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行文简练,不常用的字还有拼音标注,非常友好的编排。非常精美的彩图与行文相配,还有精当的注释相关文物出土经过,形制装饰,来龙去脉,现存哪里,甚至还有辨疑。这是老老实实作学问的而编制的一本工具书。最让人称道的是文本内容没有过多发挥,比较克制,与上周读的《中国文化读本》可以形成鲜明对比,没有进行所谓“精神层面”的总结,或大而无当的上升“天人合一、和谐”的满纸空话。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个个文物背后的小故事,短小趣味。
简单记录下读每一章节的小感想:
第一章 天文。非常清醒客观的认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彩锦护膊,因为其直白的现代字面意义,所以出土后被定为一级甲等并受到格外珍视。1995年是当年的文物大新闻,现在回想起来,不过与古代“详瑞”出现讨当权欢心异曲同工。
第二章 历法。详细注释武王克商之战的种种争议,从时间、地点、天象、周武王的年龄等等诸多细节都不可考,历史文献纷杂矛盾,真伪难辨。通过星象还原武王伐纣特别有意思。
第三章 乐律。古文明开化评价的标准之一是有音乐,有数学。
第四章 地理。第一次知道通过气温变化与历史时期相结合进行,绘制中国黄河流域3500年来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历三个气候温暖时期和三次大规模变冷,气候温暖时期,往往出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太平盛世。
第五章 职官。阳陵虎符非常精彩,工艺超群,还有对另一件现存于陕西博物馆的杜虎符真伪考证,有理有据,最终很严谨的结论为“真伪待考”。阳陵虎符原是罗振玉的旧藏。寥寥一句话,“举凡刻辞甲骨、青铜器、玉器、宋元善本古籍、明清书画等,有非常多重量级文物都曾经通过罗振玉之手流散海内外”,让人对罗振玉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搜索相关资料才知道,原来他是“甲骨四堂”之一,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敦煌学的奠基人,典型的鉴藏大家,善识文物,喜研文史,为保存和流传敦煌石室遗书做出过切实的努力,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也作出了贡献。他还是末代清室铁杆跟随者,与王国维是儿女亲家,自己四个儿子都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74岁病终,可以说是相当传奇而精彩一生了。
这一章的知识点让人不由想起之前看过的诸多古言网文,有的设定比较严谨,有的就纯属胡搞杜撰了。
第六章 科举。作者忍不住夹带一句,“在今天的全国统一高考中,多少仍能看到古代科举制度的形象”,深以为然。
第七章 姓名。在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孟姜女庙图片注释很有意思,专门“据说”一下,是明万历年间建筑,后又转而写道“旅游局对该庙修整附会鄙俗不堪,让观者惊恐错愕”。可以想象编者当年在编写注释时内心万马奔腾的场景。
第八章 礼俗。酉瓶的认知过程,半坡文化器物,这种小口尖底彩陶瓶最早被认定为汲水器,现在可以辨别为是专门用来装酒的“神器”。马家窑彩陶酉瓶被发现他的农民在文革中一直用来装机械润滑油,三年来一直挂在自家屋檐下未漏未破,也是神奇。(出土时表层被土灰色水锈覆盖,看不到花纹,也是幸事啊)
第十章 宫室。 对风水的本质思想认定为:原始人类栖息地选择的基本需求—人居的地理环境应该能够包、围、拱、绕地“聚”气。
第十一章 车马。开章重磅文物是洛阳出土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图片,特意选择一张很生动的照片,除了车马坑之外,还有一位围观少年蹲在坑边向下观望,天子座位上还飘落了一片绿色梧桐叶。编者在这此还难得抒情一把:春风桃李开,秋雨梧桐叶落,已经又是一个不同的人间了。洛阳文物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记得去洛阳博物馆时,往往看到许多出土文物出土于什么王城大道,陶瓷厂,纺织厂、机械厂之类的地方,陪同我们观览的小叔一脸淡定的说,洛阳一动土建就能挖出文物,一点也不稀奇。
第十二章 饮食。更正自己的错误认知:石,作为重量或体积单位,读“shi”比读“dan”更正确。
编者在此章还小小吐槽一把如今盛行的“茶道”“茶文化”“天价普洱”,唐代的茶道自元朝后已彻底在中国湮灭,只有日本茶道还保留了一部分内容,“如今的诸多扭捏姿态都是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难得看见冷静理智的书里有此倾向明显的论断。
第十三章 衣饰。除了皇帝、贵族衣饰以外,本章详细注释了汉代之前女性穿着都是“袴”(ku四声)---开裆裤,原因是汉代没有结构完善的内裤。想起看过的穿越网文中女主大婚时往往穿着大腿光溜溜的开裆裤,也是作者下功夫查过资料才写出这样的细节。
本章还花了相当篇幅介绍了中国古代编结技法的来源,以及在各种材质文物中的体现,台湾汉声出版公司为复生中国结作了大量工作,甚至还有一场李平“复活中国结”的剽窃闹剧。
第十四章 什物。著名的司母戊鼎竟然有一个假耳朵。
本周书目强烈推荐。在这个搜索引擎如此发达的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这么一本书呢?因为在翻阅实体书的过程中,你会有意无意地发现更多的内容,还可以回想给许多之前的经验,这本书确实能带给人一个框架完整,脉络清晰的感觉。地理学
《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位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首先,《山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这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阳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以及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河流大都记明了源头和注入之处,河流的发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处却远离此山,记述者对于水文记载时也注意到河流干流的全貌,河流的经由虽不见记载,但是若干干流如黄河、渭水可以及许多支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山海经》记载了伏流河和季节河。“潜行于下”的河即伏流河。
其次,《山海经》还有人文地理记述。《海经》部分大量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区域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等。有许多关于先民对于疆域的开发,如《海外北经》提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因此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