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合力培养幼儿行为礼仪的养成 你家孩子准备好了吗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讲文明礼貌,行为举止大方得体,这是与开启他们的智慧、提升他们的体质同等重要的事。然而现在好多家长都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一味地给孩子太多的呵护和溺爱,让孩子养成了言行不一,爱发脾气,以大欺小,想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傲慢、自私、盛气凌人的习惯。针对目前幼儿礼仪教育的现状和我园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些礼仪教育的初浅尝试。

一天,笔者看到一五六岁女孩在某商场旁若无人地大喊大叫,并转圈疯跑。于是忍不住对她妈妈说:“你的孩子太‘活泼’了。”女孩的妈妈说:“我们采取放养式的教育,让她随便耍。” 这话让笔者想起看到的一则新闻:公交车上,一个淘气小男孩无故踢一名坐在座位上的男子。在连踢数脚之后,男子被激怒了。视频中,只见男子一个背摔,将男孩摔倒在地,还在男孩身上踩了几脚。当时,观者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子脾气太大,不该对一个孩子这样暴力;有的认为男孩不该无缘无故踢踹男子,是咎由自取。此类事情屡屡发生,不得不让人想起事情背后隐藏的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即如何教育引导孩子懂规矩、遵守公共秩序。懂规矩、遵守公共秩序,做到自律、自尊,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是社会的一员,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孩子参与其中。有很多人理直气壮地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何必和孩子计较!还有家长认为,现在教育讲放手、放养,就是让孩子无拘无束。言外之意是,孩子小,在应该遵守的各种规矩面前、在应该遵守的公共秩序方面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他们幼稚,还分不清是非曲直。呵护天真幼稚的孩子,原谅他们的无意识错误,是善的表现。然而,这不是放任孩子忽视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的理由,孩子也是小公民,长大了要参与国家建设,参与社会管理,如果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秩序意识,没有礼貌、不懂规矩,哪里还敢指望这样的人将来服务社会、服务家庭、服务他人呢?孩子初涉人世间,犹如一张白纸,童真幼稚顽皮活泼,正是家长教育引导他们的好时机。教子要趁早,教育要先行,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家长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讲给孩子听,把社会规则告诉孩子,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要把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不该说,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为孩子的人生涂上最基本的“底色”。经常听到有家长说孩子太淘气了,究其根源,在于父母。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肆意疯跑的时候,家长觉得孩子有活力,有胆识,敢闯敢做,长大懂事时就会收敛了;

当孩子第一次说脏话的时候,家长觉得孩子口齿伶俐,善于学习,一笑了之。无数个第一次,无数次地漠视甚至有意无意地纵容,养成了孩子的不良习惯,这个时候再想教育孩子,就不容易了。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被溺爱迷住了双眼,或者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下一番功夫,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不得法,家长的话自然会被孩子当作耳旁风,根本不起作用。有人说,家长不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将来孩子走上社会,社会自然会以社会的规则来教育他。教育当然不是必须对孩子声色俱厉,但起码态度要严肃,让孩子体会到训诫的力量。《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早就告诫人们,孩子小时候一味溺爱而不加管教,该批评的时候反而夸奖;该训斥的时候反而大笑,等孩子懂事时,就会觉得傲慢无礼是正常的;等孩子傲慢无礼成为习惯,那时再去教育,即使鞭打痛骂,也树立不了父母的威信,反而让孩子平添对父母的怨恨。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将成为道德败坏之徒。无数事实证明,小时候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改正起来很难,就如小树长歪,再想修剪就难了。把握住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才会在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从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讲文明礼貌,行为举止大方得体,这是与开启他们的智慧、提升他们的体质同等重要的事。然而现在好多家长都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一味地给孩子太多的呵护和溺爱,让孩子养成了言行不一,爱发脾气,以大欺小,想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傲慢、自私、盛气凌人的习惯。针对目前幼儿礼仪教育的现状和我园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些礼仪教育的初浅尝试。

合力培养幼儿行为礼仪的养成  你家孩子准备好了吗(图1)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礼仪教育是一种行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行为最直接的来源是模仿。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会模仿和学习。我们首先对全园教师进行了自身修养的培训强化,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用老师们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美好心情去传递、感染身边的每个孩子,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二、关注细节,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有礼仪教育的契机。比如每天早晨孩子来园时,从幼儿园的大门到教室,有门卫值守、值班老师、保育老师、班级老师,用我们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教师们用自己的言行,传播着礼仪的气息,熏陶着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形成了能正确大胆地运用礼貌用语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游戏时,遇到孩子想玩其他人手里的玩具,老师们会提醒孩子们自己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你玩一会儿,我玩一会儿,也可以一起玩,学会礼貌和谦让,并体验这样做的快乐。在餐前动画片时间,提醒孩子们保持安静,不妨碍朋友观看节目;进出教室相互谦让,别拥挤……   

三、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礼仪教育活动,如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幼儿进行基本礼仪、交往礼仪、就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等多方面的教育。并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确保礼仪教育的实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比如在绘画活动中,幼儿要向他人借彩笔时,我们就应该要求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请”“谢谢!”这样一来,幼儿不但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在游戏活动中,有的幼儿撞到别人了,或者有幼儿攻击同伴了,老师不再严厉批评,而是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主动说“对不起”“没关系”等等礼貌用语 ,强化幼儿的口头礼貌用语习惯。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刺激幼儿好习惯的养成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有秩序的、整洁的、和谐欢乐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的良好礼仪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在环境中更好的受到礼仪教育的培养。除了在楼道走廊处适当的位置张贴小提示牌,如“早上好”“对不起”等,各班老师都别出心裁推出文明礼貌展示栏,评选“文明之星”,并每个周五放假前进行全班总结表扬,激励孩子们自觉养成好习惯,久而久之,幼儿就会自然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家园携手,合力培养幼儿行为礼仪的养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礼仪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培养与不断地提示。为了避免幼儿在园内学到的礼仪,回家就忘了,保证幼儿园和家里的要求一致,我们发动全体老师联系家长资源,共同携手对孩子的礼仪养成教育。首先,我们采用的是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定期为家长发送幼儿园近期对孩子的礼仪要求,请家长在注意自身言行的同时,也对孩子也做同样的提示。其次,各班通过书面或口头面谈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互通,了解孩子的情况。针对个别特殊性格幼儿进行特别关注、开展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鼓励孩子大胆与同伴交流。再次,个别班级还发放家园联系卡,请家长配合将孩子在家的表现以打“∨”的方式反馈孩子在幼儿园外的表现,以便老师找准下一步的培养目标重点。   

六、创造实践机会,巩固礼仪知识的养成   

我们发现,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准备地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主题活动中涉及到得范畴内带孩子去超市参观购物、去公园游玩……让幼儿将学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体会做个讲文明、懂礼仪孩子的乐趣,巩固礼仪知识。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幼儿礼仪教育之后我们发现,孩子们有了变化:早上见到老师同伴能主动问好了、上下楼梯不再疯跑了、排队取水不再拥挤了,打架的现象明显减少……总之,成才先成人,礼仪教育要从行为习惯养成抓起,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促使幼儿从小养成文明礼貌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希望,“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才能代代相传。我们只是在对幼儿行为礼仪的培养上有了初浅的尝试,以后的时间里,我们还将继续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