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分落户政策让多少家长在房产和户口之间赌上全部身家?
最近某互联网公司前员工为凑积分在密云购置老破小,最终落户成功却亏损百万的消息,撕开了这场教育军备竞赛最残酷的真相。
当户口与房产深度捆绑,当教育公平被换算成购房面积,普通家庭正在用三代积蓄购买一张可能贬值的教育门票。
政策设计的职住区域加分项,本质上是用房产筛选人才。
2018年政策实施以来,近80%落户者通过郊区购房获得加分,直接推高密云、平谷等远郊房价。
但这类房产既无居住价值又无投资属性,今年密云二手房均价较2018年已下跌23%,相当于每套房产蒸发百万资产。
这种政策导向迫使家长进行风险投资,用真金白银换取教育入场券,却要独自承担市场波动风险。
对比上海、广州的积分落户政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更值得深思。
上海实行"教育服务区"制度,租住特定区域满五年即可享受学区资源;广州将重点高中30%学位分配给非户籍考生。而北京高考一本线虽比河南低80分,但海淀六小强等重点中学的户籍壁垒,让多数新落户家庭实际享受的教育红利大打折扣。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新落户家庭子女高考平均分仅比原籍高出12分
,与百万级投入形成鲜明对比。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策滞后效应。当前北京户籍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2024年小学入学人数较2016年峰值下降41%。随着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十年后高考竞争压力或将大幅缓解。那些提前二十年布局的家长,可能既错失资产增值机会,又等不到预期中的教育红利。就像2010年前后高价购买"学区过道"的家长,最终等来的是政策调整和资产缩水。
户籍制度终将随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而弱化,深圳已试点将40%高中招生名额按实际居住地分配。与其孤注一掷押宝户口,不如关注雄安新区、北三县等区域教育配套建设。这些区域正在试行京津冀教育互通政策,未来可能形成新的教育高地。教育投资从来不是单选题,在政策变革期保持资产流动性,或许比锁定某个户籍更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