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水平呢?蔡蔡老师提供的三条原因很关键,而我们经常也会忽略甚至是意识不到。即无条件的爱与尊重;内因和外因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正如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所说的“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不光是要接受孩子独一无二的长处或者是优点,尤其是要接纳和尊重孩子的不完美,也就是说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没有做成功的事情,也就是因为孩子自身的实力有限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作为家长理应坦然接受。
另外,父母过度保护、溺爱孩子;解救型父母;父母幻想孩子不学就会;父母嫌弃孩子做的不好等情况都会使得孩子常常没机会去尝试着做某一件事情,自然也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了。
具体如何做呢?蔡蔡老师也给我们做了经验分享:第一,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手把手训练或者做家务等生活自理方面的琐事。让孩子自己首先感觉到“我能行”,然后努力尝试着做,第一次去尝试做到了的时候,就会得到父母的肯定,自然而然就使孩子心理认可了“我能行”。所有的事情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着,构成一个自信循环模式。时间久了,慢慢地孩子的自信心也就逐步提升了。第二,这个自信循环模式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件事情是孩子尝试过后失败了的,甚至是犯了错误的,这个时候就要更加注意“错误是绝好的学习机会”,一定要关注解决方法,接纳他的不完美,引导孩子再努力一点点,就能往前走一步,慢慢地避免不必要的错误。第三,是不是在孩子初步尝试成功的时候,得到父母怎样的肯定才算是正确的肯定方式呢?
蔡蔡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避免被肯定的两大误区:1、贴标签。如:胆小,害羞,动作慢,内向等的评价语。2、赞美表扬。如:你真棒!你太厉害了!我就知道你最优秀等。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不能误入歧途,陷入误区。正如鲁道夫 德雷克斯所说的“只有正确的鼓励,才能帮助人们发展出有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自信。”
其最主要的态度是要关注正面,不贴标签,不与其他小朋友相比较。具体说有三种方式:即描述式(我看到你/注意到你/听到你……)、感激式()谢谢你,是因为……)、授权式(我相信你……)。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可就有难度了,具体要怎么去鼓励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借助表情、动作、暗号、手势、行大于言、持之以恒、每日一鼓励等方式来鼓励孩子的健康成长与进步。这些行之有效的可行之法就是我们作为父母必先学习借鉴的良方,坚持每天至少鼓励孩子一次,慢慢地孩子的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当孩子不愿意尝试新游戏,不愿意当众表演,甚至不想一个人睡时,你理所当然地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甚至在心里为孩子完成了“情绪容易失控,依赖性强,逃避;家里学校两个样,脾气坏,窝里横……”的画像?
许多成年人的拘谨都可以追溯到孩童时代。因为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在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出不愿意探索,对什么事情都畏畏缩缩的行为,而家长却只会把责任全推到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
先来了解一下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具体有以下三个:
1.心理阴影
不少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说过这样的话语,比如:不要到处乱跑,小心捡垃圾的把你骗走;再不听话就把你送给坏人。这些“大灰狼”式的话语无形中就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孩子就会认为外面的世界很黑暗,坏人很多,自然就产生逃避或防备的心理。 也有一些孩子听过一些可怕的故事,亦或者看过一些可怕的影片,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从而使孩子胆小不自信。
2.家长保护过度
有些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保护过度过细,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日常生活中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接触,比如:孩子要碰一下扫把,家长就说“小心扎着你,多脏啊,快放下”;孩子想洗一下碗,家长就嚷嚷:“别动,会摔烂的”,这些种种的小细节,使孩子没有在尝试和实践中得到经验,从而变得胆小。 当孩子逐渐长大了,也还是照样保护着,正是这种保护伞导致了孩子的胆小。
3.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
有些孩子除了跟父母长辈一起外,就很少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玩耍,这样就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慢慢地就使孩子怕见到陌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