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至三、四岁左右,正是孩子发展自理能力的阶段,如果发展的好,孩子的自主性会提高,且有助于建立自信的人格,所以这个阶段应尽量让孩子学习自己动手做。若此时未能建立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将会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在人格的发展上也会出现问题。
9-24 个月: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可以让宝宝自己拿汤匙吃饭,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
2-3 岁: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如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 岁:除了以上技能外,还要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后自己把碗盘放到厨房水池里,并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 岁:则要学会准备餐桌,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将自己用好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
( 这个时候如何发挥指令很重要。如果一个模糊的指令," 把餐桌收拾好 ",就会让孩子困惑。家长需要把一个任务分拆成一个个步骤,从帮家长拿筷子开始,慢慢让孩子开始帮忙摆盘子,这样他才会确切的理解家长的要求。 )
5-6 岁: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并且学会收拾房间的技能;
7-12 岁:需要学会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擦地,清理洗手间,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
13 岁以上: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灶台,修剪草坪等繁杂的家务也被列入清单。
如何让孩子自发做家务:
让孩子做家务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机会,它不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养其责任心。然而父母在培养孩子做家务习惯时,需要时间与耐心及周详的计划,让孩子能 " 自主自发 " 地去做,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培养呢?
1、从个人份内工作开始
父母不妨让孩子从个人份内工作开始学习,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学习将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脏衣服放进篮子里;让孩子慢慢习惯其实做家务也是自己份内的工作。
2、工作计划表
父母可以设计一份工作计划表,并和孩子一起讨论他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
3、从趣味活动 ( 游戏 ) 中学习
A。清洁队员与收购员。宝宝假设自己是一位清洁队员,开着一辆清洁车,清扫各种玩具和东西,然后交给收购员 ( 即妈妈 ) 处理。借由游戏培养孩子做家务兴趣。
B。扮家家。利用玩具、餐具 ( 杯、盘、汤匙、锅 ) 等与孩子玩做家务游戏。" 娃娃,平常都是妈妈做饭给你吃,今天你也炒个菜给妈妈吃好吗?"" 娃娃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现在我们一起将桌子、盘子、碗收干净好吗?" 借由游戏达到教育效果。
4、引导
( 1 ) 择菜:让孩子一起参与,从择菜到洗菜,让孩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经过这些步骤才能食用,从学习中教导孩子做家务。
( 2 ) 洗米、煮饭:从打开米缸舀米,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并告诉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水除洗米外,还可以留着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让孩子除了参与家务外,还能教育孩子节约概念。
( 3 ) 扫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块孩子专用的抹布及扫把,让孩子试着去做家务,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将桌子、地板弄干净。
( 4 ) 晒、收、叠衣服:晒衣服时可请孩子帮忙拿衣架,由妈妈晾衣服;收衣服时,孩子还小,可由他负责拿自己的衣服;叠衣服时,孩子也可以学习折叠及分类放好。
做家务的态度
此外,为了让孩子以做家务为乐,父母可以制作一份家务成绩单,逐项打分数,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也让孩子了解父母平时做家务的辛苦。
父母在引导孩子学习做家务时,也应留意一些事项,包括:
1. 各年龄的幼儿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因此父母对孩子做家务的要求,应视孩子能力范围,不宜超过,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
2. 一定要与孩子一起做家务,面对孩子越帮越忙,把现场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时,要耐住性子,教孩子改正及正确示范方法。
3." 多容忍、少责备 ",在指导孩子的时候,口气要温和,不宜破口大骂,有耐心、有步骤地、以游戏的方式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
4. 父母本身对做家务的态度要端正,勿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察觉出做家务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此外,夫妻俩对家务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产生 " 做家务是女孩的事情 " 的错误观念,应让孩子有正确认识," 家 " 是属于每个人的,所以屋里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义务去做。
5. 在满足宝宝好奇与学习的动机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让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父母要替孩子拿。较大孩子可教其正确使用方法和动作,以确保安全。
6. 无论孩子做得如何,别忘了给予他赞美和鼓励,让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 " 小事 " 你都看到了,因为年纪小,能力、耐力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纯熟。但是没有关系,熟能生巧,妈妈知道你很努力了。
融入游戏中
最后,提醒家长,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生活的全部,所以学习做家务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游戏。此外,也别忽略了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是需时间和耐心的,唯有愉快、自主自发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而在孩子做家务同时,灌输他 " 孩子你的种种作为对全家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且是不可少的一份子呢!"这次在台湾上海宁格老先生的家族系统排列课程,有很多收获。
第一天上课,海爷爷就一直在强调与母亲的关系。母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源头,最直接的。
有些人的母亲的确不很称职,造成了伤害,但是如果我们不能饮水思源,甚至还抱持着愤怒、责怪的心情,那么,就等于阻挡自己与生命源头的连结,自然无法汲取到生命的能量。
与母亲的关系,代表着你与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关系。不修复好与母亲的关系,我们的人际关系注定问题重重。(我的新书& 活出全新的自己&就有关于父母关系的详细剖析)
我们看待自己母亲对待我们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而且跟我们先天的业力(或是说个性、习性)有很大的关系。
海爷爷举例说,有一个人抱怨他母亲小时候曾经想饿死他,不喂他东西吃。
后来长大以后,终于鼓起勇气询问母亲,母亲说:那个时侯你拉肚子拉得很厉害,医生说你要禁食几天。
呵呵,一个美丽的误会。
那么,我们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是否也被扭曲误解了呢?
我深深爱着我的母亲。某个层面来说,她是最棒的妈妈。某个层面来说,她也很糟糕。
她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真的尽心尽力地为我们付出。
可惜她小时候把我和哥哥当动物饲养(她自己说的,呵呵),不知道孩子也有情绪和心思,需要被尊重。
所以,母亲是很强势的妈妈,介入我的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没有留下空间和尊重。
她嫌我大学时候挚爱的男友家贫,阻止我们来往。不让我出门或接电话,有一次好不容易和男友约了见面,她竟然出现在现场,声色俱厉地叫我回家。还打电话到男友家告诉对方,你儿子配不上我女儿,让他们不要来往了。
长大以后,我带着严重的自尊伤害,在这个红尘中匍匐前行。很不快乐。
最后,我终于走上灵修的道途,也与母亲展开最终的一次权力斗争。
她是虔诚的基督徒,视其他所有的宗教为魔鬼撒旦。
四十岁那一年,我刚开始探索灵性的世界,回台湾探望爸妈,我记得当时我坐在床上看书。
妈妈走过来,看到我在看& 改变人生的神奇力量&这本书,一把抢过去,然后用严厉的口吻说,& 好啊!你现在在看这种书啊?&
我当时气结,颤抖着声音回答,& 我已经四十岁了,我看什么书你还要管吗?&
我义无反顾地踏上灵修的道路,她非常不高兴,就摆脸色给我看。
打电话回家,她总是冷冷的。跟她说话,她都漠然以对。时不时讽刺我几句。
记得有一次在返台的飞机上,我想到与母亲的关系,潸然泪下,旁边的女儿问我,妈妈你哭什么。我说,我希望我妈妈能够完全接受我,不要有条件的爱我。然后我告诉女儿,妈妈永远都无条件的爱你,无论你做了什么,变成什么,我对你的爱都不会改变,而且都会显露在外。
有一次我在台湾开解梦课,当时已经颇有名的作家李欣频来上课,我们结为好友。她送了我很多她的作品(她在台湾出了好几十本书),我很开心地拿回家炫耀给妈妈看。我说,& 妈,你看,这是我学生写的这么多书。&没想到妈妈的回答是讥讽的:& 对啊,你看看人家,多棒!你不知道在干什么!&
我还是坚持我的道路。我修自己,不断地上课、看书、修持,我要寻找自己的快乐和肯定。不再做一个向别人祈求& 爱、赞同和肯定&的乞丐,即使那个人是我的母亲。
我对母亲的爱和关心却与日俱增。我的财务状况这几年有好转,我慷慨地买很多东西给她,逢年过节的礼数更是不少。她喜欢什么,只要开口,我就会为她做到或买到。我穿着一件刚买的裙子,她喜欢,我二话不说就脱下来给她。
后来我成名了,写的书很受大家的肯定。她看到了我的成就,虽然刚开始还是不以为然,讽刺说,& 你写那本书那么累干嘛,那么多人爱听你说话,你就趁这个机会为主传道,不用讲太多,只要让他们呼求‘哦!主耶稣’就好了!&
有一次回台湾打书,她一天气愤地问我,& 你明天还上电视吗?& 我小心地回答,&嗯,大概不会了,怎么样了呢?& 她哼一声,& 丢我的脸,教会的人说你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去信佛教了。&
我赶紧解释说我没有信佛,我相信只有一个神,但是表达的方式可能跟基督教不太一样。
Anyway,我对她真的尽力了。
但是灵修的道途愈走,我发现我的确喜欢佛教。
我爱佛像,看到佛像我就开心。我喜欢读佛经,它深深吸引着我。
但是,在读者面前,我说我什么都信。在妈妈面前,我说我什么都不信。
家里有好几尊佛像(唐卡还有木雕观音),每次妈妈来北京探望我的时候,我们就如临大敌地把所有有宗教色彩的东西收起来。我儿子每次最紧张,还会提醒我:姥姥要来了,你这些东西要收起来。
做为一个一向诚实面对自己(或是努力地去诚实面对自己)的人来说,这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试图讨好所有的人,无法做自己。
我同时也在教导我的孩子怎么样跟父母说谎,欺骗他们,我以身作则得很好。
我不敢面对母亲,告诉她我很抱歉,我就是不喜欢基督教,喜欢佛教,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个人喜好的问题。有人喜欢吃米饭,有人喜欢吃面食。& 妈妈,你是否可以尊重我?&
我在心底呐喊了千百遍。
我在克里斯多夫老师的课程中做焦点的时候,处理过这个问题。克老师基本上说,我在追求无条件的爱,希望母亲无条件的爱我。可是,在我伸手去乞讨之前,我得问问自己是否能给出无条件的爱。我是否无条件的爱我的母亲?显然我做不到。我批判她,做为一个偏狭的基督徒,一直迫害我。我也没有接纳她啊!
于是我就在自己身上努力。外面没有别人。我自己调整自己。
最后,我终于有勇气要面对她了。我曾经想过,只有等母亲过世了,我才能堂而皇之地成为佛教徒,在家里自由地摆设佛像。你看,我的潜意识多可怕。宁可母亲过世,我也不愿意去面对自己内在的愧疚和痛苦,没有勇气去面质她,并且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有一种东西叫做& 温柔的坚持&。
我爱你,但是我做不到你要求我的。
我爱你,但是我还是决定要去做我想做的,无论你谅解不谅解。
每个人要为自己内在的平安负责。
这次回台湾,我用温柔的坚持,诚恳、真情地告诉妈妈:& 我真的好抱歉,我就是不喜欢基督教。圣经无法吸引我,我对佛经比较有兴趣。我看到佛像就开心。我对不起你,妈妈,我爱你,但是我做不到你要求我的。&
这些年来,妈妈浸润在基督教中也没白修,她真的愈来愈可以放下,愈来愈开心。她当时看着我,没有任何的反抗,& 唉,我知道。&
我说,你能接受我吗?她说,不接受又怎么样?我能不认你做我女儿吗?
奇迹真的发生了。她竟然接纳了我。当天晚上我回家,她也没摆脸色给我看,开开心心的跟我说话,好像早上的那场对我来说攸关生死的对话没有发生一样。
我被释放了。当我愿意勇敢地面对自己在受害者牢笼里面的受害情结时,我可以挣脱枷锁,勇敢地展翅高飞。
祝福大家,都跟我一样,活得愈来愈轻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