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回忆潍县首富最早落户的地方----丁家老过道!

常见问题
  • 2025-08-17
  • 浏览

摘要:老潍坊人几乎没人不晓得“丁家老过道” 潍县首富丁氏的先人最早落户的地方 潍县早期的民族铸造工业发源于此 潍县最早的发电厂建在这里 潍坊第一家运输公司发源于此 民国年间一批本土工业精英居住在这里 在向...

老潍坊人几乎没人不晓得“丁家老过道”

潍县首富丁氏的先人最早落户的地方

潍县早期的民族铸造工业发源于此

潍县最早的发电厂建在这里

潍坊第一家运输公司发源于此

民国年间一批本土工业精英居住在这里

代办留学生上海落户,undefined在向阳小区初建时,还发现了龙山文化的黑陶……

从向阳路东望丁家老过道

据《潍城地名志》载:“丁家老过道,和平路至南关大街,全长230米,宽1米(东头宽5米)。因过道中丁姓居多,故名。”这是一条很窄的过道,最窄处只有一米宽。潍县丁氏属于首屈一指的世家望族,号称“丁半城”。自海州迁潍600余载,繁衍生息,长盛不衰。然而,在潍县城里竟然没有一条以丁家姓氏为名的街道。出安定门(南门),在南关大街中段以东,却有一条以丁氏命名的丁家老过道。里面住着几十户丁姓人家,解放前后有丁开和、丁开启、丁开智、丁开润、丁开明、丁开惠等在此居住,他们都是丁氏望族的后裔。逢年,十笏园主人丁叔言派觅汉抬食盒来南关祭祖,南关的族人则要到城里丁叔言家拜年。丁叔言出葬时,族人们披麻戴孝前去送葬。城里城外的丁氏们一直维系着家族关系。

丁家老过道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是南关最早的一条街巷,所以称其为“老”。从地势上看,老过道位于南关大街最高处,这样为了抵御水灾。老过道中段又分出南北两条小巷,往北一条叫后伙巷,该巷九个弯,号称南关的九曲巷;两个出口,一是通南关大街,一是通月河崖。往南一条叫厦檐屋过道,也是两个出口,分别通南关大街与大马路。当初曾因巷首建有一座带有厦檐的门房而名。

“过道”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连接各个院子的走道”,这说明“过道”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作为一户大宅中各小院相互的通道。据史料记载,潍县丁氏原住海州(今连云港市)城南门外,始祖丁山因多年“输赋潍阳”,所以在迁徙潍县后,也“卜居潍城南门外”,他的四个曾孙为:纪、伦、琰、雄,被称作老四支。后来各支繁衍生息,发家者多数迁到城内,也有的迁到郊区,留在南关的形成了各支杂居的局面。由于是一个祖宗,丁氏各家相敬如宾,遇事大家鼎力相助。特别遇到危难大事或外姓人的欺负时,会一拥而上,形成了俚语“南关丁,一窝蜂,不用搬,来了兵!”相传清代咸丰年间捻军进犯时,在攻克西关后,又犯南关,但南关的老婆孩子齐上阵,居高临下,吼声如雷,驱走捻军。县令方感悟“不用搬,来了兵!”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清政府同年宣布潍县开埠,经济迅速崛起。丁家老过道因直通大马路,临近火车站,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外埠投资者纷纷落户于此。老过道往东延长至大马路,宽度扩大的5米,可通行汽车。1915年河北省交河一批精英来潍投资建厂,分别建成了同盛铁厂、晋鲁铁厂、德盛泰铁厂、东安铁厂、福华铁厂等,为潍县undefined机械、纺织、烤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0年,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家滕虎忱组建华丰铁厂(1934年更名华丰机器厂),生产的织布机、弹花机、水车的铸件全部由这些铁厂提供;1931年滕虎忱购得一台英国产的柴油机做样机,老过道诸铁厂的工人帮助仿制出铸件,后经加工成功试制出江北第一台15千瓦(11马力)柴油机,为今天“动力之城”的创建做了铺垫。坊子煤矿、廿里堡烤烟厂的铁制用件,基本由这几家铁厂提供。在老过道东首路北是同信染厂(后合入信丰染厂),还有一家榨油厂,院内种着几棵参天白杨。

老电厂建筑遗址

1927年,泰安人石连信一家七口逃荒来到了潍县,住在了丁家老过道东头,他们一家在车站上以肩挑的方式搞运输货物。后来经过他的努力,成立了潍县第一家运输公司,发展到用多辆马车来搞运输。1918年日照人马惠阶在坊子成立了“坊子电灯公司”;1923年又在丁家老过道内的后伙巷建“坊潍电灯公司”,职工18人,用一台75千瓦发电机组发电,供城内照明。这是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从此,潍县人进入了“电”的时代。南关很多菜农当上第一代电业工人,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934年,潍县的几位民族工商业者,在丁家老过道东首路北建起了五排五十间私人住宅,俗称“北大门”,也叫“新房子”。大门建有门楼,五层台阶,分六个院落,东西各三院,中间院落无南屋;房屋是砖瓦木质结构,内外全部青砖铺地,各院内设有地窖、手压水井、渗井、厕所。户主有华丰机器厂厂长滕虎忱、华丰二厂厂长李占元、惠东大药房东关支店经理韩炳南等。“七七事变”后,日寇强行占领“北大门”,成为日寇的“慰安所”(妓女院),门前挂牌上写着“御料理金海馆”六字。日寇骑着大洋马在老过道内橫冲直闯,吓得老百姓不敢出门。老过道记录着日寇铁蹄践踏中国的历史。日寇投降后,一部分铸造厂的河北人租住到“北大门”内,故有顺口溜道:“老过道,北大门,里面住着河北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北大门”成了集体食堂,大家度过了那段吃“大锅饭”的日子。现在这里是一幢铸锅厂的宿舍楼。

1992年旧城改造,南关一带的棚户区变成了高楼迭起的向阳小区。这条沉淀着几百年沧桑的老过道,在原址上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丁家老过道贯穿和平路与向阳路,路傍几十家店铺鳞次,平日车水马龙。潍坊小商品城的建立,吸引了全国的客商,他们侨居在老过道附近,丁家老过道的居民与他们和谐相处在同一蓝天下。1993年老过道“小李烧烤”、“张记烧烤”、“西关烧烤”等等相继开张,成为一条著名的烧烤一条街。

1937年7月3日居住在丁家老过道的华丰二厂长李占元儿子结婚时与滕虎忱一家合影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