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数字作品的规划》教学反思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本节课是《上海市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主题7的第一部分内容。根据特定目的制作数字作品,将各种信息加工成有利于表达

本节课是《上海市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主题7的第一部分内容。根据特定目的制作数字作品,将各种信息加工成有利于表达和传递的形式,是信息化社会人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形成成果的主要方式。其中,作品规划及表达是分析需求、明确最终结果的必要步骤。本课的学习重点就是通过欣赏、比较数字作品,概括其含义、提炼其特点和制作方式,在了解数字作品的基础上,知道如何规划数字作品,从而认识演示文稿的制作,尝试制作故事图板。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数字作品,但大部分数字作品还是不熟悉,而且对数字作品的含义及其特点还是很陌生,挑选何种软件和工具制作也只是在一个初级认知的阶段。学生对于制作数字作品的很有兴趣,可是对于理论知识类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是通过讲解和任务驱动来完成的,实施后,发现课堂内容太过于充实,导致内容的主次性不明显,无法很好地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在讲解数字作品的含义时,通过不同做的比对,让学生认识数字故事的含义和特点,但是含义太过于正统复杂,已经超出了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耗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作解释,课堂效果不佳。后半节课内容我原本的设想是想通过规划数字故事的流程从而引导出演示文稿的制作流程,借助两者的相似性,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制作故事图板,可是两个层次的设计规划,容易让学生把知识点交叉,从而混淆概念。为了让学生也有操作练习的机会,我在没有完成所有故事图板的基础上就急切的让学生进行PPT的标题页制作,这也违背了制作故事图板的初衷,缺乏一个完整的构思。此外课前对于板书的设计不够充分,从而导致最后板书不够地方贴,从而被淡化了软件和工具的认识和理解,恰恰这一块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通过反思,我觉得本节课至少可以删减一半的教学内容,将本课的重点就放在第一课时,着重介绍数字作品含义和特点的理解,而下一课时再开展演示文稿制作的学习,并制作故事图板。接着还要弱化数字作品含义的认知与解读,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作品对比来加深理解,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什么是数字作品,可以准确分辨出数字作品和非数字作品的区别。但因为主要都是知识点的理解,在上机操作上会比较弱化,因此我设想要多增加一些小组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即使在枯燥的理论课上也能动起来,参与小组讨论,融入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虽然内容有点多,但是完成度还是可以的,可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给自己提个醒,以后在设计教案时,应该多斟酌一下,在准备工作上更加充分一点,自己在课堂上少说一点,让学生多说点,多做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在线咨询