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烟台海阳市取水崖村的一家乡村小店里,上世纪供销社风格的陈设透着质朴,而更令人驻足的,是天花板上星罗棋布的燕子窝——65岁的店主王海山与它们,已相伴了三十多年。
1993年时,王海山接手这家店,如今算下来,已有50窝燕子相继在此“安家落户”。“燕子是益鸟,农村人都稀罕。”他笑着说,店里虽有两个门,燕子却认准了正门出入,从不走后门。每天清晨,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成了天然闹钟,准时唤醒他和老伴,仿佛在催促“该开门让我们出去觅食啦”;到了夜晚关门前,所有燕子又会如约归巢,从不耽误。
燕子栖息难免有粪便落下,王海山早有准备:在每个燕窝下方的地面铺张纸壳,偶尔清理一番便干净整洁,他从不觉得是负担。
采访当天,一个燕窝突然塌落了一部分,两只小燕子跟着掉了下来。王海山赶紧上前查看,和老伴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将幼鸟送回巢中。大约二十分钟后,见受惊的小燕子探出头来,开始接受大燕子喂食,老两口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店里的燕子有两个品种,都通灵性,它们不是过客,更像是家里人。”王海山说,即便有些燕窝空了许久,这扇门也永远为它们敞开着,“就等它们回来,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三十载寒来暑往,清晨被鸟鸣唤醒,入夜看燕群归巢,这扇敞开的门,默默见证着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温情。
(大众新闻记者 陆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