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可是有些父母往往会发现即便自己想破了脑子、跑断了腿,子女的问题同样没有解决。到最后无能为力,只好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或者干脆放任不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孩子从小就很少犯错误,父母也很少操心。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的生活也都幸福美满。所以,有的父母会感叹:看人家怎么就生那么一个好儿子!真的是父母的命好,“摊”着一个好儿子吗?的确是有人命好,不过是孩子命好,“摊”着了好父母。
事实上,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子女将会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如果你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感到了吃力,那么你就要反省方法是否用错了。有方法的家长,早已经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引用《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就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以在外人看来,他教育孩子很轻松,孩子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者牛顿,之所以大多数人都成为平凡人,那是因为父母用造就平凡人的方法教育他。
如果能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无论是有伟大成就的人,还是社会败类,他们的教育模式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教育出一位栋梁之才,有规律;而你如果想教育出一个奸懒馋滑,打爹骂娘的人有方法,而如果你想教育出一个古惑仔,我同样可以告诉你怎样可以办到。
既然能看到这篇文章,并且看到这里的父母应该都是想把孩子教育成一位知书达理、博学多识、生活幸福美满,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的。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如此,可是不幸的是,很多子女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想象去发展。我没有权利为每一位孩子规划人生,更没有权利去干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但是有一些错误的教育模式任何一位家长最好都不要触犯,否则,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下面就来说一下常见的错误教育模式。
一、溺爱
小超(化名)是父母的第二个孩子,他还有一个姐姐。家里人特别喜欢男孩,从小对小超非常的溺爱。小超的父母和中国的大多数父母一样,非常关心他的学习,虽然小超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够理想。
& &18岁那年他参加高考,由于平时经常逃课、上网吧,所以高考的成绩并不理想,每科都在五十多分的样子。他的父母和他都希望可以复读一年,可是,复读期间他仍然旷课、玩网络游戏、抽烟、处对象,经常在外面过夜。
& & 第二次高考,他的成绩并没有起色。他的父母打算让他去一所大专学校学习。可是他要求再次复读,父母无奈同意,将他转到浦东某高中。到学校两周,有一周的时间没有去学校上课。在他身上表现出如下症状:
1、当家是自动提款机,没钱花,没饭吃了才回家,否则不知道去哪里。
2、自幼有偷钱的习惯,并且骗父母的钱。
3、和他讲道理,他表示以后会改正,过后依然会我行我素。
4、自私、冷漠、无情,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自己享乐,不考虑父母的辛苦和感受。
& &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溺爱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
人类在出生以后是没有自理能力的,必须要别人的照顾才能存活。这个时期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不爱孩子,那么他就有可能被饿死或者因为意外伤害而死亡。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那么这么重要的爱,为什么在前面加上一个“溺”字就变成为了家庭教育的万恶之源了哪?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这说明了动物也会爱自己的后代,不过这种爱是出于本能的爱,而所有的本能都是自私的。
为人父母,如果不能用理性控制自己的爱,而是不明所以的任凭本能对爱进行支配,那么不但可能会溺爱子女,同样可能出现其它的严重问题。
蛋壳会对里面的小鸡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孵化完成的小鸡首先要用嘴敲碎蛋壳才能出来,也就是说保护它的蛋壳在完成了这个保护功能之后就没有用了,甚至成为了阻碍它继续发展的力量,必须被破坏,被遗弃。
事物之间是会相互转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保护事物的力量在事物发展到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变成阻碍事物发展的力量。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其有保护作用的爱,在孩子长大后就成了阻碍其成长的力量。做父母的要懂得适时放手,这并不是要让父母在孩子长大后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让这种爱更含蓄、更理性,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能更好的成长。
“溺”字本身有多个含义,在“溺爱”这个词中,取其“过分,无节制”之意。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这一思想可以指导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层面,我的理论体系也将遵循这一思想。
由“中庸”的思想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再好的东西都会变成有害的。庄稼生长需要肥料,可是肥料过多就会烧死庄稼。父母对子女的爱同样也是如此。教育学家对从小没有接受到母爱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冷漠、不尊重他人的利益,有犯罪倾向。因为他们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也就不会懂得去爱别人。没有爱的温暖,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冰冷的。可是,如果父母对子女的爱过于强烈,过于泛滥,不懂节制的话,同样会出大问题。
溺爱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危害,很多家长都知道。
但是有一些家长不知道的是到底怎样才算溺爱,还有溺爱都能造成哪些危害。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溺爱的表现形式: 一、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或者明知道孩子的要求对其成长并无益处,但是出于溺爱也会答应。
二、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因此限制孩子的行动。
三、过分奉献。把生活中孩子需要的一切都准备好,无需孩子为任何事物思考或者操劳,而且这种“无私的奉献”,并非截止到孩子成人,于是我们看到了众多的“啃老族”。
四、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视而不见或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教育,纵容孩子侵犯他人的权益。
五、对孩子的恶习视而不见,纵容孩子低俗的生活情趣。
上面就是溺爱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形式都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一、很多父母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就会快乐,而且长大后会感恩和回报。而事实是我们的重复行为会变成生活习惯,孩子从小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被满足,他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长大后他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只顾虑自己的感受而不会考虑到父母和他人的感受。这种孩子是不会懂得感恩和回报的,因为父母没有养成他这样的习惯。他会无节制的向父母和周围的环境索取,就像当初他的父母不知道节制自己泛滥的爱一样。在他的思想意识中,自己被满足是应该的,是无条件的。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会非常的愤怒,而且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发泄自己的怒火,小的时候也许只是破坏家里的环境或者哭闹,但是当他成人之后,可能就会伤害到周围的人。逆子都是被父母“精心”培养出来的。
二、早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就对父母限制孩子行动这一问题做过分析。怕孩子受到伤害而限制孩子的行动,实际上是怕孩子受到伤害这件事给自己带来伤害。因为怕自己承受不了孩子受到伤害这个事实而限制孩子的行动。这种父母是自私的。因为限制了孩子的行动也就限制了孩子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一个人没有遇到过困难,怎么能知道如何战胜困难哪?被父母限制行动的孩子会缺乏自信,能力不足,不善于与别人沟通、交往、合作,不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父母溺爱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如同温室大棚里的嫩苗,一旦让他们接触风雨,就会被摧残,只有那些沐浴在风雨中的野草才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三、记得前些年有人称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为小皇帝、小公主。就是因为这一代人的福享的太大了,就像封建社会的皇帝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品尝生活的艰辛,没必要知道衣食的来之不易。生活对他们来说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享福,第二件事是学习,虽然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理想的。父母把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为孩子摆平了,孩子无需为任何事物去思考或者操劳,缺什么直接向父母要就可以了,有什么困难让父母解决就可以了,父母成了孩子的贴身保镖兼菲佣。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
1、某大学的学生入校的时候由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家里给带了个保姆。
2、某八十后的一对夫妻,想自己做咸鸭蛋,做好之后发现和妈妈做的不一样,打电话之后才知道,原因是鸭蛋没有煮。
3、大学生自杀的事件频频发生。自杀的学生怎么就不想一想,你死了容易,养了你二十年的父母怎么办?学生的家长从小溺爱子女,使孩子的心理素质如此低下,即便这次不自杀,以后也会自杀。因为生活中充满了挫折,一个从小享福享惯了的少爷,不懂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只能想到自杀这个逃避痛苦的方法。自己做的药自己吃,孩子之所以有今天,是父母一手造成的,而且孩子自杀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会为父母带来什么样的伤害。这正是我们第一点所分析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他到死也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所以说,这样的父母既可怜又可悲。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现在的孩子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分析其主要的原因,得出的结论就是:福享大了。所以,现在有人开吃苦公司。于是有父母又花了好多的钱让孩子去吃苦,真是本末倒置,可笑之极。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有位母亲花三万元请一家教育机构教育孩子,结果孩子被打的遍体鳞伤。
有这样一句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作为父母,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拥有多大的物质条件,都不应该让孩子享福。让孩子享福就是折他的福,因为既然是孩子就没到享福的时候,小的时候把福都享完了,到老了就没有福可享了。
宇宙间的唯一真理就是平衡,也叫因果。想得到一件事物,首先要付出,付出了才能有回报。孩子没有付出,也就没有资格享福,即便他是你儿子。 “豪门多逆子,寒门多俊才”,那些在优越生活条件中长大的孩子,因为生活无忧无虑,所以很少会有远大的志向。而那些在贫苦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并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的父母会说我辛苦赚钱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条件好一些吗?你现在又说福不能给孩子享,我还赚那么多钱干什么?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福自己享。谁都不能代替谁去生活,谁都不能代替谁去死亡。孩子没有付出就享福,他就不会懂得珍惜,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福享尽的时候,你能替他去受苦吗?所以,父母真正能给子女的是积极的人生观,是正确的思维模式,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做人的道德规范,是生活中的困难对孩子意志的磨练,是不断的肯定与鼓励对孩子能力的提升。有的父母会说你讲的这些我们也不懂啊,怎么能给孩子哪?没关系,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您将掌握这些方法。
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面对过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没有解决过任何问题,孩子长大后会不成熟,想问题幼稚、单纯,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四、有的父母会抱有这样的想法:小孩子犯点错误没什么的,长大就好了。当孩子损害了他人的利益的时候也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或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教育。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只到有一天家长会突然发现,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自己对孩子的纵容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当家长决定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然后开始感叹命运的不公,让自己摊上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去进行教育,孩子就会无法分辨是非,从而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一再重复,并且变本加厉,只到不能回头。
五、其实第五点和第四点有些相似,所不同的是关于第四点,大多数父母都做的很好。但是第五点,大多数父母都做的不好。也就是说第五点的严重性常常被忽略。孩子的恶习包括很多:不尊重长辈、生活无规律、无节制、遇事不思考,事后不总结、不爱运动、做事马虎等等。
一个人有了高尚的生活情趣,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该把古代的先哲、圣人介绍给孩子,让他们成为孩子生活的导师,这样孩子才能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宝藏,可惜的是国人把自家的宝贝仍在一边,看都不看。然后趴在别人家门前,贴着门缝往里看,这也许正应了那句“东西都是人家的好”。也不管国外的理论、观念、制度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不分青红皂白的全都拿来。一边跑肚拉稀,一边嚼的津津有味,还大呼过瘾。我不是说国外的东西就不好,也不是说国外的东西就不能学,你总得甄别一下吧,如果不能肯定是否应该拿来的,那宁愿不拿。就好比别人家有个箱子,里面装的什么你也不知道,你敢拿吗?如果是一箱子金条还好,如果是一箱子定时炸弹怎么办?这些还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我们有宝贝啊,我们真的拿出来用了吗?中国人现在最大的悲哀就是看不懂中国书,也没人去看老祖宗的书。整天忙着考托福、学MBA、做大生意,当大老板,哪有时间去研究那些枯燥、乏味的之乎者也。
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他的生活情趣,引导他多读一些老祖宗的经典著作。
当然,培养生活情趣并不一定指的就是看书,更不一定就是读经典。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鼓励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研究,这些都是培养生活情趣的方法。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希望将一切美好的都给孩子,但是过度的爱会变成溺爱,溺爱多数人都懂得是有害的,但到底什么才算是溺爱呢?
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艰苦经历的影响,将自己的一切希望系于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产生了“绝不能让孩子遭一点罪、受一点委屈”的心理,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对孩子的溺爱可以说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们无时无刻、无代价的爱造成孩子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从而变得自私自利、不珍惜爱、不会给予他人爱的个性特征。
溺爱就是过分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各种不良习惯。还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妨碍孩子独立发展。而导致孩子变得毫无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