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在常人的眼中,父母对孩子总是温情脉脉,充满爱意,倍加呵护的。很难想象到,亲生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怀着冷漠,甚至是敌意。
会看这篇文字的爸爸妈妈,我想绝对不是冷漠型的父母。因为冷漠型的父母是不会关心孩子的,自然所看的文字里也不会有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
虽然我们不是冷漠型的父母,但我们要知晓在冷漠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也许在学校,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会遇到在冷漠型父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年轻的父母,没有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强力的情感依恋,可能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
孩子的出生完全是意外。
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何人。
妊娠期间夫妻关系恶化。
孩子在婴儿期年轻的夫妻总是矛盾重重。
迫于生活的压力,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离开孩子外出工作。
在冷漠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为父母,遇到教育孩子重重阻力的时候。
父母之所以会对自己的孩子冷漠,要么是在妊娠期间对这个新的生命没有期待,没有做好父母的准备;要么是将自己的不幸遭遇或者对生活的怨恨迁移到了这个小小的生命体上;要么是错过了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的敏感期。
很多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就属于第三种情况。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有老人照看养育,随着老人年龄逐渐增大,再也无力照看孩子,父母开始接手照看教育孩子。起初父母非常渴望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因为错过了与孩子建立紧密,依恋的敏感期,孩子与父母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看不见的隔阂。如果父母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将会受到孩子情绪的影响,反向成为对孩子冷漠的家长。
冷漠型父母养育大的孩子是怎样的呢?
缺乏爱的能力。爱是需要练习的,孩子最初是从与父母相互的亲子爱意流动中学会了如何爱人。
缺乏共情的能力。很难知晓他人的情绪就算知道他人的情绪也无从知晓他人产生情绪的原因。所以在于其他人互动的时,他人会感觉到被冷漠的对待。
缺乏表达情绪的能力。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产生负面情绪的体验,缺乏适当的表达方式会让自己在负面情绪中受到持续的伤害。当然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激动人心让人快乐的事情,缺乏适当的表达方式,会让自己很难将美好的情绪体验与他人分享。
害怕被他人所爱。因为在婴儿时期没有被照料者用心的去呵护在童年期也没有感受到父母亲密的陪伴,孩子长大后对他人的爱就持有了一份高度的警觉。当有人向他表达爱意的时候,做出爱的行动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体验过。
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心理。每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都来自于我们独特的经历。在人的一生中多的经历中,影响持久深刻的,就是我们刚出生时父母与我们的陪伴。再次,近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一直受到封建传统家庭教育权威和绝对性的影响,甚至是照搬照抄,在任何时候,权威和绝对性的家庭教育都是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是别人引以为戒、与时俱进、奋发图强的教科书。迂腐可耐的家庭教育观念只能让自己处于随时被社会淘汰出局的境地。时代进步了,观念倒退了,有进步就有倒退,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只能是退出,不退出也会被淘汰,
二、尊重和信任是孩子感恩父母的基础!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传宗接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这才是父母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后代给自己养老送终,感觉就是最大的耻辱一样,这就是最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就流于形式,文化无用论迂腐的观点,影响和耽误了孩子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忽视了,孩子不单单是对家庭的贡献,还有对别人的帮助,对国家的贡献,对社会的创新创造的贡献价值,这也是孩子自己生命内涵的体现,他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物,就很难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当家长无视孩子的生命价值的时候,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开始爆发了,并且愈演愈烈,以至于成为社会稳定与否的主要因素。父母主要有三个体现:
1、绝对的权威式家长观念没有转变,
2、无视孩子的生命价值,
3、家长恐怕被孩子无视,所以软硬兼施强迫孩子必须顺从父母的管理,父母感觉才有安全感!
只要家长具备以上任何一个条件,就永远不会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任何一个人长时间受到压抑和限制,要么无力反抗,自甘堕落、随波逐流,成为平庸。要么摆脱束缚和压抑自立自强,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事实说明孩子也有自尊心,也有自己的人格和追求,而这些是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和干涉的,包括父母。所以,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首先父母要尊重和信任孩子,都是相互的平等的,稍微倾斜不平衡,就会引起家庭矛盾,这个天平如何把握,离不开父母和孩子的相互学习,真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