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人第一
大教学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会做人是教学之本,而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
要培育孩子有爱心,首先要培育孩子有孝心,贡献长辈。
锲而不舍的培育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东北山里有一对农人夫妇,养了5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老二回忆说,其时家里艰难,他们几个只能带点儿玉米面干粮去上学。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发现自个忘掉带东西,就回家去取。到家后看到母亲正在舔他刚才喝过粥的碗!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带的干粮是家里仅有的吃的,就把干粮拿出来让母亲吃,他说:“我不去上学了,我要在家帮你干活、赚钱。”但母亲却说,“孩子,咱们家竭尽所有都要供你们上学!”后来,老二研究生结业,当了工程师,而且把爸爸母亲接到长春去安度晚年。这是他们教学的成功。
所以说,教学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育和常识的灌注,更重要的是品格的教学!
二、做人要有健康心思
健全的品格就是有健康的心思。
好孩子也一定是心思健康的孩子。
北京有一个女孩,小学年年是三好学生、少先队大队长,保送进了北京市重点中学,全部都很顺畅。
一天女孩在校园里玩,看见对面走来了一位女教师,胖胖的,右手推着自行车,左手拿着吃的东西,女孩就和他人议论,瞧这个教师,长得这么肥,还吃呢!
没想到教师听见了,找到女孩的班主任,批评女孩说话不文明,希望教学教学她。所以班主任就找这个孩子说话,说你的做法是过错的,你要给教师抱歉。下午,校园开家长会,班主任又找女孩的母亲说话。很快女人承认了过错,而且向教师道了歉,但她的母亲却一向在训她。
回家的路上怒斥,到家以后还怒斥。3个小时中,母亲历数女儿的缺点。女儿眼泪都哭干了。她抬起头来,死死地看着母亲。
本来这时,女儿的心思已经出疑问了,但母亲不明白,“不说了,睡觉吧!”这时母亲犯了一个大过错,仅仅一味责备,却没有指出改正过错的方法。
孩子回到自个的房间,辗转反侧不敢面对明日,越想越惧怕。清晨两点,割腕自杀,没有死成。清晨四点又从六层楼上跳下去,尽管没有摔死,却留下严峻残疾。
这个孩子的经验十分深刻:千万不能忽现孩子的心思疑问。对他们一定要鼓舞为主。
如何培育孩子的心思健康呢?有这样一个十二字诀窍:知道自个、接纳自个、控制自个。这是两代人心思健康的诀窍。
三、剪掉脐带自个长大
自立是第一位的才能。假如孩子不能独立,不能有自个的主意、自个的愿望和选择,只能依照爸爸母亲的愿望行事,这样的孩子显然是缺少个性和创造性的。
如今,简直家家户户都是独生子女,爸爸母亲的宠爱、娇惯很简单给孩子营建一个依靠、娇宠的生长环境,而晦气于孩子独立精神的培育。
有个爸爸告诉我,他儿子五年级了,历来不在校园上厕所,一向憋着。为何?因为没有人给他擦屁股,平常都是爸爸母亲给他擦。自个的工作越不做就越无能,越无能就越受欺压,越受欺压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无能,如此恶性循环对孩子的生长当然晦气。大凡孩子中比较有威信的、我们喜爱跟他玩的,一定是敢做敢当,能自作主张的孩子。以前老人们经常说“多子多福”,意思是孩子多了,将来父母也会有福气。但现实中有许多多子女的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长大后并没有很好的孝顺父母。
民间也有些说法,比如老大最孝顺,或者说家里能力最强的孩子最孝顺。其实这些都比较片面,情况因人而异。那么,家里最孝顺的孩子是哪一个呢?
答案很简单:最感恩的孩子将来最孝顺。我们老家的隔壁老李,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老李夫妇都比较重男轻女,何况那男孩排行最小,所以最受宠爱。当时周围的人,有的以为大姐将来会最孝顺,有的以为是小男孩会比较惦记父母,但没想到却是二女儿。二女儿从小就懂事,并且知道父母的不易,经常在上学之余帮家里干活,听姐姐的话又照顾弟弟。长大之后,二女儿对父母非常的好,后来还把他们接到大城市去住,被周围传为美谈。
确实是这样子的,感恩的孩子知道父母恩情如海如山。所以长大之后,无论他们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会惦记着父母,孝顺父母。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尊重家里老人。
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身教,如果父母本身在家里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尊重老人,那么孩子必然有样学样,也会成为像父母一样感恩、懂恩、报恩的好孩子。
二、读书教育,开拓孩子视野。
读书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非常大的,父母要在他们小时候,挑选一些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书籍,特别是有感恩教育的,给他们阅读。这样孩子也必然会受到熏陶,成为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三、参加公益,培养感恩之心。
有些父母非常有远见,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就经常带他们去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比如去养老院照顾孤寡老人,比如去贫穷山村帮助失学儿童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有效激发起孩子珍惜生活、感恩生命的品质。同样会让孩子逐渐变得感恩,有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