去踢足球。明白当他的朋友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开心时,事实上他在掩盖自己的失望,因为他并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日礼物。

名词解释

观点采择能力(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

观点采择是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

在这方面,最近一项研究对12个国家在过去的四年期间进行的76项研究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研究总共考察了6432名2岁到12岁儿童,试图了解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与亲社会行为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发现,观点采择能力越强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就越多,比如安慰、帮助和分享等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2至5岁的学龄前儿童与6岁及以上的儿童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观点采择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也会变强。

当孩子越来越有能力使用语境信息,他们对于何时以及如何去帮助别人也变得更加有选择性。同样的:8岁的儿童会考虑到对方的信息并且在同情心的指引下做出更具选择性的决策。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引导孩子对他人产生同情心、进而主动与他人分享、关心他人呢?

根据发展性研究,我们能够帮助幼儿增强同情心的方法之一就是所谓的归纳推理法。归纳推理法也就是家长和教师强调儿童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分享or不分享?让孩子用自己的同情心决定(图4)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例如,当发现孩子从伙伴那里抢走玩具时,家长或老师可以这样问孩子,& 如果你的伙伴从你这里抢走玩具的话,你是什么感觉呢?&

如果孩子能够从他人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ta也会做出更多帮助和关心他人的行为。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作& 换位思考&,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反省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进而产生同情心。此外,与孩子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时时与ta交谈,帮ta了解别人的需求、感觉和欲望,这样也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同情心。

总之,同情、关心他人的能力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孩子本身并非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是需要我们正确的加以引导与培养,帮助孩子更好的将它们表达出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