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明确物权。分享之前先强调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主,任何人想要分享孩子的东西,要先得到孩子的同意,千万不能强求,家长更不能自己做主把孩子的物品送给别人。
第二步,掌握技巧,别绑架。“你是姐姐,就应该让着点”“你那么多呢,别那么小气”类似的道德绑架都不是好的理由,孩子表面答应,内心也不爽,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去分享,还是要讲实际好处的,“你分享给朋友,好朋友也会把他的玩具分享给你呀”还有就是教会小朋友“轮流玩”,外出的时候多带一些玩具和小朋友交换。
。第三步,多耐心,做榜样。不爱分享其实是孩子认识物权和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阶段而已,并不完全是坏事,不必太过纠结,家长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让孩子学习如何正确的待人接物,当宝宝做到分享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表扬哦。1. 孩子开始有物权意识
当孩子有了你我他的概念,就标志着孩子物权意识的萌芽,这个一般发生在孩子2到3岁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分享,首先要让他知道所有权的概念,让他懂得如何区分你我他。
2. 孩子产生了社交意识
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有了社交意识,逐步与家人之外的伙伴产生联系。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孩子就会产生分享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引导孩子这种分享的行为。
3. 孩子建立分享的行为
分享是一种双方互动的行为,是要有回应和肯定的。让孩子学会分享,应该是建立在自愿和谐基础之上的,有了快乐这种美德才能更好地延续和传承。
二、让孩子懂得分享的意义
1. 愿分享增进联系
分享可以为别人带来帮助,无形中能加强彼此的沟通和联系。在下一次有需要的时候,被分享着也会给孩子一定的回馈和响应,从而增进人际之间的联系。
2. 能分享坚实根基
分享不限于实物,知识、经验等无形之物也可以。通过分享可以巩固孩子所学,让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与别人的互相分享,也可以学到更多有益的东西。
3. 懂分享会更快乐
分享可以传递快乐,让孩子感受喜悦之心。孩子在与人分享好物,可以让开心快乐感染双方,通过良性的互动能增强这种积极的感受,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快乐。
4. 知分享收获幸运
孩子的分享,短期内并不一定都会有回报。但长时间的分享,孩子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他人的关心和支持、新的机会。只要孩子坚持分享,好运定能不断降临在他身上。
三、几个妙招教孩子学会分享
1. 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父母可以拿一些东西出来了孩子互换分享,让他明晰分享的动机、过程和结果,在参与互动当中引导孩子进行学习。
2. 从细微开始抓起
孩子若不太懂得分享的概念,家长可以从小教他们一些基本的规则。在日程生活中,我们要随时随地引导孩子。当孩子有了好的行为,我们要给他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3. 不强迫孩子分享
和大人一样,孩子也会有自己钟爱的东西,家长不要强迫他与人分享。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主分享学习,给他一定自由空间的同时,慢慢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4. 适当地互换角色
若是孩子经常对分享说“不”,家长可以和他进行角色互换。互换角色的情景,可以让孩子懂得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这时我们不妨晓之以理,让他明白分享是可以带来快乐的。
5. 让分享变得有趣
雅酷纸尿裤温馨提示:懂得分享,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快乐,让他结识到很多好朋友,也能对他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好的交流。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分享方面的学习,以便帮助他更好地成长。两种伤害宝宝的分享理念
1、用谦让的理由来灌输孩子分享。这会让孩子积压不满情绪。爸妈教育孩子要谦让并没有错,但爸妈们可以留意一下,你们的孩子把东西分享给别人后,他是否开心,有没有找借口发脾气?如果有,那就证明她并不情愿给别人东西。爸妈们可以告诉宝宝:东西是属于你,只有当你觉得快乐或无所谓的时候,你才分享,千万不要勉强自己,让宝宝学会表达自己的不满。
2、不允许宝宝说不。这会导致退缩行为。特意教导孩子必须分享,不允许他说不,谁开口都能要走他的东西。孩子这样只会学会讨好别人而已,更可悲的是,或许别人都只是想想,还没开口,他就已经为了迎合别人而把东西给了别人。这样久而久之,他心里积累了许多压力不说,长大后也会变得极容易受人影响。所以爸爸妈妈要允许宝宝说不,教导他遵从内心想法,不要勉强自己。
关于分享,你可以这样引导
先学会照顾自己,再照顾别人,作出分享。爸妈们可以让他知道,愿意分享是好的,但更要教会孩子秉持这些原则:1、如果有些东西,你有很多或者已经不再需要,当别人需要时,你可以分享,2、如果你很喜欢,不愿意分享也可以。
怎样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几点建议(下)
培养建议三:父母要愿意与人分享
如果想要孩子学会与人分享,父母自己先要做好。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都处于最自然的状态,随机地进行教育效果会更好,少了严肃的氛围和刻意的说教,再加上父母的以身作则,孩子可以更好地接受。
在公共场所,和孩子一起遵守秩序,什么时候该安静,什么时候需要排队,遵守交通规则,爱护环境等。其实,这也是与大家一起分享良好公共环境的一种表现。
在家里,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新东西跟孩子分享。不要因为怕孩子弄脏弄坏而不让孩子沾边,或是只允许孩子拿旧玩具、不好的东西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对与人分享的正确理解。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关爱,不分你的我的。当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也让孩子给对门送去尝一尝,等等,其实这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父母不仅仅要爱孩子,还要尊敬老人。老人的生日和孩子的生日要一样隆重,最好是让孩子参与准备的过程,这样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体验回到家人一起分享的乐趣。上街买东西,要照顾到家里的所有成员,而不只是买孩子爱的那份。如果给孩子特殊照顾,会让孩子觉得他就是该享受最好的,那他以后还愿意与人分享吗?
怎样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几点建议(下)
培养建议四: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什么好的都是孩子一个人的,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但是当他们在一个集体中时,他们的“我”第一就会处处碰壁。
有一次,8岁的刘辉高高兴兴地带着爸爸给自己新买的漫画书去上学,下课后把漫画书拿出来看。同学张宁看到了,就走到刘辉面前说:“刘辉,把你的漫画书借给我看看,好不好?”刘辉马上回答说:“不好”。张宁接着问道:“那我们可以一起看吗?”“不可以,这是我的书,为什么要跟你一起看?”刘辉说完把漫画书紧紧地揣在怀里。
老师看到这些后并没有马上批评刘辉,她知道刘辉平时很爱看故事书,于是从自己的办公室拿来了一些故事书,并向大家说:“这些书非常有意思,但由于今天的书不多,所以只给那些大方的同学。张宁一直很大方,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东西,所以给张宁一本。”
这时,聪明的刘辉马上反应过来,马上跟老师说:“老师,我的书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也给我一本故事书,好不好?”听了他的话后,老师很高兴地给了刘辉一本书。
老师及时给刘辉上了重要的一课,在集体中生活,你要是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就必须要分享自己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那么没孩子会愿意与他玩,也会被排挤。没有朋友的人是孤单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这就迫使孩子牺牲自己心爱的东西来拉拢小伙伴,慢慢懂得需要和别人分享了。
所以,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不要总把孩子关在家里,应该让孩子走出去,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分享。
培养建议五: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
当然,有时候也要适当地保护一下孩子的权利。孩子也是有感情的,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也会心疼。有时候不愿意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很可能是孩子比较珍惜玩具,怕别人弄坏而已,所以要保证借出的玩具收回时是完好的。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如果想孩子拿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时,事先要征得孩子的同意。但是,先不要去拿他特别喜欢的东西,应该先拿出他愿意给别人玩的东西,让他在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体会分享的快乐,然后孩子会慢慢变得大方起来,愿意与人分享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过分地强调孩子分享的内容和场合,也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分享的时候,同时也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