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里,威廉·菲兹西蒙斯亲手为哈佛大学挑选每一个本科生。可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的是,当年他试图敲开哈佛大门的第一个回应,是一句响亮的& 不可能&。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哈佛还被认为是一所& 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的大学。没有人相信穷人家出身的威廉能够上哈佛,连他的老师都拒绝为他写推荐信,并极力劝道:& 那地方不属于我们,你不可能融入哈佛的。&
然而他们没有料想到的是,威廉不仅进了哈佛,还留在哈佛,成为招生& 最高长官&,并最终改变了哈佛招生录取的面貌,让这所名校从那些不起眼角落里,接纳了更多像他一样被认为& 不可能&的人。
如今,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已经可以骄傲地在公文中写道: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机遇为特色。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老校长盛赞为& 大学的良心&。
每年,在超过2000份寄往世界各地的录取通知书上,威廉会一份一份地署上自己的名字,并在其后亲笔写道:& 希望你成为我们的一员(Hope&
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上哈佛?
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很多人都想要认识威廉。人们用不同措辞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作为哈佛招生录取的最高把关人,你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威廉虽然已经68岁了,但热爱跑马拉松的他有着魁梧的身材,总爱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把金色的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他走到家长中间,看着那些期待的眼睛说:& 对不起,其实我们并没有公式化的规则。能够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的人,就是我想要的人。&
考过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相当于美国的& 高考&),提交申请资料,就可以成为入学申请者。所有申请者资料都要严格按照哈佛大学对于本科生的录取规则进行审查,每一份资料会被分工不同的4个人仔细研读。然后,包括威廉在内的5人评审小组会召开讨论会,每个申请者至少讨论一小时。他们常常在玻璃房间的会议室里,指着投影在幕墙上的申请资料,一直讨论到深夜一点。最后,由评审小组全体投票决定。
&
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
录取流程没有例外。不过威廉也承认,如果校友子女申请,他们会& 多看一眼&。但是他们所做的,也仅仅只有& 多看一眼&而已。
& 你所获得的学术成绩很重要,但是我们也会考虑很多其他指标——社区参与、领导能力、工作经验等。&威廉说,& 我最期待的是打开每个人的申请文件夹,看到一个个人生故事,它们是如此真实,没有人可以伪造。&
事实上,威廉本人深刻地影响着哈佛的录取。在他的推动下,年收入低于6.5万美元的家庭完全不必缴纳费用。哈佛招生时执行的原则是,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还是急需帮助的穷人,学校只考虑申请者本身素质,不对经济状况予以考虑。
在过去的40年,这位录取官推动了一场哈佛的& 革命&:这个曾经几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现在有一半的女生,校园里不同肤色的人也多了起来;大力度的奖助学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有效抹平了学生在入学前的差异,让大家站在同样的起跑线冲向未来。
对于那些绞尽脑汁吸引录取官注意的学生,威廉建议道:& 你不需要去哥斯达黎加,你也不需要去国外做什么轰动的事情,如果去麦当劳打工可以融入社会,这也是个好主意。&
在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当一个骄傲的母亲在威廉面前夸夸其谈,称赞自己的儿子& 非常积极进取、勤奋好学、有真正的学者风范&时,这位高个子男人只是弯下身,认真地问躲在母亲背后沉默的孩子:& 你平时喜欢玩什么?&
撼动美国高校录取制度的变革
从1972年开始,威廉正式进入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并于1974年开始担任招生负责人。1986年,威廉升任招生办公室主任,兼管奖、助学金事宜。这是一个显赫的职位,人们用等同于哈佛法学院、医学院院长的头衔来称呼他。威廉终于有机会开始推进自己筹划已久的改革——中止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制度。
用哈佛前校长德里克·伯克的话来说,这项制度& 让占优势的人占尽了便宜&。它大大增加了富裕学生的录取机会,是富裕家庭通往名校的& 便捷门&。
威廉决定要关上这扇门。
然而说服人们废除这项已实行数十年的制度十分困难。直到2006年,伯克校长才终于宣布,哈佛愿做全美第一个彻底取消该制度的大学:& 总要有人先出头。不管前面多少危机,我们都要迎难而上。&
这一决定震惊了美国教育界。斯坦福大学形容其为& 大胆的壮举&,麻省理工学院招生主任得知后惊呼& 哇,太棒了&,而美国游说机构& 教育管理&的执行理事说:& 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听到时我眼里含着泪水,几乎要哭出来了。&
威廉极力呼吁其他大学也参与进来,结束这种并不能让人人平等受益的制度。可是,跟随其后做出这项& 勇敢的决定&的,却只有普林斯顿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大部分名校的回应是:哈佛很勇敢,至于我们,还要多方面谨慎决断。
在艰难中坚持了5年后,哈佛大学于去年宣布,恢复提前录取制度。但正如美联社的评论,威廉主导的这项改革& 撼动了美国高校录取制度&,从而让更多人有机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打破特权的同时,威廉在任的第二把火,是建立起更为有力的、覆盖面更广的奖、助学金制度,给予贫困家庭更多补助,并每年指派40多名录取官,飞往美国乃至世界各地,让那些受困于& 不可能&的年轻人——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牧羊人的女儿,到缅因州卖龙虾的老板之子,甚或是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民——意识到自己有机会改变人生。
威廉不仅认识每一个由他录取的学生,还在默默关注着他们。这个当年被同学偷看衣服牌子的校友,为他的学弟学妹们设立了一项& 秘密基金&。
这像是一个神秘组织,由威廉所指定的助学金工作人员秘密操作。他们有一份保密名单,上面是家境贫寒学生的通讯方式。当这些学生遇到说不出口的窘迫时,威廉的秘密组织就会出动,给他们寄去礼物——一张校园新年音乐会的门票、一张突发急病需要的支票、一套面试需要穿着的正装、一件冬天保暖的外套,甚至是一张回家的机票……
一切都是秘密的,没有人公开发送名单,不涉及自尊问题,这就是从不露面的威廉,送给每个哈佛贫困生的礼物。
& 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界的良心&
每年,在超过2000份寄往世界各地的录取通知书上,威廉会一份一份地署上自己的名字,并在其后亲笔写道:& 希望你成为我们的一员(Hope you’ll join us)。&
&
每到3月底,整个哈佛招生办公室就会全员出动,从扎着领结的招生负责人,到穿着运动T恤的学生志愿者,大家排成长队,接力将一箱箱的录取答复邮件从办公室搬运到邮寄卡车上。
这是招生办公室的传统。威廉给这项声势浩大的体力活儿取名叫& 爱的负荷&。虽然网络时代录取工作只需要鼠标点击& 发送&键,但威廉坚持延续这项搬运传统,让每个参与录取招生的工作人员,都亲手掂量一下手中沉甸甸的信件——因为在邮件的另一端,数万名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正在期待着这则庄重的回复。
哈佛招生办公室的传统& 爱的负荷&
& 回顾这么多年来哈佛的改变,景象实在令人振奋——这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少数族裔学生,以及原本人生轨迹在另一端的人们。&威廉说,& 能够在过去几十年参与到这场录取改革,把更多的人拉入可以实现梦想的行列,我感到很荣幸。&
如今哈佛的定义,也早已跟小威廉在百科全书中看到的不同了。哈佛大学官方招生网站写道:& 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她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革。现在,她的学生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她的研究机构拥有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她所提供的全面奖助学金制度可以让每个人享受这些优势,体验更好的本科生活。&
& 威廉改变了人们对哈佛的看法。&前校长伯克这样评价威廉,& 对于哈佛,人们有种印象,这里是所精英大学,到处都是来自富人家、上得起预备学校的书呆子。但威廉却成功地打破了这一禁锢,让你发现这么牢不可破的制度下,还有人能顶着重重压力,生生闯出一条路。&&
美国媒体也评论说,& 威廉重新定义了哈佛大学&,这位被前校长称为& 哈佛大学的良心&的人,同时也是& 整个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界的良心&。&
&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