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压力这么大,有心理问题的人那么多,如何让孩子能承受,坦然面对挫折、失败、不如意,是很多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
形成三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坦然面对挫折
每一个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其实都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一、坏事变好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把它变成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所以在遇到事情时很少习惯地从这个角度去想,所以这个道理虽然知道,但是不会想到去用。
我以前很疑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为什么对自己没有用呢?后来才明白,就是因为没有把这些道理和具体的事情多结合,逐渐地把它变成习惯性思维,所以事到临头,根本想不起来。
我现在就很习惯于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失败、挫折:经过努力,坏事是可以变成好事的。
比如最近腿受伤了,虽然是件坏事,但是可以在家里安心地呆着,写写博文,也很好。
孩子也是这样,比如孩子测验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好好分析一下卷子,找到学习、习惯、技巧、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了,就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孩子遇到的所有挫折、失败,其实都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善于引导,她体验的道理比你磨破了嘴皮子还管用。
在女儿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也和她一起探讨,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她遇到的事情:
比如一个小朋友常常骗女儿,她不高兴,我告诉她:这也是件好事儿,让你这么小就会识别谎言了。
东西坏了,她有些伤心,我告诉她:坏事变好事啊,我们再买个新的。
学习暂时落后了,我说,没关系啊,从后面追比被别人追压力要小,成绩越来越好的感觉其实不错啊!
逐渐地,坏事变好事就成了女儿的习惯性思维,自然,面多挫折的时候,就不那么愁眉苦脸,甚至会高兴了。
◆二、这些是正常的,没什么
生活中有些挫折失败的确关系重大,比如中考、高考,但是绝大部分挫折、失败不是那么重要,只是一个生命长河的一个波澜而已。
为什么有些不顺利会给人造成负面的情绪?运用认知疗法的原理来分析一下:其实往往不是事情本身严重,而是人对这个事情的认知夸大了它的影响,把它看得严重,而一个事情你觉得后果严重自然会有负面情绪。
其实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性思维,对孩子的问题都喜欢上升到影响人生的高度,总是看到很长远的影响。
如此一来,怎么能够坦然、淡定呢。其实我们只需要看到事情的本身就行了,避免夸大!
比如在青岛,小学的考试与升初中基本没有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平时学习做得好,成绩考试有些波动有什么关系呢?波动本身也是一件很正常的,很多家长何苦那么一惊一乍,紧张兮兮的呢。
最重要的是家长会很容易把这种夸大的思维模式“传染”到孩子身上,即使家长不打不骂,什么也不说,孩子也会从家长紧张的表情、沮丧的态度中体验到。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夸大事情的后果,心态如何,可想而知了。
◆三、顺其自然
我的核心思维是既努力,又顺其自然。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自然会去努力,争取把坏事儿变成好事儿。但是,自然不可能都变成好事儿。所以,此时需要顺其自然。
此时顺其自然就像“尽人事,由天命”中的“由天命”,说通俗点儿就是“听天由命”,“服从命运的安排”,这好像是个很消极的词儿,是“封建思想的余毒”,因为不都是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吗?要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吗?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去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试图扼住命运的咽喉,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做不到,也就听天由命了。
其实这绝对不是封建余毒,而是深湛的人生智慧!
由天命,并不是说一生下来命运就注定了,不可改变的,而只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够左右所有的事情,一个事情能否顺利,是由很多客观条件决定的。
所以,没办法,就安然接受这些现实,服从所谓“命运”的安排。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那绝对不是说着玩儿的。
近代的圣人“曾国藩”年轻时是“人定胜天”主义者,非常推崇意志的力量。他说: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他的确也靠意志和才能做出了许多事情。
但是,在由“大荣”转瞬变成“大辱”之后,他陷入了抑郁、失眠之中。才体悟到人力的无可奈何,命运的难以琢磨。而体悟之后,曾国藩一改过去的急切急躁,在处理大事时变得从容不迫,用我的话来说:心理成熟了。
听天由命,看似是一个很消极的思想。但是在“尽人事”之后“由天命”就是很积极的.
因为知道很多事情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之后,一个人所要做的,就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而已,而不必把失败、不顺利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肩上。
这样,面对不顺利、失败会很坦然,也会更坚强,试想,这样的心态自然是有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的!
假设你不听天命,不顺其自然,是个“自虐狂”,把这些事情都归罪于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完美,那结果会怎样,懊悔、自责,这些多了,会逐渐毁了一个人的。
所以,我会在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慢慢告诉她顺其自然的思想。
& & ◆原计划去玩儿,但下雨了去不了。我会和女儿说,不去就不去呗,顺其自然。
◆单词听写,她开始错的比较多,我告诉她:错就错了,我们想办法改进就是了,顺其自然。
◆东西,我们好好爱护,如果损坏了,孩子会说,坏就坏了吧,顺其自然。
◆朋友呢,我们好好相处,但有时小朋友闹点矛盾,会“威胁”女儿不跟她玩儿了,女儿会说:不跟我玩儿就算了,顺其自然。
◆期末考试,我们会认真复习,但是对成绩顺其自然。参考期末考试来了,努力+顺其自然。
润物细无声,逐渐地,顺其自然会成为孩子的习惯性思维,那么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即使失败,也就可以安心地顺其自然了。参考做好你能做的事——用认知疗法应对压…。
所以,其实原理很简单,但做到绝对是需要功夫的,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河南省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新乡市心理学研究会
有能力面对失望的人,更容易快乐,所以孩子从小就要培养调节情绪的能力。我们先来了解孩子遭遇失望时常常有哪些反应。
1.哭闹。这类孩子在面对失望的时候会放声大哭或者是躺在地上打滚耍赖,情绪非常激烈。案例中的丫丫就是属于这一类型。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先让孩子冷静,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无理取闹也得不到他想要的。
2.生闷气。这类孩子在面对失望的时候,通常不会用大哭大闹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只会一个人在一旁生闷气。家长一定不要觉得孩子没有哭闹就不用理会,其实这类孩子更需要得到家人的正确引导,因为孩子的不良情绪积压在心里,得不到宣泄,更会影响积极快乐的心态成长。家长要帮助孩子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改变现状。
3.不在乎。这类孩子对失望不太在乎,当他知道自己不能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就会立即要求换个其他项目。比如爸爸正准备和孩子出门去玩,单位临时有急事要去办。孩子开始很失望,但是马上就跑到奶奶面前说:"奶奶,我们一起玩积木吧。"这类孩子看上去挺好,但是在生活中受挫会给他正常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障碍,影响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关键帮助
给家长一些建议,帮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失望。
招数一:面对哭闹的孩子——让他冷静。对于孩子来说,由于控制情绪能力差,在面对失望的时候,往往没有办法冷静,基本都是用哭和耍赖来抗议。所以对于案例中丫丫的妈妈,最好是先等着孩子冷静,让她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达方法不妥,转而寻求更为合理的表达方式。家长及时表达同感:"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如果是我也会失望的。"让孩子知道你是理解她的。或者是带孩子做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分散失望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找到合理的方法平复自己的心境。
招数二:面对生闷气的孩子——转移他的注意力。在孩子失望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他喜欢做的其他事情。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跟"生气"、"难过"、"失望"相关的词汇,让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学会用语言与家人交流,缓解失望情绪。
名师看点
孩子有不满就宣泄,是一种排遣方式,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发泄出来就轻松了,这种性格的孩子一般是外向型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当班主任时就喜欢跟我"闹"的学生,他有意见就提出来,就能解决;就怕闷着不说的学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非常容易出问题,很令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