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我们英语组把教研主题定为& 语篇中的句型教学&。大家读了几本书,观摩了几堂课,对句型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想把这些新的想法付诸于实践,于是组内决定由四年级备课组开一堂句型教学的研讨课。
&
接到任务后,同年级的两位老师便和我一起备课了,经过了反复研讨,定出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步骤。但是在设计具体的练习时却遇到了困难,句型教学需要有丰富的、多样的和有层次的练习操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流畅的用所学句型表达,当时我们设计了两次的句型输入和输出,但这个量还不够,要再加一个形式不同的操练。为此我们三人绞尽脑汁,我甚至失眠了几个晚上,还没想出。但时间紧迫,我只能带着这份不成熟的教案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
&&&&&&果然由于操练量的不足,学生在用所学句型进行表达式,显示出生疏,还出现了没几个人举手的冷场情况。下课后,我们又按往常一样开起了& 圆桌会议&。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先回顾了句型教学的目标设计和练习设计的意图,并以此为依据开始了集体头脑风暴,有的说在增加一个调查练习,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运用句型。但由于与前面的操练内容重复被否定了。又有其他老师提议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完成操练,也由于缺少设计层次而没被采用,就在这提出与否定的过程中,大家理解看法在聚拢,解决方法最终出台了---通过添加一条故事辅线,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再次进行句型的意义性操练。
&
&&&&&&在第二次试教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变得流畅了,但组里有经验的教师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缺少坡度。如何体现教学中由扶到放的过程,又成了我们的议论焦点。有的老师谈了自己的设想,有的老师搬来了他人的经验。最后,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大家:& 给学生语言辅佐越少,对他们语言运用的要求就越高。&大家在板书上动起了脑筋,从出示整句句子到句子框架到关键词,给学生的辅助是做了减法,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却做了加法。
&
&&&& &第三次试教获得了成功。学生语言的运用更熟练了。大家对句型教学的理解和思考也更深入了,借助这次课例研究,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情境创设在句型教学中的重要性,又反思了板书对学生语言形成所起到的作用,这一些新的思考点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