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万粉的UP主,终于拿到上海户口了!
”
刷到这条消息时,不少正在上海漂着的年轻人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拍视频也能落户?
真的假的?
真的。
杨浦区人才窗口的小姐姐亲口盖章:马浩宁,B站百大,全网喊他“小潮院长”,成了“沪九条”里第一个吃螃蟹的内容创作者。
没有海归光环,没有大厂title,就靠一支相机、几个脑洞,把户口迁进了寸土寸金的上海。
五年前,他拖着行李箱在杨浦租了个老破小,月租四千,楼道里还飘着油烟味。
现在?
同一栋楼的邻居换成了剪辑师、美术、策划,七个人,七个百万粉账号,整层办公室房租打了对折——杨浦区给的文创补贴直接抵掉一半。
茶水间贴着告示:咖啡机坏了别找物业,找“小潮team”行政,小姑娘三分钟能给你换台新的,顺手还能剪个vlog。
听起来像爽文,但细节才扎心。
落户那天,他拍了个vlog,镜头扫过窗口那沓材料:学历认证、完税证明、作品影响力报告……弹幕飘过一句“UP主也要交社保啊”,点赞瞬间破万。
谁说自由职业不用讲规矩?
上海把规矩写明白了:只要作品够硬、纳税够稳,就给户口,给场地,给真金白银。
有人酸:不就是拍搞笑视频吗,凭啥?
行,把数据甩出来。
去年“小潮team”和“青春上海”合作的《青春会客厅》,单条播放三千万,带动线下打卡人数涨了三倍;前阵子的上海国际数字文化节,他们摆了个“像素上海”互动装置,排队两小时,大爷大妈举着手机拍小孙子在屏幕里“跳黄浦江”,笑得比孩子还开心。
文化局领导现场拍板:明年展位翻倍,预算另算。
最绝的是杨浦区的“一条龙”。
政策刚出,B站就拉了个群,人社局、税务局、银行、房东全在里头,头像一水儿的官方蓝V。
马浩宁在群里问“落户要租房备案吗”,五分钟窗口回复“已帮你预约明天上午十点,带身份证就行”。
第二天vlog里,他举着户口本在杨浦滨江转圈,背后夕阳把江面染成橘子汽水色,弹幕刷屏:原来努力和户口之间,真的只差一个懂你的城市。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冲上海。
有人私信问他:“普通人没团队没流量,怎么办?
”他回得直白:“先攒作品,再攒社保,攒够三年,杨浦区房租补贴还能再领一年。
”听起来像鸡汤?
隔壁做手工的UP主“阿怪”就是例子,粉丝三十万,去年拿到区里文创基金十万块,现在工作室从松江搬到杨浦,楼下就是B站大楼,天天蹭电梯遇到敖厂长。
说到底,上海这波操作,抢的不是人,是时间。
当别的城市还在纠结“短视频算不算文化行业”,杨浦区已经把剪辑师、编剧、运营写进了紧缺人才目录。
马浩宁的落户,不过是给所有熬夜剪片的人递了颗定心丸:拍视频不是不务正业,是正经职业,能落户,能贷款,能让孩子上公办幼儿园。
最后说个彩蛋。
落户手续办完那天,他在杨浦滨江拍了个延时,从日落拍到华灯初上,视频结尾打了一行字:“上海,以后请多关照。
”评论区最高赞是:“哥,下次拍个‘如何零粉丝起步’教程吧,我也想在这座城市有姓名。
”
别急,听说已经在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