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如何培养孩子? 听说现孩子出现这些情况 不快改过来 将来就是白眼狼?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从要从引导孩子为父母做这些小事入手。当孩子对父母表现出不敬重的言行时,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现在还小,还不懂道理,不必多计较他的言行过错,等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这种认识肯定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教育出来的。孝,不是天性;不孝,也不是天性。没有哪一个孩子生来就是孝子;也没有哪一个孩子生来就是不孝之子。
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是从一个又一个亲情故事中听会的,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是从自己的亲人的一个又一个孝行中看会的,孩子的孝心是从日常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孝敬父母的教育要从哪些小事做起呢?以下8条建议,一起了解一下。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时,要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那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相当普遍。我可以明确地告诉这些妈妈,在婆婆面前,你不称呼“妈妈”,在婆婆背后,你称孩子的奶奶叫“老东西”,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东西”。到那时,你的儿子肯定会觉得理所当然!
我的女儿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爷病逝,有人说,孩子离家比较远,又马上面临高考,就不让她回来吧。我们毅然决定让孩子回来参加她姥爷的发丧、火化、吊唁、追悼会、下葬等活动。我让她自始至终陪伴着她的妈妈,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妈妈哭得柔肠寸断、死去活来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她感受到了人失去亲人时是怎样的痛断肝肠。我认为,这种亲情体验比她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2、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给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机会。
在现在的不少家庭中,爱只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爱。孩子只有把父母给他的爱转化为他对父母的爱,这种爱的种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人间大爱正是这样得以传承的。当年幼的孩子学会了关爱父母之后,才有可能在她长大以后去爱国爱民,去尊老爱幼,去爱天下苍生。
在一个双休日,李先生骑自行车带孩子去公园。看完各种动物表演,孩子李雷十分兴奋。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他对爸爸说:“爸爸,让我带你一段怎么样?”李先生说:“你没有带过人,能行吗?”李雷说:“让我试试吧。”爸爸也就同意了。
于是,爸爸坐在车架上,李雷双手紧握车把,用力蹬动脚踏,车轮滚滚向前。可孩子毕竟还小,骑了七八百米之后,就有些体力不支了,额头上也渗出了汗珠。最后他喘着气停了下来,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你每天骑车带我上学也这么费力吗?”爸爸说:“我虽然力气大些,不过每送你一次,我也挺累的,尤其是前边那个上坡更费力气。”
到了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骑着自行车送儿子上学。骑到上坡时,坐在后边的李雷忽然跳了下来,用手推着车。爸爸非常欣慰。
3、要求孩子为老人做事时应理直气壮。
当家长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要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药或陪同就医,不要怕耽误他学习时间。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从要从引导孩子为父母做这些小事入手。当孩子对父母表现出不敬重的言行时,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现在还小,还不懂道理,不必多计较他的言行过错,等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这种认识肯定是错误的。
4、让孩子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让孩子主持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长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不给自己过生日,这对孩子并不好。
5、从日常生活小事上对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时和父母道别,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时先让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菜;和父母说话应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逊。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时,告诉孩子不能发脾气,要体谅、理解父母的难处。孩子如果发脾气或死磨硬缠,家长要始终坚持原则。家长千万不要起初不答应孩子要求,孩子发脾气了,家长让步了;孩子死磨硬缠了,家长让步了。这等于鼓励了孩子不断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说一下,或带孩子去上一两次班,让他知道你上班走什么路线,每天都做些什么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难;你还可以告诉孩子下一个月、下一年家里都需要买什么东西,需要花多少钱。
总之是让孩子看到、体验到父母的难处,而不是只让他听父母说“我很辛苦”。
7、耳鬓厮磨中建立亲情。
在孩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家长要要求孩子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亲情培养,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从这方面说,我不赞成孩子从上幼儿园或上小学起就到离家较远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学校,因为这不利于亲情培养。亲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鬓厮磨中建立起来的。
8、用亲情故事启发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
家长一定要定期抽出点时间和孩子谈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难处和家里的难处有选择地告诉孩子。通过谈话,可以让孩子体验亲情,启发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儿和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女儿转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长一段路程,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却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
“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下来了。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如何培养孩子?  听说现孩子出现这些情况 不快改过来 将来就是白眼狼?(图1)


“我很感激您。我们不认识,而您对我这么好,可我妈妈,竟然常跟我吵架,还骂我。”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想想,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给你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还给你衣服穿,你怎么就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跟她吵架呢?”
女孩愣了。她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走到家门附近时,一眼就看见疲惫不堪的妈妈正在路口张望……妈妈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快回来吃饭吧,再不回来饭都凉了。”这时,女孩的眼泪又掉下来了。
这个故事就很能启发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你的天资是谁赋予的?你的优秀是谁成就的?你能平安长大是谁的功劳?这真是一场“儿嫌母丑、狗嫌家贫”的真实闹剧。
这个总考第一的孩子有着怎样的价值追求?
他一定从小就是父母宠爱的宝贝儿,父母的骄傲,众人夸赞的对象,或许他未来会拥有令人羡慕的人生……可是,他注定难以成为孝子!
想必没有任何一位父母会希望孩子成为高能力而不孝顺的人。
百善孝为先,中国是最重视孝道的民族。古时为官,有两种“官方渠道”,一是考科举,二是举孝廉(从群众中举荐孝顺的人当官)。为官者,必须勤政爱民,心怀天下,而孝是仁义道德的基础,连父母都不尊敬的人,怎能指望他敬爱百姓;连父母都不感恩的人,怎能指望他恩泽苍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家庭的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养儿防老的说法也已经沉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于是,很多父母都有了这些说法:
“孩子,家中好吃的都是你的!”
“宝贝,为了你我们可以牺牲一切!”
“你就只负责好好学习吧,其他事情都让妈妈来!”
……
他们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却不知道一直这样做,孩子就会越来越随心所欲,一点也不会体谅父母。
养一个孝顺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某些行为会直接导致孩子的不孝顺。他们用错误的方式让孩子成材了,却忽略了教导他们要孝顺。
如果发现孩子有下面这4种行为,父母就需要及时引导了!
1随意顶撞父母,
惹父母生气
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这是孩子不孝顺最常见的表现。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的缘故,所以家长们就会对他们百依百顺,爷爷奶奶也很宠他们。偶尔地一次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顶撞父母,随心所欲。
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在言语上,他们没有对父母起码的尊重和客气,甚至完全故意和父母反着来,父母说东,他们就非说西,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父母生气。
当然,这并不是说孝顺就是要对父母百依百顺。
当孩子开始顶撞自己,父母们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有些地方做的不好。
如果真的是孩子开始耍小性子了,父母就要开始引导孩子,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谈,多问问他们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唱反调,耐心的指导他们,摆正心态。
2不懂得感恩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孩子饭后推开饭碗就去看电视或去玩了,父母则忙碌着收拾碗筷;
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留给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
孩子生病,父母便细致入微地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甚至视而不见……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接受家人给予的关怀与爱护,会认为家人对自己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家人、孝顺身边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可以从这几点着手:
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
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
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工作的艰辛。
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3霸占东西
很多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好吃的、好玩的当然应该全部归自己才对。所以凡是家里出现的自己喜欢的,就一定要独占。
其实这也是不孝顺的一种表现。
父母是出于他们对我们无私的爱,才心甘情愿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我们。反过来,如果我们像父母爱我们的那样爱他们的话,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做呢?
事实上,孩子骄纵惯了,非但不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让给父母,反而毫不谦让的霸占那些东西。
很多人只要餐桌上出现了自己爱吃的菜,就不许任何人动一下筷子;
有了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就不准任何人动一下遥控器;
有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连父母碰一下也不允许。
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这哪里算得上是一个孝顺的人呢?
4习惯把错推到别人身上
现在很多的孩子盛气凌人,一点都说不得!
很多事情,明明知道是自己做错了,当你说他一句,他愣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还把错怪在家长身上,多说两句,地上撒泼打滚让人没有办法。
这类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一切都是父母的溺爱惯出来的。如果不及时改正,长大后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当孩子有以上行为时请对孩子加以指导,不要有“小孩子不懂事,长大了就孝顺了”之类的思想。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孝顺的孩子是从小满满培养出来的,别指望着他能在18岁时一夜之间大彻大悟,放纵,只会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父母很多时候只想着怎样让孩子变优秀,却常常忽略了要教孩子孝顺。
一个从小能做到孝顺父母的孩子,他的运气一定不会差,未来一定会美好。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