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溺爱孩子 这些错犯过没?进来看看 绝不吃亏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只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我们都说自己爱孩子,但是我们爱的方式和方法是对的吗?有时候,我们会不会借着爱的名义,逾越了为人父母的界限呢?
下面这10幅漫画会让家长们深有感触!
01教育孩子要趁早,别等孩子长大了,让这个社会的大家庭来替你教育他。
太多的家长,特别是祖父祖母,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饱,恨不得替孩子吃饭。也有爸爸妈妈嫌孩子自己吃饭又脏又麻烦,看到孩子吃饭笨手笨脚的,索性就一喂了之。
但是,如此一来,我们不仅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成长和独立进食的乐趣,也无法培养起他们对于食物的敬畏之心。
02很多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儿园还不能好好吃饭,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惯出来的。
曾在一个家长群众看到,几个妈妈为了孩子多大应该自己穿衣服争的不可开交。
好多都觉得孩子在上小班之前,让他们自己穿衣服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套头衫一类复杂的衣服,有些孩子中班以后才开始慢慢学会。
但其实两岁多的孩子就能够穿戴简单的衣物了, 他不会,只是因为你不愿让他尝试、让他犯错。
03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说了多少年,但是就是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狠不下心来实践。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尊重父母和长辈,但是如果你天天只做保姆的工作,孩子如何能够升起尊敬之心呢?
04前两天在幼儿园门口,有一个孩子不小心踩坏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犯错的孩子小声的说了一句对不起,但另一个孩子依然难受地大哭起来。
这时候一边的家长不干了:“你个小坏蛋,弄坏我们家东西,赔!”
另一个家长也不甘示弱:“你那么凶干什么,我们都说了对不起了!”
“说对不起有用吗!你会教孩子吗!”
“赔就赔!又不是赔不起,那么凶,没教养!”
……
家长还在闹得不可开交,可两个孩子却早就被老师带到一边,嘻嘻哈哈玩到一起了。
有的时候,孩子之间的事情就交给孩子自己去解决,这也是锻炼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千载难逢的机会。
05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我们常能看到,很多宝宝上了小学依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一年的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是很多老师头疼的事情。
想要孩子成为精英,让他做家务是必不可少的;而保姆式的一切代办型家长,最终只会毁了孩子。+
生完孩子以后,我觉得每个妈妈必看的书里,一定要有几本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尤其是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方面的。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却是一门学问,不是每个父母都会以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很多父母会以溺爱或控制的爱来爱孩子,这种爱危害真的很大。
今天重读武志红的书《为何家会伤人》有感,摘录文中部分内容,希望每个父母都要学会爱孩子的方式,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爱他请以他想要的方式,而我们我们想要的方式。
皮妈虽然看了很多儿童心理学的书,但是还是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大家一起共勉。值得欣慰的是,在我的影响下,奶奶和爸爸对皮皮很多调皮捣蛋的行为也有了更大的容忍度,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奶奶和爸爸都放手让皮皮玩,没有干涉太多,我很欣慰。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挑战,它首先要父母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父母选择了偷懒的溺爱。”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18岁之前,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到了1.5~3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
如果父母从小给予孩子的是真爱,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而长大后,他们会发现自己拥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创造力,像爱因斯坦、牛顿、尼采等所谓的天才莫不如此。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但是,如果碰上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1.5-3岁的孩子,最重要是培养孩子自主能力
0~1.5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1.5~3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但可惜的是,许多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养成了在孩子0~1.5岁时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现在也为孩子包办一切。譬如,孩子要自己吃饭,他们嫌孩子会吃得满地都是,吃得慢,不让孩子自己吃而是喂孩子。看起来,他们做了件爱孩子的好事,但实际上,他们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华莱士将溺爱称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他描绘说:
“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只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溺爱孩子 这些错犯过没?进来看看 绝不吃亏(图1)


真爱与溺爱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1.5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1.5~3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1.5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几乎都不会犯错。但到了1.5~3岁,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溺爱是一种强加的爱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溺爱常常是强加,也即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并将之视为爱。孩子感觉到被否定了,但他却无法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父母和别人都觉得这是爱。譬如,孩子说,我吃饱了,大人说,你正长身体,多吃点。吃饱的感觉很好,但吃撑的感觉就很不好。我们整个社会都将溺爱说成爱太多,孩子需要很强的自我才能意识到,他其实是被伤害了。
所以说,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溺爱=过度地阻碍
我太爱你,所以伤害了你。
这样的逻辑常常可以听到,仿佛是,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
然而,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其中最简单的道理之一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溺爱是过度的爱,这是我们对溺爱的惯常理解。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一、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二、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那么,什么是真爱?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十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危险。
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
有时候,放手才是真爱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