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和珅虽是大贪官,却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如今我们仍是受益者

落户动态
  • 2025-09-05
  • 浏览

摘要:一部奇书能让皇帝胆寒,却被天下第一贪官偷偷庇护,听起来像话本里编的,可偏偏是真的。我们总爱拿“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调侃他贪得无厌,可谁又想到,正是这个名声烂到街头巷尾的人物,居然在暗地里救下了《红楼梦...

一部奇书能让皇帝胆寒,却被天下第一贪官偷偷庇护,听起来像话本里编的,可偏偏是真的。我们总爱拿“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调侃他贪得无厌,可谁又想到,正是这个名声烂到街头巷尾的人物,居然在暗地里救下了《红楼梦》?他图什么呢?命都敢豁出去,为一本书?

说起和珅,小时候我第一次听大人讲他的故事,还以为他天生就是命中带财的贵公子,哪知人家其实童年过得一地鸡毛。母亲难产早早离世,父亲也没活多大就撒手人寰。那时候比起后来的荣华,和珅连口饱饭都难求。家里只剩两个毛头小子,一个老仆人搓着手,一边护着哥弟俩咬牙撑日子。这种景况下,不自苦才怪。可奇怪的是,这和大人日后滴溜溜油滑的样子,一点也不矛盾——命里最懂人情冷暖的,往往就是那个最早领教世态炎凉的。

没什么底子撑腰,和珅在“穷人家孩子早当家”这条路上走得格外决绝。读书如命,汉文、满文、蒙古话、藏文字,捡着学——大概是想,万一哪天撞了好运,能多混个出路。结果,二十岁那年,他会试没捞上功名,文章倒被主考捧去给皇帝开了眼。乾隆这么一个热衷搞诗社、写大字、争风头的主儿,遇到和珅这种能写、能说、还能察言观色的年轻人,自然“龙颜大悦”,一拍脑门,给提拔了。说到底,和珅上位,不仅是命好,还真是能耐摆在那儿。

乾隆年间,皇上爱才如命,和珅半年爬一级上海落户转社保,undefined,谁也追不上。有人说,他是百年一遇的官场钻营好手;可仔细想想,没有那股子能屈能伸的劲儿,也很难在那个险恶宦海里混出来。一回,乾隆江南微服私访,问田间老农年成。老农只是一声叹气,乾隆心里咯噔一下。等他回京找和珅商量,和大人一通锦囊妙计,减税放粮,招呼百姓暖心。乾隆龙颜一笑,心里八成打定:这官儿,稳。

但你说,像和珅这样的人,怎么会一头扎进《红楼梦》的风波?这就得说说那会儿的文运了。曹雪芹老爷子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官宦世家变破落户,整天窝在北京西郊一斗屋写书。日子穷得掉渣,写出来的东西却句句锥心。谁看不懂《红楼梦》,就白活一遭这话,不是没道理。可惜老曹舍不得见天光,写书用的是手抄本,东家传西家,流遍文人圈,却不敢真拿出来晒。

那年月文字狱盛得厉害,哪怕是诗里一个昏字,都能叫人脑袋搬家。你说书里写个王朝官场黑暗、家族undefined兴衰,还描摹自由恋爱,不被盯上都怪了。有心人果然告了密,朝廷立马发火,要查禁这“祸国殃民”的东西。和珅这个时候被皇帝点上线:你给我查清楚,这书要是敢“指桑骂槐”,连根拔起。

换成一般人,这会儿八成老老实实大张旗鼓搜书,巴结圣上。可和珅偏是自己先扣下几本,翻了翻,越看越上瘾。他怕不是那个岁月里少见的高级“红楼迷”了——一边执行命令,一边却琢磨着,“这要是烧了,文脉断半截,就可惜了。”

于是,他跟乾隆撒了个巧妙的谎。收集到的问题书卷里挑软的给皇帝看,把“危险”文学藏在底下。见天子诧异,他又劝,不如改一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安了天下,也能保下一部好书。乾隆虽居高位,心里还真有点儿欣赏“文人才子”这套,不情不愿批了字:行,就让和珅操刀整顿。

你看,这里头的门道就出来了。和珅找来一帮文士小心打磨,敏感的改一改,看似规矩点,实则尽量保留精髓。他还放出风头说“全烧干净了”,对外紧,对内鬆。一边继续拜托可靠的抄书文人保存真本,一边朝廷那边敷衍得妥妥贴贴。保住《红楼梦》,表面上活得圆滑,实则里子真有点文化气节。这不是大人物家的宅斗,也不是文人清谈,倒像极了那个时代官场与书香、狡黠与真心的拉锯战。

书没烧,那就留着。和珅悄悄鼓励至交继续小范围传抄,说白了就是“只要别太招摇,家里爱看咱都拦不住”。这书混到民间,开成了口碑发酵的奇观。文人们私下聚会,茶里香着诗稿,研究宝玉黛玉的悲欢。更有戏班、画馆、评书艺人,把书里的故事改编,让“大观园”热闹到绣匠绢布、说书人茶馆都开始“红楼梦”专场。

偶尔还有人较劲,比如有官员看不惯,说小年轻看了书就放浪形骸,要彻查。《红楼梦》要真毁了,不光少了本小说,连那点儿敢冷眼看权贵的气节劲儿,都要断了。可和珅稳得像猫,照样找机会给皇帝和臣子“看过了、改干净了、没事儿”,把整桩事消弭于无形。讽刺不?他一个被骂成集天下污名于一身的权臣,却反而在保护最尖锐的批判。

有人说他为的是结交士林,双赢罢了;有人说哪有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不过是给自己混世留条后路。我觉得两说都像,但又不完全是。有时候你看得见世故和投机,也能瞧着书香和真性情——谁说朝堂之上就没有真文人?谁又真知道一个人心里那团火,到底烧的是名利,还是忧世?

其实,这段故事没个完结。和珅最后跌倒,世界变天,嘉庆收拾完人,书还在坊间流。老百姓照念《红楼梦》,文人照嗑红学,人间反倒多了一层遗憾——假如当年和珅真没护过这书,咱们今天指不定少了多少凭空的感慨。

你说奇不奇,乱世里最风声鹤唳的东西,竟然是靠最不靠谱的人庇佑下来?或许人性本没有那么简明黑白,大贪官、好官员、痴文人,都是一颗棋里的不同步点。我们能记住《红楼梦》,也许该多记住一点:命运有时候要靠拐弯抹角的机缘才能流芳百世,伟大的小说也是如此。至于和珅那颗在风云变幻间狂跳的心,他为谁做了这一切,我们已无从得知。你说,他夜里翻读抄本时,会不会偶尔生出一丝清冷的愁,也像贾府里那些“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