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怎么培养孩子遇到问题 自己学会不慌不乱 解决问题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告诉他们问题不仅仅是飞机应该属于谁或者给谁玩儿,让孩子们先冷静下来;同时,这也能留给家长自己思考一下的时间,不至于被孩子们烦得“一腔怒火”,反而起不到指导他们的作用。

宝宝在交往时总会遇到各种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何教宝宝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当父母的学会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时,宝宝才能自己解决问题。
怎样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方法
不要怒火了事
4岁的军军正在摆弄他的飞行大队,每一架小飞机都是那么精致和漂亮。在一旁看了半天的表弟芮芮拿起了两架:“我想要两个!”“不行!那是我的!”“你凭什么不分给我玩儿!”“我说了那是我——的——!”
更有效的方法是:
没收所有的飞机,也许能够制止他们的争吵——但只是这一件事、这一分钟,也许他们马上还会因为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事情再次吵起来。关键就是要打破他们这样的循环,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看来你们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告诉他们问题不仅仅是飞机应该属于谁或者给谁玩儿,让孩子们先冷静下来;同时,这也能留给家长自己思考一下的时间,不至于被孩子们烦得“一腔怒火”,反而起不到指导他们的作用。
怎样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用贿赂的方式
4岁半的豆豆正在和小朋友们一起踢球。突然,豆豆喊着就跑到了妈妈面前:“晨晨他踢了我一脚!”而妈妈刚才在和人聊天,并没有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更有效的方法是:
贿赂的方式,永远不能帮助孩子成长,甚至还会给孩子一种错觉:即便他们表现不好,也还是能够得到好处的。因此,这类情况,就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这种情形下,通常我们习惯问孩子:“发生什么事啦?”但这种问话得到的答案却十有八九是孩子继续重复他的“噩耗”(例如他被踢了),或者是他根本说不出究竟。因而,这需要大人首先进入细节,例如问他:“在刚才晨晨踢你之前,你们在做什么?”孩子就会跟随你的问题,来提供你可能需要的信息。例如豆豆就回答妈妈说:“我们在踢球!晨晨不给我球,我说他是蠢猪!结果他就踢我!”
怎样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要总是你来出面
公园里,5岁的维维在秋千上玩儿得高兴,就是不下来。3岁半的小表妹哭着跑到维维妈跟前:“小姨,哥哥老在秋千上,我老轮不上!”
更有效的方法是:
家长根据某些道理,断然地就在矛盾当中选择偏向一方,很容易引起孩子之间的妒忌和不平衡。要尽量让孩子彼此之间互相对话,而不是只知道去找大人“告状”。在幼儿园里,不少孩子都是一有问题就希望由老师出面来解决,因为他们自己在与其他小朋友打交道的时候,会感到紧张。例如有孩子像维维的表妹一样来对我说:“老师,乐乐骑着木马不下来,你应该告诉他,玩具要和大家分享。”孩子们很多时候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懂道理。我回答说:“那让我们一起去告诉他。”当受委屈的孩子最终能够直接地、“正义地”向另外一个孩子说出“应该怎么做”之后,他自己就会感觉好一些,而且也会使他更为自信,下一次,他就会有勇气自己去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了。
怎样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怎么培养孩子遇到问题 自己学会不慌不乱 解决问题(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