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想必您已经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刷屏了。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好的电影是一面镜子,映射着对生活的体验、叙述和反思。对于教育者来说,这部电影究竟蕴含着哪些隐喻?对父母和教师而言,我们又能从哪吒的故事中学到什么?观影后,杭州天杭实验学校教师郑英以“文本分析”般的精细态度,写下了这篇观后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是一部笑点、泪点、燃点相交织却丝毫不违和不突兀的影片,片中的哪吒不再是我们脑海里正义凛然的小英雄模样,而是颠覆性出场:
大大的豁牙、浓重的黑眼圈、颓丧的表情、“手插口袋,谁也不爱”的厌世脸、时不时来个恶作剧的狡黠之笑……这样的模样,无缝对接了熊孩子的人设。
果真,他这次的出场,没有闹海,只有闹心。好在因为种种,最后他实现了逆风翻盘,涅槃重生。他的成长之路,给了世人诸多启迪,尤其对于教育。
许多不在乎,其实是最后的尊严守护
哪吒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懒懒的,拽拽的,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其实他清醒得很,也敏感得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付出或是努力往往会被他人否定甚至嘲讽,索性以一副无所谓的姿态给自己构筑一道防护墙——不是我要不到,是我自己不要——为自己守护最后一点尊严。
这道防护墙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也无形中阻隔了他与他人交往的通道,所以哪吒是孤独的。
他渴望被尊重、被认同、被接纳,可惜屡屡求而不得。他自编打油诗“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强装快乐,是否真的自在快乐,只有他自己清楚。
他的不在乎,不过是一种掩饰和自我保护,背后是深深的无助和孤独。有一个细节,哪吒喜欢双手插兜。手本是身体中最灵活的部分,能传递各种信息,将一双传递信息的手插兜里藏起来,比较隐蔽的原因是为了不让对方看破自己的内心,实质上是一种警惕和自我保护。不在乎,是最后防御和保护机制。
此前,他也尝试过改变,只是在别人眼里,这种改变太小了以致肉眼无法发觉,或是因为先前的成见而被曲解。
当哪吒真以为自己是灵珠投胎,负有神圣使命,要救天下于水火,便跟着太乙真人认认真真练习法术,期待一日能降妖除魔。后来他也果真救了小女孩,但世人给予他的不是拥抱的双手,而是棍棒和拳头。
人的颓废和放弃,都是从失望开始的。在付出真诚和汗水后,始终看不到与之相称的结果,便容易使人怀疑付出和收获的关系,进而怀疑自己不可能,最后发现“果真”不可能,于是开始假装不在乎。
现实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哪吒”,他们也曾像哪吒一样努力过,但最后丢盔弃甲,用痞气和冷漠来伪装强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