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高校乃至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分析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类型,阐述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机体健康状况,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2002年中央电视台12月16日的报道,我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已达到18.46%,而且还有上升趋势。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特征1.1心理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和新颖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国际教育工作会议(1995)指出,心理健康与教学工作并行,是推动现代学校前进的双轮。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从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内容来看,学校体育教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将更自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21世纪的体育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要素,同时也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变化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同时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青少年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
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青少年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青少年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