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感情不和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夫妻之间闹离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种冲突。而要跟她说清楚是父母之间有了问题,跟他本人没关系。孩子跟妈妈说爸爸,妈妈要多讲爸爸的好话,这样孩子的心里才踏实。单亲的孩子要多使用,不要觉得他们可怜,就产生一种负疚感,这样对孩子心理不好。近期,一位妈妈向我倾诉:12岁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听她说话了,多说一两句就嫌唠叨,更过分的是孩子还在房间门口贴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请尊重我” 几个字。以前听话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像个小刺猬 ,就是不服管 ,就是不听话 。即将小升初了,上课被老师投诉自己干自己的,在家写作业开小差,一说她,还处处觉得自己很有理,处处对着干。现在,妈妈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说话了,一不小心家里就会变成战场……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目前孩子正处于成长中的特殊时期——青春期。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在欣喜他们“长大”的同时,在沟通方面的烦恼也好像一夜之间从天而降! &越来越多的父母觉得跟孩子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么是父母苦口婆心,孩子无动于衷;要么是父母还没开口,孩子就已经嫌烦了,犟嘴、发脾气…… &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父母说,孩子不听” 成了摆在广大家长面前切切实实的问题!家长如何做到和青春期的孩子不仅“沟”还“通”,首先我们得了解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展特征 。如果家长足够了解孩子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征,那么在和孩子沟通时也将会作出积极的调整。 &青春期孩子叛逆?都是“多巴胺”惹的祸 &首先,我们得从脑科学的维度来了解 青春期的孩子大脑的变化。 “青春期叛逆”是人类的共性,它不仅牢牢扎根在大脑中,而且深入我们的DNA。 &大脑是神经元的集合,神经元通过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进行彼此间的沟通。青春期时,人的大脑中运用多巴胺的神经回路异常活跃与敏感,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它能够产生追求回报的驱动力。 多巴胺水平的升高会让青少年感到自己在活着,也会让他们只专注于积极的回报,而不去注意或不重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不利。也就是说孩子会比较追求注重“自我存在感”。 &那么这种由多巴胺上升所导致的孩子会比较注重 “自我存在感” 的 表现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冲动,他们会不经周密思考就采取行动。 换句话说就是,一时兴起的某个想法会让少年们片刻不停地采取行动。 &第二,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瘾君子”。 所有具有成瘾性的行为都与多巴胺的释放有关。青少年们不仅喜欢新鲜的尝试,而且对事物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多巴胺反应。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青春期的孩子会如此沉迷漫画、小说、网络游戏甚至抽烟等。 &第三,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形成 “超理性”(hyperrationality)思维 。“超理性”(hyperrationality)思维 指的是青少年的思维非常刻板而实际,看不到大局,只关注某种状况的具体事实,却遗漏那些事实发生的背景或环境。 &我以前接触到一个青春期孩子,因为视力问题,妈妈坚持让他佩戴纠正眼镜,而孩子觉得眼镜戴起来不美观且不舒服,因此一直消极抵抗,为这事母子俩摩擦不断。 &像赌徒一般的多巴胺使得青春期的孩子眼里没有未来,只重视当下自己的事实与感受,不舒服的感觉就需要释放,对父母的期待就是他们应该理解。而这时,一些父母因为不懂孩子,往往会去批评、讽刺、指责甚至侮辱孩子,各种的不接纳。甚至,一些父母会表现出负面情绪,而孩子便更加消极、更加敌对,直到倾己所有。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青春期家长和孩子只“沟”不“通”,光指责孩子不听话是徒劳的。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可以借鉴以下三种方法: &1. 接纳孩子,做孩子最好的“陪练”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需要了解孩子青春期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特征,同时接纳孩子的成长变化。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而言,如果父母想要给予孩子支持与引导,需要父母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充当孩子的陪练。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11岁妈妈,她与孩子在沟通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孩子消极抵抗,处处和她对着干。如果这位妈妈能明白,孩子跟自己对抗的实质,其实是孩子与自己对抗的一种外在表现。孩子还没有能力驾驭自己的内在对抗,而内在的能量又需要释放,于是就需要找一个“对手”,而父母是孩子身边最近的人,那么父母就成了孩子们的“对手”、“陪练”。 &父母充当孩子的“陪练”得是有觉知的,而不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去参加比赛的“运动员”, 切忌用力过猛,别把孩子当成了真正的“对手”。 如果把自己真当成了孩子的“对手”, 总想把孩子打败,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你被孩子打败。
近期,一位妈妈向我倾诉:12岁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听她说话了,多说一两句就嫌唠叨,更过分的是孩子还在房间门口贴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请尊重我” 几个字。以前听话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像个小刺猬 ,就是不服管 ,就是不听话 。即将小升初了,上课被老师投诉自己干自己的,在家写作业开小差,一说她,还处处觉得自己很有理,处处对着干。现在,妈妈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说话了,一不小心家里就会变成战场……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目前孩子正处于成长中的特殊时期——青春期。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在欣喜他们“长大”的同时,在沟通方面的烦恼也好像一夜之间从天而降! &越来越多的父母觉得跟孩子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么是父母苦口婆心,孩子无动于衷;要么是父母还没开口,孩子就已经嫌烦了,犟嘴、发脾气…… &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父母说,孩子不听” 成了摆在广大家长面前切切实实的问题!家长如何做到和青春期的孩子不仅“沟”还“通”,首先我们得了解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展特征 。如果家长足够了解孩子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征,那么在和孩子沟通时也将会作出积极的调整。 &青春期孩子叛逆?都是“多巴胺”惹的祸 &首先,我们得从脑科学的维度来了解 青春期的孩子大脑的变化。 “青春期叛逆”是人类的共性,它不仅牢牢扎根在大脑中,而且深入我们的DNA。 &大脑是神经元的集合,神经元通过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进行彼此间的沟通。青春期时,人的大脑中运用多巴胺的神经回路异常活跃与敏感,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它能够产生追求回报的驱动力。 多巴胺水平的升高会让青少年感到自己在活着,也会让他们只专注于积极的回报,而不去注意或不重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不利。也就是说孩子会比较追求注重“自我存在感”。 &那么这种由多巴胺上升所导致的孩子会比较注重 “自我存在感” 的 表现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冲动,他们会不经周密思考就采取行动。 换句话说就是,一时兴起的某个想法会让少年们片刻不停地采取行动。 &第二,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瘾君子”。 所有具有成瘾性的行为都与多巴胺的释放有关。青少年们不仅喜欢新鲜的尝试,而且对事物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多巴胺反应。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青春期的孩子会如此沉迷漫画、小说、网络游戏甚至抽烟等。 &第三,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形成 “超理性”(hyperrationality)思维 。“超理性”(hyperrationality)思维 指的是青少年的思维非常刻板而实际,看不到大局,只关注某种状况的具体事实,却遗漏那些事实发生的背景或环境。 &我以前接触到一个青春期孩子,因为视力问题,妈妈坚持让他佩戴纠正眼镜,而孩子觉得眼镜戴起来不美观且不舒服,因此一直消极抵抗,为这事母子俩摩擦不断。 &像赌徒一般的多巴胺使得青春期的孩子眼里没有未来,只重视当下自己的事实与感受,不舒服的感觉就需要释放,对父母的期待就是他们应该理解。而这时,一些父母因为不懂孩子,往往会去批评、讽刺、指责甚至侮辱孩子,各种的不接纳。甚至,一些父母会表现出负面情绪,而孩子便更加消极、更加敌对,直到倾己所有。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青春期家长和孩子只“沟”不“通”,光指责孩子不听话是徒劳的。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可以借鉴以下三种方法: &1. 接纳孩子,做孩子最好的“陪练”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需要了解孩子青春期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特征,同时接纳孩子的成长变化。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而言,如果父母想要给予孩子支持与引导,需要父母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充当孩子的陪练。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11岁妈妈,她与孩子在沟通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孩子消极抵抗,处处和她对着干。如果这位妈妈能明白,孩子跟自己对抗的实质,其实是孩子与自己对抗的一种外在表现。孩子还没有能力驾驭自己的内在对抗,而内在的能量又需要释放,于是就需要找一个“对手”,而父母是孩子身边最近的人,那么父母就成了孩子们的“对手”、“陪练”。 &父母充当孩子的“陪练”得是有觉知的,而不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去参加比赛的“运动员”, 切忌用力过猛,别把孩子当成了真正的“对手”。 如果把自己真当成了孩子的“对手”, 总想把孩子打败,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你被孩子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