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12月13日,司法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草案送审稿将按照立法工作程序,经国务院审议后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或将正式出台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首部统领性、基础性法律。近年来,文化细分领域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我国文化产业立法仍存在较明显的整体失衡问题。《文化产业促进法》重在“促进”,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有望在其统领下,完善细分领域基本法律和地方性整体法规,进一步开展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清理与整合工作,尊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建立起科学健全、协调统一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助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建设。
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
,全国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的减税降费惠及了众多文化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微文化企业。我国文化企业目前还存在着实力偏弱的问题,突出体现为盈利模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等,产业整体表现为“小”而“散”。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亟待增强,除了优惠扶持政策,还应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针对性地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组建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文化产业投资平台,做大做强大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提高文化企业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此外,文化和旅游、短视频直播、试听节目等领域的市场监管继续加强,《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统一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体现出对青少年文化领域监管的重视;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政府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需平衡好资源引导和服务支撑的定位,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纠正扰乱市场行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完善
,文化和旅游部门把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推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省级实施标准,以县为单位实施,使优质资源及服务继续向基层下沉。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图书馆及文化馆理事会制度改革、总分馆制建设、“厕所革命”、“戏曲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等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标准化、均等化、常态化、整合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实现基本建成,要在基础保障、补齐短板、扩大供给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引导更充分的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群众共建,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精准服务,高效能服务,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
版权将成为文化产业关注重点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全球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知识产权保护在促进文化消费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被置于越发重要的位置。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明确力争到2022年,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到2025年,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有效提升,保护体系更加完善。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同时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文化企业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这将鼓励更多创新要素的活跃涌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体育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产业国际合作深入拓展
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中外机构签署一系列多边、双边倡议和协议,涉及文化和旅游产业多领域。6月,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论坛暨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联盟成立活动成功举办,搭建起国际文化产业合作交流互鉴平台。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和众多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深入探索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思路、模式、机制,趋利避险地进行传统贸易伙伴间的深度拓展;同时,结合优势领域和科技融合进行新的拓展,更好更扎实地推动文化产业合作,进一步带动实体经济的国际市场拓展和竞争力提升。
区域差异日趋平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部地区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9.4%,西部地区增长13.8%,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8和1个百分点,也均高于东部地区6.7%的增长水平;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是14.2%和9.2%,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2和0.9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看,营业收入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1个省份;其中,西部地区有6个,中部地区3个,东部地区2个。文化产业较快增长的省份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6个省份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3个省份增速超过两位数,分别是江西(15.0%)、湖北(14.2%)和河南(13.0%);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中增速超过两位数的有6个,分别是重庆(11.8%)、内蒙古(17.8%)、广西(18.4%)、甘肃(19.7%)、四川(20.8%)和陕西(23.6%)。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正在逐步改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
文化服务体验化
形式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人类的体验消费需求成为融合各种产业界限的融合剂,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融合和扩散能力,文化产业也成为体验经济最典型的代表。从特色产业小镇+体验式文化的旅游,沉浸式的艺术展览,到实体书店的革命等,都是为了让消费者达到更好的体验,体验需求也带来了文化产业更加迅猛的发展势头。体验需求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的经济功能,使文化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而且还具有巨大的弥合能力,使得各种产业的边界日益融合,从而产生出新的经济的增长点。随着未来实体经济逐渐进入主体化、体验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服务体验化也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生产技术化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一、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 1、上半年全国文化产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4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 & 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2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
& & 我国文化产业呈现融合化发展、数字化发展、IP化发展和品质化发展的特征,不断催生和培养文化新业态。通过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不同文化产业门类的融合发展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数字技术、区块链技术、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VR、AR、MR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文化生产中运用越来越广泛,新兴数字文化产业高速增长;文化产业界越来越重视IP在文化生产中的作用,注重内容版权的IP化打造;部分文化企业自觉提倡从“泛娱乐”到“新文创”的品质升级,注重产品的内涵式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